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ius,1862年生于约克郡布雷德福,1934年卒于法国格雷兹絮洛安。是英国作曲家。父母为定居英国的德国羊毛商,生14个子女,Delius排老四。父亲爱好音乐,处理筹办布雷德福的哈莱音乐会,在家中接待约阿西姆和皮亚蒂等音乐家,但间接反对Delius以音乐为业,尽管Delius显示出在音乐上的天才和爱好。Delius只能屈从父意进入商界,但对做生意毫无天赋,后又经营柑橘种植园,但Delius只顾从托马斯.F.奥德(杰克逊维尔的一位管风琴家)学习音乐而置柑橘于脑后。一年后,先在杰克逊维尔,后去弗吉尼亚州的丹威尔当小提琴教师,最后在纽约谋得管风琴师之职。在佛罗里达时听到的黑人旋律给他影响甚深,在《阿帕拉契亚》中便可以听出。直至此(1886年),他父亲才同意他进莱比锡音乐学院。可是,学院式的教育对他毫无吸引力,1890年他去巴黎定居,和高更,拉威尔,明希和斯特林堡等人交游。早在1887年去挪威度假时,他便与格里格结为莫逆之交,对斯坎的那维亚的生活和文学十分迷恋。
1888年,他的《佛罗里达》组曲在莱比锡非公开的演出。在巴黎时,他创作了第一部歌剧《伊尔梅林》,随后又作歌剧《魔泉》,1977年由英国广播公司广播首演。歌剧他还作有《康加》,《红喜鹤》,最出色的一部歌剧《乡村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最后一部歌剧《芬尼莫尔和盖尔达》,这部歌剧于1919年在法兰克福上演。Delius还作有管弦乐作品《翻过重山的远方》,后期作品音诗《巴黎之歌》,最伟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阿巴拉契亚》,清唱剧《生之弥撒》,配乐《日落之歌》等。Delius的《夏日庭院》,《北国素描》和《高山之歌》等作品是在他忍受20你年前染上的梅毒的第一期发作的痛苦中完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Delius在德国的声誉具有毁灭性的影响,他被一系列恐怖事件贬抑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战争还迫使他离开法国,先去英国,后又去了挪威。他的创作灵感也大受影响,这表现在1916年的拼凑之作《安魂曲》中,它的首演完全失败,主要归咎于其中包含着的战时凄凉的无神论色彩。1916年至1920年间他还创作了一批水平参差不齐的室内乐作品和协奏曲,这一阶段中的《日出前的歌》是一首佳作,流传至今。
1923年至1924年间,Delius的健康状况一直在波动,到1925年春,他丧失了行走的能力,而且几乎完全失明。他所有的创作活动都不得不全部停顿下来。不过,宛如得到天助一般,Delius在1928年的某一天收到一位22岁的名叫芬比的英国约克郡年轻人写来的信,他希望能帮得上Delius的忙,确实,他也帮上了。经过试验之后,芬比就住了下了,正式融入了Delius的日常生活。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Delius的眼睛,耳朵和双手,他们一起工作,通常是芬比整理,核对大量未完成得旧搞,然后再弹给Delius听,他们共同合作完成了一系列作品,有《西纳拉》,这部作品是对就座的修订,是对欧内斯特.道森一首令人不安的诗歌的配乐,1929年,托马斯.比切姆特意在Delius作品的大型音乐会上指挥了这部作品的“首演”。另外他们合作的作品还有《夏之歌》,《水彩画2副》和《离别之歌》。
耗尽Delius全部精力的创作活动终于在1933年全部结束了。芬比于当年返回美国。Delius和芬比合作完成的所有原稿现在都显得极为珍贵。之后,Delius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而他的妻子热尔卡此时也换上了癌症。Delius于1934年夏逝世,在与官僚机构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斗争后,他被葬于英国南部。第二年,他的妻子也永远的躺在了他的身边。
Delius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漂泊者,也是同时代最有天分的作曲家之一。他对乐队具有超自然的敏感,对旋律和转调具有不可思议的天赋感觉,他喜欢丰富的音乐织体,通过他们描绘出一个具有黑暗本质的异徒式的世界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