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月光钢琴学术论坛  (http://www.moonpiano.com/bbs/index.asp)
--  月光综合艺术  (http://www.moonpiano.com/bbs/list.asp?boardid=65)
----  [原创]论未完成  (http://www.moonpiano.com/bbs/dispbbs.asp?boardid=65&id=6280)

--  作者:小汶
--  发布时间:2006-3-26 15:18:15
--  [原创]论未完成

论未完成

我总被一些奇妙之物震憾着,然而它们是残缺的,舒伯特的《末完成》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鲁宾斯坦的肖邦曲集没有练习曲。当欣赏这些作品时,我都怀着惋惜之感,感叹造化弄人,总让美丽的声音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同时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些残缺的作品都是创作者留下的最优秀的宝物呢?

每天夜里,在进入梦乡之前,我也有淡淡的遗憾。早晨,我总把一大沓练习册装进书包里,怀着对一天的美好憧憬,开始一天忙碌的校园生活。但事实上,我能完成的远没有这么多。因此,有些练习册总是“空游一回”。尽管我心内常常抱怨书包过重,却宁愿天天背着这些用不着的书,背回一丝遗憾。

有一回,我答应一位学钢琴专业的师姐,要发我弹的曲子给她,却迟迟未能录音。音符读不下来时,寻思着熟练以后就录下来;当熟练以后,有发现感情基调把握不准;当把握了感情基调,与钢琴家的录音一对比,又失去了录下来的胆量。一首曲子磨了好几个月,还是没有录成。我似乎觉察到自己是在寻找天边的夕阳,看似在不远处,其实遥不可及。

或许在生活中,我们才有完成的感觉。谁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某件作品的终结而认为自己“完成了”;也不会因为某次升职而认为自己“完成了”;甚至化解某种矛盾,解决某处难题后也未必觉得“完成了”……“死而无憾”总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而却总是心愿未了。我隐隐感觉到,“完成”是否本来便是“实现完美”的外套,纵然它未曾被说破。

在我们眼里,完成的作品太多了,大多数奏鸣曲、交响乐都是三、四段体,大多数的小说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当我们将未完成的交响曲。小说拿来和它们对比,发现除了结构的欠缺外,不再有其它缺失之处。而结构,不过是人们习惯的一种形式,如果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是现代作品,恐怕无人会说它未完成,因为四段体的结构已经渐渐不被看重。因此,“未完成”不是创作者独有的感觉,而是大众能体会到的,而“完成”只是结构的完整带给旁人的错觉。

我想许多未完成之作是极优秀的作品,这并非巧合,它是创作者丰富的才思与谦逊的创作态度的结晶。假如马克思没有卓越的预见才能和分析能力,他的《资本论》可能早在生前就完成了,当然内容也不会如此丰富;假如鲁宾斯坦没有谦逊的态度,他也应该在生前就录完肖邦全集。未完成的作品中,蕴涵了创作者多少苦思,这是对艺术何等的责任心!容我谬言,如果马克思多活50年,他的《资本论》也许也写不完,舒伯特也未必有胆量续写未完成的交响曲。

当今高速运转的生活中,也许我们更需要面对“未完成”的勇气,完整的形式包裹下的粗糙之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当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时,是否也能给自己增加一份未完成的工作。


--  作者:newquantum
--  发布时间:2006-3-26 18:41:48
--  

舒伯特正是没有胆量续写他的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因为他已写完了第九交响曲,一般认为舒伯特有意让第八交响曲停留在两个乐章的状态,心情上无法在已有的相对的欢快的乐章后继续谱写相对沉重的乐章。据说苏联作曲家杰尼索夫在苏联解体移居西欧后还续写了舒伯特的一些清唱剧。

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普罗柯菲耶夫等很多作曲家都有后人继续润色完成的作品,实际上作品内涵的核心早已谱成,只是原作者不修边幅而已,他们往往更是在为自己写音乐。还有些作曲家像苏联的魏因贝格,很多大型作品的结尾并没有明显的情绪变化,更像是永恒的音乐渐渐远去了。现在的简约派音乐进一步消除了完成与未完成的差别。另一方面,据说苏联作曲家斯维里多夫去世后人们发现了他很多未完成的手稿,但试奏后发现那些草稿上的音乐明显不及他已发表的作品,很可能是作曲家早已自行筛选过了。因而无论什么作品,完成与否往往是表面形式,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是否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想法,表达的是否是作者纯真的想法。商业对艺术和学术的促进可能不可避免要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后一点。

至于人生,总会有些未竟的事,有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可能中间过程中的收获更为重要。


--  作者:断翅的蝴蝶
--  发布时间:2006-3-28 21:56:47
--  

思路断了,便很难再接上;灵感消失了,便很难再寻回;与其让作品不尽人意,不如就让它保持现状。


--  作者:yingzi
--  发布时间:2006-3-29 19:57:07
--  

文章写的非常的精彩!!!!!给你掌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kobez
--  发布时间:2006-4-5 16:33:37
--  

一说舒伯特是因为写着写着就写成贝多芬了,发现没有写下去的必要了,也写不下去了,写不出自己,只能写成贝多芬。。

也是,据说这俩人住得只隔一条街。。汗。。舒伯特受贝多芬影响太深。。

你看第一乐章,一上来大提琴+低音提琴,把浪漫的情调垫得很深很重很厚,马上单簧管+弦乐奏出英雄般的主题(这不就是贝多芬常用的手法吗?)。。大提琴奏出主题旋律,小提琴跟上——在这个完美的主题过后,什么都没有了,我觉得他的乐思在第一乐章的这里就已经结束了。。之后就是反复反复反复。。汗。。虽然这个主题旋律真的很好。

他不是要标新立异,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也不是写着写着发现很好而不敢写下去,而是发现方向不对。。


--  作者:月光浩
--  发布时间:2006-4-6 8:38:05
--  

这也形成了独有的一种美的方式,说到未完成,我突然想到肖邦革命练习曲的结束,真是太妙了...


--  作者:abcdefg-h
--  发布时间:2006-6-9 22:27:06
--  

说到"未完成","不完整",我觉得任何艺术最难的是"完整",

完整与完美在整个人生,宇宙就如水中月,镜中花般可望而不可及.

但无论如何,"完美"始终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  作者:绞刑架
--  发布时间:2006-6-12 8:05:10
--  

追求的过程是好的,但也有残缺的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