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对钢琴演奏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曾在华沙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得过特别奖。不过他创作的钢琴音乐就不算多,而且在风格上与他的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协奏曲等相比相差甚远,全没有那种沉郁冷峻的韵味。《24首前奏与赋格》是一套纯技巧的东西,这两首钢琴协奏曲一首是早年充满青春梦幻的抒情;另一首则是晚年为儿子毕业而作的,音乐弥漫着一种美好、殷切的期盼。听熟了他的交响曲的听众再他的这两首协奏曲,就会感觉到压在他身上那沉重的精神十字架仿佛突然变成了一双翅膀,带着他漫游天际。
肖氏的《第1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933年,当时他的歌剧《姆钦斯克县麦克白夫人》正获得初演成功,不久苏联各地场场轰动,欧美各国也相继上演。直到1936年初《真理报》发表《昏乱代替了音乐》的文章对对其展开严厉的批判前,形成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个创作高峰。
这首四乐章的协奏曲也叫“为钢琴、小号和弦乐队的协奏曲”,乐队编制为弦乐队加一支独奏小号,显得颇为独特。乐曲一开始就由钢琴和小号奏出一个性格主题,将两种独奏乐器交代清楚,接着在乐队的烘托下由钢琴主奏带出一段非常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之后,在钢琴与乐队不断的对话应答和冲突竞奏中小号不时穿插其间,制造出非常富有生气的、光辉灿烂的色彩。第二乐章是个“广板”钢琴在弦乐带有沉思意味的旋律衬托中轻柔地“唱”出充满遐思的梦呓,气息悠长而优美绝伦。在一个短小、几乎全部由钢琴主奏的、仿如间奏曲的第三乐章后,第四乐章为生动的快板。带有舞曲风格的节奏强烈欢快,在一段钢琴与乐队的生动的竞奏中小号不期然地加了进来并演变成华彩乐段,非常幽默生动。最后乐曲在钢琴、小号和乐队辉煌的合奏中结束。除了加入独奏小号之外,这首协奏曲的独特之处还运用了许多爵士乐的节奏和插入了一些半音旋律,使乐曲的色彩显得十分浓烈。反映了年轻的作曲家春风得意之时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索。
《第二钢琴协奏曲》写于二十多年后的1957年,历尽坎坷的肖斯塔科维奇虽然九死一生但总算熬过了那些时时处于“等待处决”的恐怖日子,迎来了“解冻”的时光。此时他的儿子马克西姆·肖斯塔科维奇也已长大成人,即将从莫斯科中等音乐学院毕业了。为此他特意写了这首协奏曲,并由他的儿子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音乐厅的首演中担任钢琴独奏。
与洋溢着现代气息的《第一协奏曲》相比,《第二协奏曲》显得较为古典。形式上它是传统的快——慢——快的三乐章,手法上它烙守着结构严谨、意境典雅的审美趣味,尽管节奏上仍然是肖氏特有的紧张,有时甚至凄厉,但整体风格上却是青春的朝气与明媚的阳光。热烈欢快的情绪固然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祈盼和鼓励,而熟悉肖氏生活和音乐的听众仍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超然豁达。
肖斯塔科维奇这两首钢琴协奏曲虽然不算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可还是很受演奏家和乐迷的欢迎,也有不少录音传世。EMI唱片公司这张由肖斯塔科维奇亲自演奏钢琴、克路易坦指挥法国国家广播乐团的唱片可谓权威与传奇。肖氏弹得一手好钢琴却很少出来演奏,在这张唱片中总算让我们有机会见识到他高超的琴艺。乐曲中的不少高难乐段他都能弹的干净利落举重若轻,叫人无法不叹服。而在乐曲的处理上,其强劲的节奏、粗犷的线条亦表现出浓烈的个人色彩。而对于不愿意听单声道录音的朋友,EMI也还有一个立体声版的录音值得推荐,它是由鲁迪(Rudy)演奏钢琴、杨松斯(Jansons)指挥柏林爱乐和伦敦爱乐演奏的。鲁迪曾来广州演出过,相信本地乐迷都已熟悉。与肖斯塔科维奇独奏的版本相比,这个录音的演奏要斯文得多。鲁迪的独奏较为理性,对作品的处理很细腻,偏重于表现音乐的本体美。两个录音可谓各有所长,看官宜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