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月光钢琴学术论坛 (http://www.moonpiano.com/bbs/index.asp) -- 月光综合艺术 (http://www.moonpiano.com/bbs/list.asp?boardid=65) ---- [原创]在音乐中认识自我 (http://www.moonpiano.com/bbs/dispbbs.asp?boardid=65&id=7143) |
-- 作者:小汶 -- 发布时间:2006-8-2 18:08:49 -- [原创]在音乐中认识自我 在音乐中认识自我
纪伯伦写过一篇讽刺性的文章叫《认识自我》,讲的是一个庸人站在镜子前,发现自己有着跟拿破仑一样矮小的身材,与苏格拉底一样天庭欠圆,与莎士比亚一样是秃顶。而平时的习惯也与伟人相似:与贝多芬一样三四天不洗手脸;嗜酒如命,这又与马娄和诺亚相仿;暴饮暴食的习惯巴夏酋长同样拥有。由此,他大呼自己的灵魂万岁,满足地倒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鼾声入雷的梦乡。
其实,他的荒唐之举并非完全不可取,许多人都曾为自己寻找与伟人相近的特点。只是这个无聊赖之人寻找的尽是长相和习惯的缺点,洋洋自得,并不明白通过这种方式认识自我的含义。最后他大呼自己的灵魂万岁,可曾想到他并没有具备伟人品质?通过玻璃镜子可以认识自己的长相,而认识灵魂也用玻璃镜,恐怕不是合适的。音乐或许可以成为认识灵魂的一面镜子。
音乐创作和文学创作一样,都是源于生活。人与人生活的体验又是如此相似。欣赏音乐,总是会捕捉到生活的踪影。透视音乐,我们看到了莫扎特酣梦般的性格,看到了老柴重创后深沉的思索。我常常会在作品中找到共鸣。悲伤时,我听听拉赫的悲歌,痛苦而又满足地束缚在自制的茧中,听着拉赫低声絮语,到底不知道是谁向谁,倾诉着今日的苍凉和往昔的酣畅,我看到了自己痛苦中寻求聊赖的欲望。但最终,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我又挣脱了厚厚的茧,平静地面对困难。一段舒伯特的旋律偶然飘过耳边,又是心里一颤——不安、失望之后总是抚平自己的心。虽然说不清在什么事情上我曾这样做,却能肯定音乐中有自己的影子,这是乐观还是软弱?在肖斯塔科维奇和魏因贝格那里,尽管有战场的残酷、生活的飘零转徙,音乐中却闪烁着理性、执着的光辉,这时,我似乎又生活在平静中,静静地品味,静静地思索。古典音乐如一本厚厚故事书,通常是上了一定的年龄,才会读它;读它的人,越老越喜欢它。起初很难找到自己,后来找到了相似处,不知为故事感动,还是为自己感慨,这些相似处又随着阅历的增加而增多,随着内涵的深厚而更有意义。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听到悲歌,他也会找到自己悲伤的影子,或许因为他有过宠物丢失的经历;一位历尽沧桑巨变的老者也能共鸣,但他百感交集,岂一次悲伤了得?
音乐中的自我是时隐时现、支离破碎的。我们欣赏着各种音乐,这个幻影在流动,在变形。各种音乐互相放毒,又互相杀毒,但也呈现不出一个完整的形象,而我还是我(我的变化或许是潜移默化,当然不能跟音乐中认识到的那个形象相比)。
欣赏音乐能认识自我,创作音乐也能。如果说欣赏音乐的认识方式是“寻找”,创作音乐则是“放大”。
我不会作曲,不知道是怎样一种体会,暂且把弹琴视为二度创作。我先把谱子读下来,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直到感觉合心意。我会尽量多找几位演奏者的录音,将自己的弹奏录下,一比较,也能捕捉到自己与别人不同之处,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影子。细微处的差别,平常是很难注意到了,这正是通过放大认识自我。而自己不同阶段的录音,又呈现着个人不同的灵感,可以作纵向比较,这时会看到一个闪耀着丰富灵感的自我。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孵鸡蛋的比喻,我忘了它用来比喻什么,不过用在灵感上正合适——灵感正如鸡蛋,如果不及时孵化,就会腐烂。弹琴大概能孵化一处处不经意的灵感。
我们常常会把音乐当作伙伴,其实陪伴你的,往往只是镜子中的自我。 |
-- 作者:Zithern -- 发布时间:2006-8-3 1:30:58 -- 哲理中不缺乏美感…… 谢谢小汶 |
-- 作者:newquantum -- 发布时间:2006-8-3 21:42:43 -- 幼儿园的小孩子恐怕还难以听懂拉赫的悲歌,呵呵,听懂普罗的彼得与狼倒还很有可能,因为小孩子的阅历还很少,思维能力也尚未发育完全。 音乐就是从人语言表达的终止处响起的,人的很多情感如忧伤、郁闷、愤怒超过语言表达能力时就由音乐等艺术来表达,似乎越是深刻、复杂的情感越适于古典音乐这种相对内向、含蓄的留有广阔体味空间的表达方式。刚在别处有过如下感想: “我觉得古典乐和流行乐都是人类历史某个时期开始产生并且演奏和创作都一直延续至今的音乐。我认为划分“古典音乐”的最佳标准是西洋管弦乐器和西洋美声唱法为主的音乐,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主观判断而只进行客观划分,也能尽可能尊重一种音乐形式完整的连续的发展过程。但古典音乐本身不应加上“西洋”的定语,也不应被等同于“经典音乐”。作为音乐门类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早已不是最初被命名时的“古典”和“流行”的含义了,划分音乐门类是不可能用流行与否、经典与否等标准的,流行的、经典的音乐一定在所有音乐门类中都存在。 “我感觉古典乐相对于流行乐总体来说表达方式更加内向,更加含蓄,因而也更能承载一些深刻的人文内涵。比如很多人都从老肖的交响曲里听出一些阳奉阴违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写成通俗易懂的歌曲一定会立即被封杀,不会被人听到,只有在古典音乐更加内向、含蓄的表达中才能留存。而且人类的情感越复杂,越是无以名状,就越需要通过交响乐等丰富、内向的形式表现。这首先是古典音乐的特点,而很难说什么是优点。” 艺术的确是认识自我,尤其是反思自我的绝佳途径。俄国艺术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认为艺术的一大功能在于“形式陌生化”。比如即使同一块未加工的普通的石头,放在草坪上或者刻上一些字就产生了一些艺术美感。北京有些历史的繁华街头如王府井、天桥都有数个过去艺人的雕像,几乎都是写真雕刻,没有过多的艺术想象,但特别安放出来就给人一些陌生感,促使人审视和思考这些最平常的事物。大约一个月前《南方周末》有篇纪念日本大导演今村昌平的文章: 今村的名言“我将书写蛆虫,至死方止”令人震撼,突出体现了艺术的伟大力量。他所说的蛆虫就是社会中所谓的混混一类人。鲁迅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都告诉人们,艺术的美就在于从善中发掘恶,从恶中发掘善,不断认识和反思自我。好像有为西班牙画家专门画人的透视像,入木三分。还如下面这幅Rukavishnikov的画: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3 21:43:27编辑过]
|
-- 作者:alisonsu -- 发布时间:2006-8-23 12:18:46 -- 写的真好!羡慕你的文采!顶! ![]() ![]() |
-- 作者:abcdefg-h -- 发布时间:2006-8-27 11:21:21 -- 音乐中的自我是时隐时现、支离破碎的....灵感正如鸡蛋,如果不及时孵化,就会腐烂。弹琴大概能孵化一处处不经意的灵感。 写得真好!灵感是从时隐时现、支离破碎的自我中生发出来的,若不及时把握住(最好记下来),它会顷刻消失,与那个瞬间的自我一起消失.... |
-- 作者:月光浩 -- 发布时间:2006-9-2 13:31:16 -- 音乐的灵感总是产生在一瞬间,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觉,一种灵魂的碰撞,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时听音乐想音乐才会觉得振颤吧,而且那是发生在不确定时间的一种最崇高的精神领悟! |
-- 作者:meng8629 -- 发布时间:2006-9-4 23:41:24 -- 写的好。 有时候,音乐真就是给人认识自我的,认识自我的内心,感受听到音乐时自我的一切反应。 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塞着耳机听Mozart,嘿嘿,尤其小调作品,内心很有共鸣的感觉。 |
-- 作者:azure_sea -- 发布时间:2006-9-7 2:45:24 -- 音乐使心温柔而坚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