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月光钢琴学术论坛  (http://www.moonpiano.com/bbs/index.asp)
--  月光综合艺术  (http://www.moonpiano.com/bbs/list.asp?boardid=65)
----  [原创] 我听钢琴曲<平湖秋月>  (http://www.moonpiano.com/bbs/dispbbs.asp?boardid=65&id=3904)

--  作者:小汶
--  发布时间:2005-10-16 17:50:33
--  [原创] 我听钢琴曲<平湖秋月>

我听钢琴曲<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是广东一个有名的意象,是一种清淡之美的象征。今天听了石叔诚弹奏的钢琴曲〈平湖秋月〉的录音,眼前自然地浮现出一幅中国意笔画——水波潋滟的湖面,在月光下如缀满萤火虫,它比莫奈笔下的湖面更加清淡,寥寥几笔就让观者领略这美景,虽墨淡,然不失真色。整首作品一气呵成,就像画家挥笔的几秒内就完成一幅栩栩的意笔画,清淡的基调与流动的旋律、古代的韵味和现代的气息完美结合,让人惊叹。虽然“淡妆浓抹皆相宜”,这淡妆的美景,似乎多几分惬意。

这使我想到了苏辙一句表达其人生哲学的话:不以物伤性。就如工笔画和意笔画一样,有人有求全的人生哲学,有人则愿意生活在平湖秋月的美景下,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当然生活中的平湖秋月不是随处可见,但这些人心中的美景确实更多。我们无法判断哪种人生态度才是可取的,这也是因人而异。纵观中国历史,拥有后者人生态度的人不在少数:欧阳修左迁后以民之乐为乐;陶渊明隐居,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苏辙被贬后,借赞美张怀民抒写自己淡泊宁静的心。这些人,无一不怀着平静心,以博大的胸襟面对世间万物。

事实上,“求全”并非等于“全”,在生活中,求全而毁,不虞之隙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当然想事事做到最好,于自己无悔,于别人则是得到最好的评价。古代的骚客,触景伤怀,正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其中更多是因为外界对自己的认可度与内心的期望值有差异,便有怀才不遇之感。而对自己,这些人本可以无悔——不得志必是对自己尽志的过程已经满足,而对外界的无能为力。求全的悲伤往往是回报或评价方面不得意,这便是对环境的求全。想想环境、形势随时变化,人际关系也往往微妙,如果对此抱求全的心态,岂不受自施压力又无法到达理想彼岸之苦?

淡泊并非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而是对名利的不屑。欧阳修、苏辙不以物伤性,却对事业勤勤恳恳。奋斗过程中精神的充实和工作的顺利便是目标。这些目标已成现实,面队国君误会而被贬,又有什么值得伤怀呢?这就是柳宗元所言“尽志无悔。”当然,淡泊是对结果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它不用牵肠挂肚.范仲淹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同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对名利的淡泊和对国对民的高度责任感.意笔画中用笔墨之淡,往往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景物的内涵.

以物伤性的骚客眼中定没有这平湖秋月美景。〈平湖秋月〉那流动的伴奏肢体是人生旅途中的沙砾,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是在构造优美的旋律,怀着淡泊名利之心,追求值得追求之物.这就是我听<平湖秋月>的一点感受.


--  作者:newquantum
--  发布时间:2005-10-16 18:44:17
--  

我这是陈培勋改编的版本,鲍蕙荞演奏,跟楼主写的意境差不多,像抚琴一样,诸葛亮他们都要保持一个清淡豁达的心境。老子说“为而不争”,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跟苏辙、柳宗元的话差不多。我感觉这更可能是古代眼界高远的知识分子的心态,而不是一辈子只在桃花源生活的人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些知识分子生存在复杂的现实中的精神需要,没有这平湖秋月无法承载他们深不见底的理想和志向。个人感觉而已……


--  作者:司马相如
--  发布时间:2005-10-17 20:57:17
--  [原创] 我听钢琴曲<平湖秋月>
能够真正做到“淡泊”的人都是很幸福的人。但是这种幸福并不能带来成就感。
--  作者:liukeke498
--  发布时间:2005-12-3 15:15:29
--  

同意司马的看法,我觉得这首中国作品是一首非常好的写景画

小汶的文章写得很好,感情真挚,文笔也自然,支持!


--  作者:帕凡
--  发布时间:2005-12-4 20:23:17
--  
小汶的文章还是如此出色...这曲子是极好的,只是听的感觉还在调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