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是个很主观的概念,楼主的与楼上的“完美”大概就不同,或者无法辨别是否相同。哲学的完美与音乐的完美实在无法论证,每个人的感觉都可能不同。
作为外行的我,对音乐没有“完美”的概念。在听现场演出时,即使很多一样外行的同学也能较容易地听出演奏中的错音——如果有的话,但我一般都听不出来,也没打算听出来。我不关心演奏者是否准确无误地演奏了名曲,也不关心演奏得是否完美。只要进了音乐厅,我就专注地感受我听到的音乐,演奏水平的高低对我感觉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我首先听的是作品,是作品的整体。如果对诠释作品的演奏有个标准叫“完美”,对作品、对表达自我的演奏很可能就没有。
昨晚看了中央台的电影“海上钢琴师”,按照剧情,海上钢琴师的演奏是绝佳的,然而他没有谱子。我觉得在演奏最“纯洁”的音乐时——只给自己演奏,演奏自己——就不再有“完美”的概念了,那时奏出的任何声音都是最美的音乐。如果理解了某位作曲大师的音乐,胸有成竹,按自己的理解即兴诠释这位大师也是个不错的境界,就像顾恺之在江南旅行回到长安后,在皇帝面前画心中的江南一样。
除了海上钢琴师那虚幻的角色,还听说过两个真实的故事。一是当今俄国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席指挥格吉耶夫Gergiev,他说在他父亲去世时,一向学钢琴但讨厌钢琴的他忽然领悟了钢琴,情不自禁地在钢琴上弹出了一些悲伤的曲调,从此爱上音乐,成为大指挥家。二是几年前的一期《读者》杂志上,印象极深的一篇文章,可惜在网上怎么也找不到。说一次音乐会上钢琴大师伯恩斯坦Bernstein情不自禁地弹走调了,在他重新找回原来曲调前的短暂的几分钟里,全长观众如痴如醉,完全享受在他的演奏中。事后人们认为那弹错了的几分钟是大师弥足珍贵的灵感火花,赞叹不已。
总之我觉得我是享受音乐的人,但我首先不是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而是有一颗追求真诚、真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