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他是最后一个浪漫派,全世界也把他抓得紧紧的。他是转向另一个年代的最后一个链接,也是此新年代的标志。在这新年代里热情和美在生命中是必需品。
霍洛维兹对钢琴的投入那么绝对,以至于他不明白那些不弹琴的人用他们的时间做什么。提及福楼拜,他可能会问,“他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他在这儿干什么,可怜的人?我无法想象对艺术漠不关心的人如何度日;他们怎么活着对我来说是个谜。”
虽然霍洛维兹在纽约住了半个世纪,可是他的英文还是错误百出,常常是极端错误。 他不是总能让人容易明白。他可以把一个词重复很多遍,或者,当寻找下一个字眼的时候他会说,“嗒,嗒,嗒,嗒。”
他的句子可以制造严重的交通障碍。有时候一切都会绞在一起,或者用错词。他在语言上是懒惰的。
他有强而深还带着浓重俄国口音的声音。 他说话不快,但是他的语言在他声音变得歇斯底里和高分贝时,便成了一股股迸发的炙热。
当他状态好时,他的笑是爆发性的。或者他会带着露出整排牙齿的笑容发出吓人的撕裂般的声音,可能带来一种粗俗的效果。他的面部表情相当丰富,当他兴奋时,他的脸会生动地上色。他也能看上去惊人的阴郁。照片是无法把他那张脸的丰富表情展现出来的。
霍洛维兹在讨论作品时常唱出来。很多音乐家唱出片断为了点明说过的话。霍洛维兹这样做时大多是在和其他人比速度。当然,我们谈话中这一神奇的方面是无法再生的,还有那些提味的笑声。下面是他总有措辞困难的一些例子:
“我不喜欢电视—我喜欢,那个—诶,诶,嗒,嗒,怎么叫来着—广播!”或者,“钢琴有88个—东西—我们叫那个东西—琴键。”
在对话中,他微微的焦虑症有可能发作。“顺便说一句,我希望他们那儿有我要的果汁。那种果汁怎么叫来着—橙汁? 如果他们没有,我就走出去—从餐厅里。不过他们,他们通常什么都有。”
或者正在话题中,他会说,“我希望女仆已经熨好我明天要穿的衬衣了。那是最重要的!”
我会问“您觉得莫扎特是怎样一个人?”
“是糟糕人,绝对糟糕,极坏的人。他是喝多了死的。他是—诶—嗯—总是醉着的,你知道。一个糟糕的人[紧跟着5声高分贝大笑]。贝—多—芬,贝—多—芬的弟弟是个—呃,呃,是个—罪犯,我认为 [笑声]。他在钱上不干净。贝—多—芬,也是,一点都不干净。不,诶当然!就连19世纪的瓦格纳也是。他用钱—用人做的那些事—唷[1]—他利用了所有人[大声地]。李斯特[李易斯特[2]]是个善良的人[尊敬的口音]。”[3]
在重现我们的对话时,我把霍洛维兹语言打结的地方抹去了,也为了避免误解把不通顺的语句纠正了,同时,但愿,保持了他语言的色彩与风格。
《霍洛维兹夜谈》当然不是我们谈话的原文纪录,而是我根据我们三年半的谈话笔记和录音整理出的精华。他有一次跟我说,“我相信你的正直。” 我希望这里对那些夜晚的展现不会使他不悦。我在写它们时,再次体验了我在那些夜晚我们握手那一霎那极度的兴奋。
就算在86岁时,霍洛维兹的钢琴技巧还一样令人惊叹。他在说话时极安详的去世是个幸事。对霍洛维茨,最伟大的钢琴大师而言,遭受技巧破碎的耻辱会是其不能承受之痛。弹琴是他拥有的所有,他想要的所有。
简要的霍洛维茨生活编年表
1903 10月1日:出生于乌克兰的基辅市(Kiev)附近
1909 母亲索菲为他上第一堂钢琴课
1912 开始基辅音乐学院的学习
1914 拜见亚利桑大 斯克利亚宾并为其演奏
1919 学拉赫马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离开从师5年的塔诺夫斯基(Sergei Tarnowsky )
从师于布鲁曼菲尔德(Felix Blumenfeld)
在音院毕业演奏会上演奏拉三
1920 在基辅举办个人首演
1921 在哈尔科夫(Kharkov)举办个人首演
1922-25 在俄国巡演
1925 于秋天离开俄国
1926 在柏林举办个人首演
与汉堡爱乐合作柴一
在巴黎和罗马举办个人首演
1927 在荷兰,奥地利,英国,比利时,匈牙利和意大利巡演
1928 在纽约首演与纽约爱乐合作柴一,之后在纽约进行独奏演出
在美国大范围巡演
为拉赫马尼诺夫本人演奏拉三
1928-32 不间断地在欧洲和美国巡演
1930 录制拉三;与指挥阿尔伯特 科茨(Albert Coates),伦敦交响乐团合作
1932 在伦敦录制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
1933 12月21日:与旺达 托斯卡尼尼结婚
1934 10月2日:霍洛维兹夫妇的唯一后代索尼娅出生
1936-38 停止公演
1939 职业恢复:8月29日霍洛维茨与指挥托斯卡尼尼合作博拉姆斯第二钢协
托斯卡尼尼与霍洛维兹两家由于战争离开俄国赴美
1940 录制博拉姆斯第二钢协;与托斯卡尼尼合作
1941 录制柴可夫斯基钢协;与托斯卡尼尼合作
1942 在美国首推普罗科耶夫第6奏鸣曲
1943 在卡耐基音乐厅举办为战争筹款柴可夫斯基音乐会;霍洛维茨与托斯卡尼尼合作演奏的柴可夫斯基钢协筹款逾千万美金。
1944 在美国首推普罗科耶夫第7奏鸣曲
1945 在美国首推普罗科耶夫第8奏鸣曲
成为美国公民
环球首演巴伯的《漫游集》
改编索萨的《星条旗永不落》并于“我是美国人日”在中心公园演出此曲
录制普罗科耶夫第7奏鸣曲
1947 在美国首推卡巴拉夫斯基第2奏鸣曲
1948 在美国首推卡巴拉夫斯基第3奏鸣曲
1949 在古巴哈瓦那环球首演巴伯钢琴奏鸣曲
1951 第二次录制拉三;费里茨 莱纳(Fritz Reiner)指挥
战后第一次到欧洲演出
1953 在卡耐基音乐厅举办庆祝在美国首演25周年庆典音乐会
1953-65 停止公演,但定期出唱片
1957 1月: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去世
1965 回到演出舞台,第一场在卡耐基音乐厅被录制
1968 CBS电台播出一个小时的霍洛维茨“卡耐基电视演出”
1969-74 再次停止公演
1974 首次在林肯中心大都会歌剧院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1975 1月10日:女儿索尼娅 霍洛维兹40岁时于日内瓦去世
斯坦威为霍洛维兹50年专门弹斯坦威钢琴授予荣誉
1978 在美国首演50年庆典上25年内第一次再次演奏钢琴协奏曲--与指挥尤金 奥曼迪(Eugene Ormandy)和纽约爱乐合作拉三
在白宫为卡特总统及夫人演奏
1979 NBC电台播出霍洛维兹演奏拉三,与指挥祖宾 梅塔(Zubin Mehta)和纽约爱乐合作。这也是他在纽约林肯中心的艾佛利费舍尔大厅(Avery Fisher Hall)首演
1981 在大都会歌剧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由唱片“霍洛维兹音乐会1979/80”(The Horowitz Concerts: 1979/80)获得第18届格莱美古典乐器独奏奖
1982 应查尔斯王子邀请31年内第一次在伦敦演奏。这场演奏被录像,并在欧洲和美国电视播放
1983 在日本巡演
1985 纪录片,《霍洛维茨:最后一个浪漫派》录制
1986 重返故乡俄国,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演出
之后在汉堡,柏林,伦敦,法兰克福(Frankfurt),阿姆斯特丹,纽约,米兰,和东京巡演
获法国荣誉勋章奖,西德卓越奖章,美国自由勋章
音乐会录像《霍洛维茨在莫斯科》推出
1987 在米兰录制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 488,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指挥;排练被拍成一个小时的影片。
在阿姆斯特丹,柏林,汉堡和维也纳举办音乐会。这也是他53年内第一次返回维也纳演奏,此演奏录像于1991年发行
1988 1988-89年期间没有任何公演
1989 录制《最后的唱片》(“The Last Recording”),此唱片于1991年获格莱美古典独奏唱片奖
11月5日:由于心脏病在家中去世,被安葬在米兰的纪念墓园区(Cimitero Monumentale),托斯卡尼尼家族墓碑。
[2] 英文李斯特“Liszt”中的“Li” 轻读,而霍则重读为“Lee”—书中方括号内用“Leest”
[3] 引号中语法错误是原文故意表现霍的英文有些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