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水晶琴键
-- 发布时间:2005-5-31 22:00:37
-- 《#C小调前奏曲》赏析-- to丫头骗子
拉赫玛尼诺夫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后的第二年,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幻想小曲集》(作品3),并于同年九月二十六日在莫斯科电器博览会开幕式的音乐会上,由作者亲自演奏这部作品,从此,使这位年仅二十岁的青年作曲家一举成名,获得了世界性荣誉。《幻想小品集》中第二首前奏曲尤为人们所热烈赞赏,作曲家本人对这首乐曲也颇为喜爱,于是,作曲家在一九一零年出版《二十四首前奏曲》曲集时,又将这首乐曲编入,并列为第一首。此后,这首乐曲逐以《#C小调前奏曲之名更广泛地流传于世。
自学生时代起,拉赫玛尼诺夫就对克里姆林宫的钟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作曲家自述:〈#C小调前奏曲〉开始的动机,就是得自克里姆林宫钟声的启发。不过,这里并不是钟声外在效果的简单模拟,而是融合了作者对十九世纪末叶的俄国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十九世纪末,沙皇制度统治下的俄国社会就象是莫斯科严冬的天空一样阴霾、灰暗,沉闷得叫人透不过气来。到处是贫穷、愚昧、落后的现象,人民失去了最低限度的自由、民主的权利,社会的各个角落都隐伏着动荡、不安的因素,特别是思想比较活跃的知识分子阶层则普遍感到苦闷和彷徨。拉赫玛尼诺夫对这一革命将到到来的形式虽然并不理解,但他以一位忠实于现实的艺术家的敏感,并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将这一特定时代气氛与知识阶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前奏曲中加以生动的反映。
前奏曲一开始的三个音符,便显示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具有艺术大师的笔力。低音区以两个八度奏出的浓重而粗厉的核心音调,性格威严、阴郁,有如撞击巨钟发出的音响,给人以僵硬、无情的黑暗势力的印象:谱例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与核心音调相呼应的高音区的和弦,则显得柔弱而凄切(作曲家特别注明要用非常弱ppp的程度奏出),给人以在不堪忍受的重压下痛苦呻吟的印象:
谱例2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两种尖锐对立的音调,组成了第一段落音乐形象的基调,显示了深刻的内在的矛盾性。
中间段落以半音下行的音调结合伴奏声部中快速的三连音节奏,使人强烈感受到动荡、紧张、惶惶不安的情绪。这一音调是由第一段落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变化而来的。这一音调重复出现时提高了八度,逐渐转变为更加激昂慷慨的情绪。从那不断向上推进的音调中,我们可以感到其中隐含着沸腾的热情与冲击的力量。乐曲发展到高潮时,动荡不安的三连音转化为连续快速而响亮的和弦,它为主题的再现作了充分的准备。
再现段落的主题音调与开始段落相比,虽然旋律音高与节奏没有变,但音乐形象则起了很大的变化:高音区用强奏(ff)的和弦,奏出了铿锵有力的慷慨悲歌似的音调,低音区的八度则给予稳定的支持,两者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向前突进的宏大力量。
尾声部分旋律突进的势头又逐渐减弱,并转向了低音区的进行:激愤的情绪显然受到了阻碍而转向消沉。最后的几个和弦,既象是远处传来钟鸣的回声,又像是在沉思中心灵深处的不安与颤动。乐曲的尾声所暗示于人们的仍然是一幅暗淡的前景:黑暗的现实依旧,人们仍然在彷徨与苦闷中继续探索着未来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