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月光钢琴学术论坛  (http://www.moonpiano.com/bbs/index.asp)
--  作曲家&作品  (http://www.moonpiano.com/bbs/list.asp?boardid=26)
----  [原创][分享]带铁锤的女士——乌斯特沃尔斯卡娅  (http://www.moonpiano.com/bbs/dispbbs.asp?boardid=26&id=1204)

--  作者:newquantum
--  发布时间:2005-6-23 10:12:54
--  [原创][分享]带铁锤的女士——乌斯特沃尔斯卡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部分作品下载:

http://moonpiano.com/bbs/dispbbs.asp?boardID=66&ID=6773

加林娜 乌斯特沃尔斯卡娅 Galina Ustvolskaya (1919)

俄国从来都是艺术创新的沃土,荒茫辽阔的土地总促使人们进行自我反思和精神探索。乌斯特沃尔斯卡娅可算是俄国现代音乐的先行者,她的作品像斯克里亚宾的音乐那样神秘,像康定斯基的画那样尖锐,而她的个性又是那样的离经叛道……

她当了肖斯塔科维奇10年的学生,从1937年到1947年,并且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肖很欣赏他的这个学生:“我确信乌斯特沃尔斯卡娅的音乐会获得世界声誉,会被所有把真理作为音乐核心元素的人所珍视。”他们开始时是精神上的知音,40年代他们的关系很紧密,罗斯特罗波维奇1948年感觉“她肯定对肖斯塔科维奇评价非常高,但的确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脆弱”。罗斯特罗波维奇认为乌斯特沃尔斯卡娅是可以给肖以精神支持的几位亲密朋友之一,尤其是在日丹诺夫事件的余波中。50年代早期是据说是肖绝望般的孤独的时期,他曾向乌斯特沃尔斯卡娅表示过求婚,甚至有人认为即使在肖与妮娜·瓦扎尔结婚后,他与乌斯特沃尔斯卡娅的联络也是“公开的秘密”。

但不知何故,在1956年两人的关系突然破裂。乌斯特沃尔斯卡娅一直把自己视为肖斯塔科维奇的学生,而且她不得不注意到在她毕业后肖一直在保护她的音乐。然而,乌斯特沃尔斯卡娅当时从肖斯塔科维奇给德尼索夫的一封信中吃惊而又深感失望地得知实际上是米哈伊尔·格涅辛在保护着她。乌斯特沃尔斯卡娅后来自己说:“现在,我决心拒绝他的音乐,很不幸他的个性只能加深这种负面态度……有一件事越来越清楚:一位像肖斯塔科维奇那样看起来杰出的人物,对于我,一点也不杰出,相反他为我的生活增添负担还扼杀了我最美好的感觉。”她觉得肖污染了她的生活和音乐。

如果你听过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和“茨维塔耶娃的六首诗”,你会觉得他并不是真的有如第五交响曲中那么挥呼雄健,其实在内心深处,他好像一个孩子般敏感脆弱。那个第八四重奏里的小提琴的颤音就是最好的佐证。但这些在肖斯塔科维奇的总谱中凝重沉静的元素,在乌斯特沃尔斯卡娅的驾驭下却成了一匹脱缰的奔马。他们俩就像是同开一辆出租车的司机搭档,白天肖斯塔科维奇走街串巷,晚上乌斯特沃尔斯卡娅开着同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狂飙激进。更妙的是他们并不用见面交接。这个外表就相当男性化的女作曲家的作品像是剪草机般地倾轧着听众的神经,并粗暴地挥手让不喜欢她的作品的人马上滚开。“她与肖氏的孽缘证明,同行相恋是危险的。”

不过在乌斯特沃尔斯卡娅拒绝肖斯塔科维奇后,肖晚年的“米开朗基罗歌曲集”(Suite on Verses by Michelangelo Buonarrotti for bass and piano),虽是题献给他第三任妻子伊琳娜,但却直接引用过乌斯特沃尔斯卡娅的三重奏中的乐段。肖自己曾坦言,是乌斯特沃尔斯卡娅影响他的多,而自己影响她的少。有人认为肖的“米开朗基罗歌曲集”是“对没有报答的爱的一部挽歌”,就是说肖晚年时心中的热火仍未完全消灭。若真是这样,那么“米开朗基罗组歌”中苦行般的高洁与性冲动的双重动机可能最终汇聚于对乌斯特沃尔斯卡娅的思考上,可能肖的另一部严苛的组歌“七首浪漫曲——为勃洛克的诗而作”也是如此。

而乌斯特沃尔斯卡娅的作品由于风格离经叛道,手法太过现代,很难在苏联上演,常常要等上一二十年才有机会发表。她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室内乐——即使是叫做“交响曲”的,这样至少她自己才有可能听到演奏。她不像肖斯塔科维奇那样,不与国家的文化导向做丝毫妥协,甚至自行在作品目录中删去以前的非由衷之作。今天她的作品目录只有21首作品,全部演奏不到六小时。

钢琴与宗教是她作品最重要的两个元素,但是若要在她往往不寻常的乐器组合与不妥协的风格中找寻一般所谓的宗教气氛可能会大失所望,她的作品几乎没有谐和的和弦与旋律,乐谱上注满了重音记号“f”,无情的第6钢琴奏鸣曲更是有4或5个“f”。人称她为“带铁锤的女士”。她的乐曲艰深难懂,常有狂暴的情感在极为拘谨地摆动,演奏者与听众很可能从头到尾精神都在紧绷状态。她不认为她的风格与任何现存的作曲家有关联,而事实上似乎也找不到任何一位与她相似的。

乌斯特沃尔斯卡娅自己相信她的思想可被任何以正确的精神接近的人轻易地识破,但很少有音乐像她那样具有个人的神秘感,很难把握什么样的精神是正确的。有人说那是对宇宙产生之前的精神状态的感悟——比如她的几部交响曲,说她的思想是超越宗教和自然的,人类所不可避免的浪漫和幽默在那里没有一席之地。她后半期的作品大都以天主教为主题,也坚持说最佳的演奏场所是教堂。但并不是像很多以前的大师那样乞求基督的怜悯或赞美上帝,而可能是一种超自然的神圣,完全没有无助或赎罪的感觉。

她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去听,难以穿越其中的思想,更不用说爱它了。但同时又有巨大的魅力吸引人去听,去爱,去体味,因为人们感到那里蕴藏着深刻而永恒的思想……


--  作者:newquantum
--  发布时间:2005-6-23 10:15:45
--  

乌斯特沃尔斯卡娅的音乐艰涩,富于张力和冲击感,很多当代音乐的“前卫”程度也不及乌斯特沃尔斯卡娅。对听众而言,最佳的演出场所可能既不是音乐厅也不是教堂,而是在一个幽静、阴暗的地方独自欣赏,如果能面对着康定斯基的画就更好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康定斯基 以绿色为中心的作品]

乌斯特沃尔斯卡娅最不另类的作品可能算是她的三重奏、八重奏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了,她的六首钢琴奏鸣曲前文已有提及。小提琴奏鸣曲听起来像是“音乐演讲”,开始时小提琴反复重复一个固定单元,像是在反复说一个词,而后是一些悠扬哀伤的旋律,后面又以不同的速度重复先前的固定单元。单簧管三重奏也有明显的倾诉感,抑扬顿挫。八重奏则像是一系列情感画面的抽象。她的“大提琴与钢琴大二重唱”,罗斯特罗波维奇评价说“害羞而又格外美丽”。而她的钢琴奏鸣曲被人解释为“源于绝望的侵略和俯身默默祈祷”。

第二、三、四交响曲的歌词作者是赫曼努斯——一位11世纪的德国教士,几乎全身瘫痪,很难讲话。这些短小的“交响曲”——“真实永恒的喜悦”(第二)、“耶稣弥赛亚,拯救我们”(第三)、“祈祷”(第四)都给人以超自然的神秘的感悟,还有人说第三交响曲更像是在俄罗斯经历过无数苦难后的“一种形式的驱魔”。

她在70年代所作一系列曲子“作品”(Composition),每一首都有个与宗教有关的标题。此套曲中总是用到乐器最高与最低音的两端,第一首“Dona nobis pacem”是一首短笛、低音号与钢琴的三重奏,第二首“Dies irae”用到8支低音大提琴、打击乐与钢琴,第三首“Benedictus, qui venit”则是写给4支长笛4支低音管与钢琴。难以用文字描述曲子的结构与进行,不是单纯的沉重或激烈,她的音乐总让人喘不过气来。

听过乌斯特沃尔斯卡娅的音乐就会觉得,在音乐里的确依然还有太多的可能,在等着作曲家与听众一同去经历。
--  作者:月光浩
--  发布时间:2005-6-23 17:21:01
--  

--  作者:partridge
--  发布时间:2005-6-24 23:58:51
--  

难得的女作曲家!俄罗斯出了不少

现代作品好是好,但是要想被大家广泛接受还需要时间


--  作者:aigangqin
--  发布时间:2005-7-10 15:27:30
--  

有录音可以欣赏就好了。

不过,能看到这样的文章也是享受!!!


--  作者:newquantum
--  发布时间:2005-7-12 0:34:54
--  

在钢琴下载版提供了asf文件下载:

http://www.moonpiano.com/bbs/dispbbs.asp?boardid=59&id=1668


--  作者:aigangqin
--  发布时间:2005-7-14 20:03:09
--  
她的音乐太野蛮了,有些消受不起
--  作者:newquantum
--  发布时间:2005-7-15 11:30:45
--  
呵呵,楼上的感觉很正常,那风格在介绍里也提到了,可以适当做点心理准备,我感觉还是很有品位的曲子。
--  作者:PowerBuilder
--  发布时间:2005-7-22 15:20:21
--  [原创][分享]带铁锤的女士——乌斯特沃尔斯卡娅

恩?很有见地么


--  作者:clinmhc
--  发布时间:2005-11-28 12:09:56
--  
可惜還沒有聼過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