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钢琴学术论坛音乐研讨区古典资讯 → [推荐]钢琴演奏艺术巡礼 (焦元溥)


  共有317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推荐]钢琴演奏艺术巡礼 (焦元溥)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port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36 积分:192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7-19 8:09:32
[推荐]钢琴演奏艺术巡礼 (焦元溥)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28 10:25:44 [显示全部帖子]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activity/activity91013-01.asp#八、鋼琴家與鋼琴演奏藝術

焦元溥,1978年生於台北市。台大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组毕业,美国佛莱契尔学院(The Fletcher School)法律-外交硕士(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

一、钢琴技巧解析与欣赏 想深入认识钢琴演奏艺术,必须先了解钢琴演奏技巧。本单元将介绍各种钢琴技巧 并分析其困难度,以各名家杰出演奏为示范。然而,就音乐表现而言,技巧不能独 立於诠释存在。在分析各式技巧后,本单元则将以音乐诠释的观点讨论技巧,解析 伟大钢琴家的不凡识见。 本单元讲授内容如下: 1. 速度。 2. 平均。 3. 音量控制。 4. 声部处理。 5. 音色与音色变化。 6. 踏瓣运用。 7. 音乐诠释与技巧表现。

二、传统欧陆浪漫演奏式样以及其转变 从古至今,钢琴演奏美学不断改变,也反映并影响听众对音乐的理解。藉由丰富的 录音资料,我们得以由历史的角度衡量各个演奏的时代意义,掌握关于乐曲诠释与 表现转变的知识。本单元将分析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欧洲的传统浪漫演奏风 格,并讨论如此风格的改变与现今表演风格的形成。 本单元讲授内容如下: 1. 速度与弹性速度。 2. 不对称演奏的艺术。 3. 演奏风尚的改变─以萧邦钢琴大赛为例。 4. 现代演奏风格的形成。 5. 音乐欣赏的态度:以今非古或以古*今?

三、俄国钢琴学派发展史(上) 俄国钢琴学派在二十世纪大放异彩,甚至主导了二十世纪后半至今的钢琴演奏训练 与演奏观念。然而,俄国钢琴学派并非单一概念,其发展也经过重重转折。本单元 将解析俄国钢琴学派的发展以及其特色,并讨论影响今日俄国钢琴学派的莫斯科音 乐院四大巨头。 本单元讲授内容如下: 1. 俄国钢琴学派的肇端。 2. 叶西波娃(Anna Esipova)与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 3. 「俄国式」的钢琴演奏:索封尼斯基(Vladimir Sofronisky)与尤金娜(Maria Yudina) 。 4. 俄国钢琴学派的国际化:拉赫曼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列汶夫妇(Josef and Rosina Lhevinne)与霍夫曼(Josef Hofmann)。 5. 俄国钢琴学派四大巨头:郭登怀瑟(Alexander Goldenweiser)、芬伯格(Samuel Feinberg)、伊贡诺夫(Konstantin Igumnov)、纽豪斯(Heinrich Neuhaus)。

四、俄国钢琴学派发展史(下) 本单元将讨论俄国钢琴学派最基础的幼儿训练与中央音乐学校制度,并从莫斯科音 乐院四大巨头出发讨论至今日的俄国钢琴家。 本单元讲授内容如下: 1. 从俄罗斯到苏联:中央音乐学校制度与莫斯科音乐院。 2. 郭登怀瑟派:金兹堡(Grigory Ginzburg)、巴许基洛夫(Dmitri Bashkirov)、贝 尔曼(Lazar Berman)、妮可莱耶娃(Tatina Nikolayeva)。 3. 伊贡诺夫派:欧伯林(Lev Oborin)、格琳褒(Maria Grinberg)、费利尔(Yakov Flier)、史塔克曼(Naum Shtarkman)。 4. 纽豪斯派:查克(Yakov Zak)、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吉利尔斯(Emil Gilels)、小纽豪斯(Stanislav Neuhaus)、凯尔涅夫(Vladimir Krainev)。 5. 俄国学派的精神─   以费利尔门下学生为例: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波斯尼可华(Viktoria Posnikova)、费尔兹曼(Vladimir Feltsman)、鲁迪(Mikhail Rudy)、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 6. 今日的俄国钢琴学派。

五、法国钢琴学派发展史(上)─传统法式风格与法国钢琴名家 法国钢琴学派的影响力随著俄国钢琴学派的兴盛而面临严重挑战,最后也因此发生 质变。本单元讨论至二次大战前仍主导法国钢琴教育的「传统法式演奏风格」,解 析何谓「珍珠般」的演奏式样、法式传统演奏的美学观与教学重点以及重要的法系 演奏家。 本单元讲授内容如下: 1. 法国钢琴学派的历史。 2. 传统的法式演奏。 3. 传统的分歧─玛格丽特·隆(Marguerite Long)、菲利普(Isidor Philipp)vs.柯 尔托(Alfred Cortot)、列维(Lazare-Levy)。 4. 主要钢琴家与教师介绍:妲蕾(Jeanne-Marie Darre)、迪卡芙(Lucette Descaves)、 多扬(Jean Doyen)、费夫希耶(Jacques Fevrier)、奈(Yves Nat)、卡萨都许(Robert Casadesus)、培烈姆特(Vlado Perlemuter)、蕾凤璞(Yvonne Lefebure)、梅耶(Marcelle Meyer)、富兰索瓦(Samson Francois)与祈克里尼(Aldo Ciccolini)等等。

六、法国钢琴学派发展史(下)─挑战与革新 传统法式演奏在二次战后面临巨大的挑战,法国钢琴家延续以往的争辩而舍弃传统 弹法。本单元讨论法国钢琴学派革新的过程以及新生代法国钢琴家的发展。 本单元讲授内容如下: 1. 法国钢琴学派改革者─松贡(Pierre Sancan)与其教学。 2. 松贡门生的影响:贝洛夫(Michel Beroff)、柯拉德(Jean-Philippe Collard)、 波米尔(Jean-Bernard Pommier)、卢密叶(Jacques Rouvier)。 3. 新生代法国钢琴家的学习历程─传统中求创新。   以迪卡芙门下学生为例:罗杰(Pascal Roge)、安洁黑(Brigitte Engerer)、提 鲍德(Jean-Yves Thibaudet)与拉贝克姐妹(Katia and Marielle Labeque)。 4. 法国钢琴学派的发展:梅列特(Dominique Merlet)、萝丽欧(Yvonne Loriod)等。

5. 现在的法国钢琴学派─是否仍有法国钢琴学派?

七、钢琴学派与迷思 除了俄国与法国钢琴学派外,所谓的「钢琴学派」来自许多名家见解与传统经验。 本单元介绍数影响至今的钢琴演奏学派,并钢琴家如何面对传统诠释与自我革新, 以及学派与学派的迷思。 本单元讲授内容如下: 1. 钢琴学派与技巧:西班牙加泰隆学派(The Catalan Piano Tradition)与布梭尼 学派(Busoni School)。 2. 钢琴学派与诠释:许纳伯学派(Schnabel School)、雷雪替兹基(Theodor Leschetizsky) 与维也纳学派、传统德国学派。 3. 学派与传统:经典或是禁锢? 4. 诠释与诠释典型: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与其影响。 5. 个人特质与学派特色。

八、钢琴家与钢琴演奏艺术 究竟钢琴家如何养成?钢琴家和钢琴家学派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钢琴家又是如何 学习与思考?社会环境与家庭背景是否钢琴家的艺术发展?钢琴比赛真的是成名的 不二法门?本单元将采开放式的讨论,藉由主讲者访问中外46位钢琴名家的心得, 就学员的问题做整理与回应。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port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36 积分:192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7-19 8:09: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28 10:27:11 [显示全部帖子]

自十五歲起開始發表樂評、論述與散文於古典音樂雜誌(民國87年度文學及藝術類雜誌金鼎獎)、CD購買指南、表演藝術、聯合報、自由時報、大紀元時報、亞洲週刊、香港明報月刊、人民音樂雜誌(北京)等平面媒體。內容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發表字數迄今已逾一百二十萬字。二十歲時受邀至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就「典型與典型轉移—以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之詮釋變貌為例」作專題演講,2002年至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演講「俄國鋼琴學派」。 作者近期寫作計畫為鋼琴家訪問,目前已訪問四十六位中外鋼琴名家。包括Pierre-Laurent Aimard, Ning An, Leif Ove Andsnes, Dmitri Bashkirov, Michel Beroff, Roger Boutry, Martin Canin, Gwhyneth Chen, Pi-Hsien Chen, Jean-Philippe Collard, Dang Thai Son, Bella Davidovich, Peter Donohoe, Brigitte Engerer, Fou Ts'ong, Jean-Francois Heisser, Stephen Hough, Byron Janis, Evgeny Kissin, Stephen Kovacevich, Vladimir Krainev, Katia & Marielle Labeque, Elisabeth Leonskaya, Robert Levin, Nikolai Lugansky, Roger Muraro, Garrick Ohlsson, Gerhard Oppitz, Kun-Woo Paik, Theoroe Paraskivesko, Pascal Roge, Mikhail Rudy, Gyorgy Sandor, Russell Sherman, Naum Shtarkman, Ruth Slenczynska, Jean-Yves Thibaudet, Rosalyn Tureck, Lars Vogt, Bobby Wang, Elisso Wirssaladze, Oxana Yablonskaya, Cheng-Zon Yin, Chun-Chieh Yen, Lilya Zilberstein等等. 文字評論之外,焦元溥也參與廣播節目與音樂創作,近期作品為康軒國中國文教學教材之音樂/編曲/演奏配樂。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port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36 积分:192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7-19 8:09: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28 12:07:18 [显示全部帖子]

这是他讲座内容. 他也有写书 (看链接), 我也想买.

不过这人好像是不会弹琴的喔!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port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36 积分:192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7-19 8:09: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22 6:54:18 [显示全部帖子]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port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36 积分:192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7-19 8:09: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22 7:30:21 [显示全部帖子]

老爸只要求他弹小声点 (哈, 跟我的遭遇很像)

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15391

问:元溥现在经济独立了没?

溥:没(和:知道问题多严重了吧)。所以我才考虑去欧洲德语系学指挥,那边学费跟台大一样。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port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36 积分:192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7-19 8:09: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22 7:55:31 [显示全部帖子]

为与不为

【焦元溥】

一九八七年三月,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在米兰录制其唯一的莫札特钢琴 协奏曲录音。由於这位传奇大师的工作时间「只有」周日下午,唱片公司只得周周 派专机接送直到录音完成。事后,制作人感叹「我们花在这张录音的钱,简直可以 盖一座小飞机场了!」

不到二十年,这样的故事已成天方夜谭。别说唱片公司难以进行特别方案,原本的 计画也多被迫暂停。受卡内基音乐厅委托,於今年一月发表续补版莫札特C小调弥 撒的当代权威列文(Robert Levin)便是受害者之一。他在Decca的莫札特钢琴协奏 曲全集,进行一半便无以为继。「没关系啦!想想海汀克(Bernard Haitink),我 还能说什么?」这位当代指挥巨匠分别与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合作的马勒与布鲁 克纳交响曲全集,不幸地,同样处於停滞状态。

导致古典音乐录音衰微的主因,正是简易的翻制技术和盗拷泛滥。对独奏家而言, 首当其冲的便是协奏曲录音。裁撤古典部后的BMG公司,虽说只卖钢琴名家纪辛(Evgeny Kissin)便可赚钱,但他仍无法随心所欲。当笔者询问为何不录其精湛绝伦的普罗 柯菲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纪辛无奈表示「版权难分,唱片公司获利又少,我自一 九九七年后就没有协奏曲录音了。」然而,唱片公司并非不录协奏曲,而多是选择 新秀压低价码,配合名家名团炒短线包装。利之所趋,导致真正的艺术家无法录音, 令人痛心。

然而,对艺术家最强烈的伤害,并非能否录制协奏曲,而是录音曲目大受限制。唱 片公司以「他们的眼光」要求旗下音乐家录制「他们想要的曲目」,音乐家若不是 得向主管低头,就得努力配合宣传。为了促进销售量,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 往往於音乐会后举行签名会───前提是只签CD!一代钢琴巨擘怎么沦落到和听众 锱铢必较?如果我们还想一聆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就必须体谅其所肩负的 压力。

不愿妥协的音乐家,多半只能消极抗议。精明者如齐玛曼(Krystian Zimerman), 干脆只录协奏曲。他宁可十年不发独奏录音,就是要把难缠的合约丢还给唱片公司。 其他音乐家索性自立门户,小提琴名家夏汉(Gil Shaham)在小厂找到天空,双钢 琴天后拉贝克姐妹(Katia & Marielle Labeque)甚至成立基金会筹画录音。这些 国际名家的收入其实来自演出,之所以还愿在录音上大费周章,所求的仍是坚持自 己的艺术性格。

纵使忠於艺术,难道他们不怕锤练多年的心血,最后仍在盗拷翻制中灰飞烟灭? 「艺术终究是良心事业。我们相信听众的良知,也期待市场终能找出解决之道。」 拉贝克姐妹如是说。短短五分钟即可翻制艺术家一生智慧的结晶,失去的却是难以 估计的音乐宝藏。为与不为之间,正考验爱乐者的良心与智慧。

【2005/08/30 联合报】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port
  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36 积分:192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7-19 8:09: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22 7:57:36 [显示全部帖子]

李希特之谜 焦元溥

若说盖棺才能定论,放眼二十世纪俄国音乐家,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 1915-1997) 无疑是最伟大也最神秘的传奇…

是音乐家,也是人格导师

除了无与伦比的音乐成就,李希特的传奇,多少也来自於其无人能解的吊诡。父亲 在二战苏联反德的整肃中遇难,他却奇迹地逃过一劫,甚至就这样无师自通练成足 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技巧。在吉利尔斯(Emil Gilels)仍得屈服於暴政,被迫加入共 产党而为政治服务的岁月里,李希特始终能保持自己的声音,弹自己想弹的音乐, 甚至在索忍尼辛有难时主动支持。他无需教琴,不必向国家输诚,苏联当局却也从 来没有阻挡他出国演奏,一九六○年甚至由他代表苏联至美国演出,成为美苏文化 交流中最辉煌的纪录。

李希特的记忆超群,曲目博古通今,但只演奏自己喜欢的作品。他和普罗柯菲夫是 好友,作曲家甚至提赠作品,李希特却从未演奏其最通俗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即 使恩师纽豪斯(Heinrich Neuhaus)苦心劝说,他仍然不愿做违背自己意愿之事。他 的演奏往往深探常人避之唯恐不及,人心最幽暗讳秘的黑暗角落,但跌宕转折间又 能绽放出温暖璀璨的人性光辉。在最封闭的环境里成长却拥有最开阔的心灵,对俄 国人民而言,李希特不仅是伟大音乐家,更是伟大的人格导师。

演奏舒伯特,惊世骇俗

许多伟大的音乐家皆具有明确的个人观点,李希特的神奇之处则是其绝无仅有的诠 释说服力。特别是他的舒伯特,速度之极端可谓惊世骇俗,由他奏来却是理所当然, 听众也不知所以地被他的琴音催眠。即使不同意其诠释,英国钢琴名家贺夫(Stephen Hough)却说李希特的舒伯特就是有独到的魔力让他毫无保留地赞叹,虽然那和他自 己的演奏可是南辕北辙。1970年萧邦大赛冠军欧尔颂(Garrick Ohlsson)曾在现场聆 听李希特演奏舒伯特奏鸣曲,竟谓卡内基音乐厅当下已转化为另一个世界,独特的 经验宛如天启。有的钢琴家藉由作曲家表现自己,有的钢琴家试图於音乐中隐身, 李希特则能同时结合二者,将自己巨大的身影和音乐融合为一。在他的演奏中,作 曲家和演奏者化为统一的音乐力量,听者既分不清其区隔,又莫名其妙地被说服。 挪威钢琴家安斯涅(Leif Ove Andsnes)甚至认为李希特自己就是音乐的化身,「他 只是偶然地选到钢琴,藉由钢琴来表现音乐罢了。」

钢琴上打开的琴谱,走入永恒

李希特独一无二影响力的最佳见证,便是位於莫斯科的「国立李希特博物馆」。这 间隶属於普希金美术馆的「博物馆」,其实正是李希特生前居所;如今成为足与柴 可夫斯基克林故居等量齐观的俄罗斯音乐名家博物馆,可见李希特在俄国人民心中 所享有的崇高地位。该馆位於莫斯科中心一栋十六层建筑顶楼,闹中取静;其得以 俯瞰全市的绝佳视野,则是深得李希特喜爱的原因。虽然外观并不起眼,内部陈设 也朴实简单,如此公寓却是无数音乐家心中的「音乐大学」──李希特总是邀请他 的合作夥伴至家中排练,小小的客厅里往来尽是名家大师。在李希特过世后,「音 乐大学」更成了「音乐圣殿」,成为无数传说的根源。

在李希特博物馆众多陈列中,最令笔者震撼的,倒不是汗牛充栋的乐谱与藏书,或 是他颇具水准的水彩画作,而是钢琴上打开的琴谱──1997年8月1日,大师在练琴 时突感不适,回房休息竟成永逝。李希特最后所演奏的音乐,不是别的,正是他最 独到深邃的舒伯特。也就在舒伯特的音乐中,李希特走进那个他自己创造出的美丽 世界,走入永恒而真正与音乐完整合一。

李希特钢琴大赛,六月中举行

今年适逢李希特九十冥诞,俄罗斯自三月起就举行各式纪念音乐会,向这永恒的传 奇致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於将於六月中旬举办的首届「李希特国际钢琴大 赛」。既是纪念李希特,俄国文化部可说倾力协助,头奖三万美金的奖励与环球唱 片录音合约更让该赛备受瞩目。评审多是李希特生前好友,除了钢琴家薇莎拉丝(Elisso Wirssaladze)、巴许基洛夫(Dmitri Bashkirov)和傅聪等人之外,更有大提琴家古 特曼(Natalia Gutman)、指挥家泰米卡洛夫(Yuri Temirkanov)和费多斯耶夫(Vladimir Fedoseyev)等音乐名家。比赛规定也很奇特。除了严格要求曲目的多元性,更规定 参赛者必须「已完成正规音乐教育并年满二十三岁」,成为罕见地仅列年龄下限而 不设上限的音乐竞赛。李希特本身就是大器晚成的例证。虽然十五岁就以惊人的视 谱能力和钢琴技巧在奥德萨歌剧院任执,他竟到二十二岁才进莫斯科音乐院接受正 规的钢琴训练。现今比赛多半注重技巧,选出一些迎合市场的钢琴新秀,甚至音乐 教育也跟著配合比赛,只要求演奏能力而非音乐理解力。李希特钢琴大赛正可视为 这股风潮的反动。

李希特不喜欢的演奏,一律给零分

即使如此,但李希特生前不就最讨厌比赛?在第一届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上,凡是 他不喜欢的演奏,一律给了零分,导致评审长吉利尔斯气急败坏地拉著这位学弟理 论,而李希特从此也再没有担任过比赛评审。如今以钢琴比赛纪念李希特,不是正 增添一则以李希特为名的吊诡?笔者在波士顿遇到筹画比赛的薇莎拉丝,她却笑著 说「根本没有什么李希特吊诡。如果你把音乐当作最高的价值,把人性作为评判的 准则,你就会得到李希特。」

或许这就是答案。当人们无法相信简单、真诚、专一,李希特也就变得不可思议且 遥不可及。李希特虽然是传奇,但他并不神秘,也不是谜。所有关于他的种种吊诡, 其实正来自世人不纯粹的心。

【2005/06/06 联合报】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port
  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36 积分:192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7-19 8:09: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22 8:26:39 [显示全部帖子]

儿时背古文 每篇价码不一样

【记者黄雅诗、罗嘉薇、何振忠】

问:焦仁和觉得儿子哪里跟你最像?

溥:哈,因为我和我大妹一个弄古典、一个弄流行乐,我爸妈就在那边互相数落对 方:你们家到底谁有这基因(和:而且一下来两个)?两个人算算,都说没有啊。 也不可能抱错啊,一下抱错两个?

和:音乐的部分我不知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从小记忆力特别好。他们三个识字 起,我就叫他们背唐诗、古文,我觉得表达和驾驭语文的能力很重要。

溥:我妈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只要求国文和英文,中文好能和自己世界里的人 沟通,英文好能和全世界的人沟通;数学嘛,他俩都不懂。

和:那时候他们背古文有钱拿,古文观止每一篇都有个价钱。(溥:滕王阁序最高, 一篇四百。)「长恨歌」他一天就背下来,我是真佩服。

问:你的歌手女儿呢?你对儿女的未来都毫无驾驭能力?

和:喔,那是另一个烦恼。这几个月好得多,突然改邪归正了。以前人家跟她谈签 约,最后来一句「我认识你爸」、「哪天和你爸我们一起吃个饭」,她马上翻脸, 扭头就走。但最近很多唱片公司找到我,说张悬(女儿的艺名)说要跟你谈,终於 变得比较理性一点。

问:去听过张悬唱歌吗?

溥:我没想去,我想自己演奏如果家人在台下,我会很紧张。

和:我真正听到是在前几天朋友订婚,她在上面唱了几首歌。唱了半天,我还以为 是中文的,旁边的人告诉我,她英文不错,我说,是英文的?嗯,那音响不太好。

问:焦律师的保养方法好像很独特?

溥:对对对,他不喝水,不运动也不吃蔬菜,可以保持成这样子!

和:我不相信所有养生方法。劝我运动的人,我告诉你,我都给他公祭过了,真的。 我不上班就是晚睡晚起,顺其自然。千万不要运动,少喝水,不要吃蔬菜,晚上睡 觉以前,要好好吃一顿消夜。

我能够躺著就不坐著,(指指儿子)他晓得,我在家里看电视都躺著看的,坐著太 累了。我从小就躺著看书,到现在没有近视、远视,也没有老花眼。

溥:他一运动就出事。好不容易买双鞋子去运动,就扭到脚,鞋子从此放在那儿。

和:每次被他妈妈罗嗦,好吧,就去运动,每年大概都会运动一次。运动对身体真 的好吗?我不相信。你看乌龟王八那种东西都不动的;乱蹦乱跳的,都活不久。达 摩祖师一坐九年,他也没有就死掉啊。

问:焦律师一直说不懂艺术,但你自己听京剧啊?

和:我花了太多时间在听戏,车上就放京戏录音带。从高中开始,每天吃完晚饭, 警广七点到八点有国剧转播,中广是十点到十一点,不只听,还要录起来。但我从 不认为京戏属於音乐。

溥:他会把同一个段子,不同人唱的,录在一个录音带里(问:这跟元溥比较不同 版本的演奏是同一回事嘛)。一样的事情啊,袁世海六十岁唱的,七十岁、八十岁 唱的,都录在一起。

问:那时受到家里什么人的影响吗?

和:没有。(溥:看吧,一样嘛!还说我。)我没有走到舞台上啊!

问:以前辜老(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唱戏的时候,几乎都要你坐在台下?

和:唱坏了,我可以安慰他一下,别人都想不出词儿来,哈哈!这开玩笑啦,和辜 老有段时间是很值得回忆的,每天下午四、五点到他家去,唱唱戏,六、七点吃晚 饭。

辜老对戏很用心,他在香港和台湾接触的都是名角,你看他中文、日文、英文都念 得那么好,他对文字修养很下功夫,所以抑扬顿挫、九弯十八拐都很讲究。要唱出 来,他年纪大了,没嗓子,可是他意思都到了。不像有些人嗓子好,只会大声。 

溥:歌剧要唱得讲究,也应该是这样子,对不对?

【2005/7/5 联合报】

元溥指挥梦 老爸京剧迷的翻版

【记者罗嘉薇、黄雅诗】

顶著美国佛莱契尔学院外交法律硕士头衔,焦元溥即将出版三册厚达一千三百页的 钢琴乐评选集。才廿七岁的他已是资深专栏作家,十一年来,行云流水般地发表了 一百廿万字的乐评文章。

当焦元溥以指挥家作为志业,家人对他的选择却是「百思不得其解」。他那廿七岁 就当上文大训导长的父亲焦仁和,不但指责他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还担心他 以后连自己都养不起。

「我真不晓得为什么有人会去学音乐!」焦仁和的质疑隐藏在轻松的语气里,整个 相对论访谈,像是父子俩再次尝试说服对方的一场小型辩论会。

不只爸爸,妈妈和奶奶也不懂焦元溥这些年来关在房里究竟写了什么。「我要在报 上开乐评专栏,跟奶奶讲,她安慰我,没关系喔,你就写你想写的,不要在意有没 有人看。我说,奶奶你怎么这样讲?她说,你那东西连我都不看啊!」焦元溥叹说: 「这算什么鼓励啊?」

他的抱怨还没完:「我妈有一回说:『哎呀,我们花那么多钱让你从小接触音乐, 你为什么还要去学音乐呢?』这什么逻辑啊!」焦仁和马上撇清:「我还不至於说 那么幼稚的话喔。」

焦元溥L去几年,利用寒暑假在欧美各国跑来跑去,拎个装著一件西装的小箱子,住 青年旅馆大通铺,克难式地完成四十六个国际知名钢琴家的访问。已申请到英国伦 敦大学和剑桥大学博士班入学许可的他,才向爸妈请一年的假,准备恶补各种音乐 学门,到德国和奥地利去考指挥系。

「万一我学音乐一年后,发现自己有很强的兴趣和想法,但技术不到位,变成眼高 手低,那就不要走那条路。」焦元溥这么想。焦仁和追问:「这种可能性大不大?」 看来是想加点冷水。

祖父焦殿魁是毕业於天津法政学堂的中国第一代律师,父亲焦沛树当过法院院长和 最高检察处首席检察官,焦仁和虽是淡出政坛后才当律师,却仍心系法律传承。 

现在,家里老大、老二都醉心音乐,还好小女儿法律系刚毕业,就要考律师。「如 果她考上,我们家就是四代法律人。」焦仁和笑说:「幸好,我孩子生得多。」 

至於焦元溥的指挥梦,焦仁和嘴上语多挖苦,可是最后被问到要给对方怎样的一句 话,他还是温柔地说了声:「希望他心想事成。」做父母的虽然不理解,依旧满心 祝福,始终以儿子为荣。何况,焦元溥一头钻进古典乐堂奥的狂热,根本是焦仁和 当年执迷京戏的翻版嘛。

【2005/7/5 联合报】

2005-07-06 17:07 访客

Re: 教学现场,交流分享。 这是昨天(7/5)联合报刊的一篇我与我爹的访问

其实我们说了很多"很有深度的内容" 像是司法改革或音乐与外交等等.... 最后刊出来 却变成抬贡式爆笑文章...

给大家消消暑罗 : )

元溥敬上

还有....别忘了我的新书发表会唷!!!嘻嘻嘻...

焦元溥【经典CD纵横观系列三书】新书发表会 时间:七月18日(周一)下午2:30 地点:联经文化天地(台北市忠孝东路四段561号B1) 七月11日起诚品全台75折首卖!!!恳请支持指教!!!

2005-07-06 20:19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port
  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36 积分:192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7-19 8:09: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22 8:49:40 [显示全部帖子]

[转贴焦元溥的乐评]流水落花皆是情---萧邦的二首钢琴协奏曲(2) Sieg
  1961年在RCA所录制的第一号,鲁宾斯坦已迈七十古稀,技巧自不 可能以往凌厉,但所展现的却乃是弱冠之龄的春风少年,只不过角度更超然, 情思更真挚,滤去一切不必要的臆测藻饰,留下悠长的琴音缓缓轻扬。他运 于心的弹性速度,巧妙的将左右手化成一双连体夜莺,在相同的心跳、和谐 的气韵里高歌低咏,独唱齐鸣。特别是他的分句更要反复比较聆听。一般演 奏家只是把一股‘热情’发狂的在键盘上宣泄,但却不见得能让人能体会到 真正的‘热情’,往往流于夸张灯动态对比。反观鲁宾斯坦,在巧妙分句下, 把一层层情思潮汹激荡,给人更多、更特别的感动。在此我要特别说明:所 谓分句上的巧妙,不是指鲁宾斯坦和他人有南辕北辙之举,而是说鲁宾斯坦 在和别人相同的速度中、神似的断句下,每每凝神运气,让音色、触键的稍 稍一变,神韵丰采便更入深境,令人神游其中,低徊不去……。所以,这也 是‘名盘’为何能历久弥新、百听不恹的主因了。但倘若和第二号相较,我 们更可发现,应该把更多的喝采留给第二号的铨释!1958年的铨释,已 是登峰造极之作,但十年后,在奥曼第温柔的衬托下,鲁宾斯坦的精神境界 又更往前踏进了一步,在更从容自在的速度下展开一卷绫罗锦绣,织布上尽 是几十年来世途干戈。如果把这三版的第二乐章拿来比较,我们便可以发现 鲁宾斯坦的中段的动态对比越来越小,不似一般人的戏剧化,但内营的张力 竟反而超凡的强韧,紧紧地系住全曲架构,绝!此外,我更要建议从未领略 过钢琴音色之美的朋友,赶快飞奔至唱片店买下此版,恕我无法描述琴音之 甜美。因为:文字的形容只会损伤了这张唱片原有的美妙! 高雅狂狷的富兰梭瓦   高寿的鲁宾斯坦无疑是萧邦的权威,但另有人也以萧邦著名,可是指下 却是独树一格、迥异他人的铨释,那就是以四十六岁英年早逝的富兰梭瓦。 富兰梭瓦的死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酒精中毒,有人说是吸食迷幻药,真相为 何不得而知,但我想一个从六岁起就被马斯康尼带著巡回演奏的小天才,那 稚嫩的心灵瞬间染上了俗世的绮情滥觞,虚妄诡诈,他所能逃避的,只有悠 扬的琴音,瓶盖下的醉人芳香,和一个子虚梦噫的世界;也酿成了四十年后 的悲剧!在他的音乐世界里,有狂想、有深情、有悲思、有欣喜,但这都不 足以让人为他如此痴迷敬赏,真正缠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是他的清新高雅、 狂狷下的温文气质。是一颗赤子之心吧!是一份真挚之情吧!让他的演奏任 人歌颂。   我很庆幸自己能耳闻他的两次录音,一是市面上常见的1967年, FREMAUX指挥蒙地卡洛歌剧院管弦乐团的版本,另一是EMI发行的八张合辑中, 1955年与TZIPINE和1959年与KLETZKI的一、二号录音。由于富兰梭瓦在 此二版中,基本的乐念并未动摇,但形貌却差了十万八千里。第一号中,在 1955年里,处理的非常即兴,几处甚至和乐团乱了拍子,但美感依旧丝 毫未损,而他也特别强调左手低音。和1937年鲁宾斯坦不同的是,他是 让左手的拍子加重(如第二主题的琶音),或自然地让左手唱歌(如第一乐 章第一主题),逼得你不得不注意到‘它’的存在。1967年中,左手不 再如此强调,倒是右手的旋律有了更深刻的发挥,对踏板的运用也更微妙, 尤其是第一乐章放慢进入的序引,更是无与伦比;不过,象8’17”的怪异 分句,还是要听1955年版,方可知道他是想以音色的变化推展高潮。虽 然第一乐章有着相当程度上的差异,但第二乐章却几无变动(指乐念),真 是朴实芳欣,童真无邪的至善至美!这是一个会使人听到垂泪双行而不自知 的铨释,从此再回头看第一乐章,则1967年的富兰梭瓦的确比十年前成 长了许多,在第二主题及中间呈示部中,早已为第二乐章做好铺陈,我也才 明白,为什么第一乐章结尾的舞曲会如此悲欣交集,感人肺腑;那是温情不 再、悱恻已去的暗自无奈呀!   富兰梭瓦在第二号上的杰出表现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第二号的处理要 诀在前面探讨齐玛尔曼的铨释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而富兰梭瓦就是有一种 一气呵成、使乐句高潮迭起的过人本领,再配合他的纤细雅致。诗情盎然, 自是传世经典。1959年的幅度较大,动感对比亦强,1967年版相比 之下便清秀了许多,但也多了不少更动人的弦外之音。严格来讲,这二版均 是不朽的演出,值得收藏。第二乐章和第一号一样纯美自不用说,第三乐章 尤使人击节再三,豪气干云间夹缀着儿女私情,昂扬眉宇中流露着秋愁难奈, 在行云流水奔逝后竟使人恍如隔世,不知今夕是何年,此身何在?最后要附 提一下,富兰梭瓦的弹性速度真是完美,自由而不逾矩,合宜而不死板,灵 动异常,留给各位朋友去反复品味。    波澜壮阔的柯尔托   法国乐坛是何其有幸,在富兰梭瓦之前,更出了一位传奇的萧邦大师- 柯尔托。柯尔托的萧邦作品由于录音效果不佳,音乐别有见地,再加上不易 购得,因此在国内似乎无人问津。其实对我来言,听柯尔托的音乐越多,就 越能对音乐的内涵有多一分认知。九十年代初期EMI发行了一套六张的柯尔 托萧邦音乐合辑,其中第四张就是他和巴比罗里于1935年所录下的萧邦第二 钢琴协奏曲。若和鲁宾斯坦比较,巴比罗里必和这位指挥首演华格纳《特丽 丝坦和伊索尔德》的‘指挥大师’做了一番良好的沟通和处理上的更动,使 得全曲回复成‘竞奏’的趣味,但又能互不相妨的共同展出更多元化的人文 空间。第一乐章钢琴出现时,管弦乐加上了一个强奏来迎接(不过有部分校 订版本的确如此),接着,钢琴热情洋溢充满幻想地唱出第一主题,管弦乐 也和天马行空的琴音互诉心曲,共吟对句;第二主题稍稍带著幽静的气氛飘 逸而来,但随即又和管弦乐掀起骇人的思绪起伏,排山倒海而去;更令人惊 奇的在呈示部9’06”处,这一段柯尔托和巴比罗里竟把主旋律让给了管弦 乐,让钢琴退居帘后,直到尾端才又齐声高唱!翻开萧邦的总谱,却不见有 特别强弱的明示(只是在钢琴每小句头加了Sf,尾添了f),一切只好问萧邦 了。第二乐章,根据柯尔托自己的说法,掺杂着‘做梦’和‘戏剧性’的二 大要素,的确,柯尔托将悠闲的惶恐、爱恋和嫉妒全部融汇到这第二乐章中, 起初我实在听不贯这种铨释手法,可是时日一久,竟也觉出新味,乐在其中。 终乐章在管弦乐助长下,造就了一个节奏明快、辉煌博大的演出,其间所表 露的乐想也是五彩缤纷,把一些细细铺叙的版本全比了下去(只用了8’13”), 真不愧是一代大师,无可比拟! 幽静冥思的哈丝姬尔   但是要真的模仿,又是什么样子呢?哈丝姬尔和麦克维奇的搭档便是个 失败的例子。其实问题倒不在哈丝姬尔身上,而是麦克维奇(Igor Markevitch) 的错误。哈丝姬尔是柯尔托的高足,没错!巴比罗里是依柯尔托的构想指挥 的,也没错!但一味模仿巴比罗里的指挥来替哈丝姬尔伴奏?那就大错特错 了!第一,哈丝姬尔有自己的处理手法,怎么会和柯尔托一样呢?如果只是 开头钢琴出现时的强奏倒还情有可原,但越到后来,钢琴的语法可见不是用 此版谱,为何呈示部硬要搞得如此混乱呢?第二,哈丝姬尔虽然乐想精深, 但却无豪迈壮阔的气象,只是闺中小家碧玉,又怎能承受如此爆棚的管弦压 力呢?不过,撇开管弦乐不谈,哈丝姬尔的琴音真是感人。我们很难从她的 指下听到什么大喜大悲,也寻不到她一生饱受脑瘤、骨髓病痛的疾苦怨叹, 只有轻柔纯净、自省知足的祥和安适,自然而然的让音乐自己说话。第二乐 章中间部分,完全没有柯尔托的激狂,带著淡淡的忧郁,扣人心弦,在末尾 更是深情无悔,无可复加。如果有人会挑剔前两个乐章似乎太平淡的话,那 么第三乐章便足以使持此异议人士乖乖封口,精致慎密的程度和乐念的丰富, 纵使把其师柯尔托拿来相论,也不遑多让。特别是主题的开场和其后的再现, 更在音色上做了微妙的变化,仿佛在交替一则代代相传、泛着悠悠古铜色的 故事,也不禁让人为哈丝姬尔多厄崎岖的一生洒下一掬之泪。 情深可人的戴维多薇奇   同样是女性的演奏,贝拉-戴维多薇奇(Bella Kavidovich)的演奏似 乎更易深植人心,而与其合作的马连纳也更能善体卿心,温柔婉约。戴维多 薇奇是俄国女钢琴家,曾于1949年第四届萧邦钢琴大赛上,与波兰女杰史蒂 芳丝卡(Halina Czerny Stefanska)共享金牌荣耀。事隔三十多年后录下 萧邦第二,除去了年少轻狂,过滤了狂思杂念,所剩下的就是明畅如昔的技 巧和圆熟的智慧。从第一个音开始,戴维多薇奇就为我们架构出一个格局宽 广、骨干宏大的大师风范,但又不落只是动态对比的俗套。第一乐章第一主 题,她处理的凄美优雅,带着高贵的伤感;第二主题以一种温馨愉悦的装扮 登场,但仔细一听,其实骨子里的内蕴仍是一抹难掩的愁绪。到了呈示部, 在她精巧的触键下,维系出原本应有的张力外,更将一份西风凋碧树、望断 天涯路的情怀隐鸣暗放。可惜的是,马连纳的指挥此处又显得太柔弱,绝不 是听者爱挑毛病,但倘若9’38”起,弦乐的密度能厚实些(尽管非常美), 或许就可避免9’55”后,左手切分音节拍的突兀之处,令人不免感到遗憾。 幸而在呈示部后,钢琴的铨释毅然精彩万分,甚至比先前二主题幅度更开敞, 收尾亦更干净利落;第二乐章的甜美顺畅,又带点朴实纯真,转至中段,衣 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怀更足以用‘荡气回肠’来比拟。6’ 43”一段下行音阶的设计则让人大感耳目一新;终乐章她匠心独具的弹性‘ 旋律’配合原有的弹性速度,真像一个载歌载舞的波兰女孩打人面前走过, 轻盈可人,笑容可掬;戴维多薇奇慧心兰质地处理其中的调性转换,营造部 分左手旋律和右手旋律的唱喝,我衷心地感谢她为我们开创出一个视野更辽 远的铨释空间。 翩逸潇洒的吉列尔斯   大概是民族性吧!俄系的钢琴家很少小家子气。一个从小就生产在西伯 利亚万里荒原,或小亚细亚千倾草浪里的孩子,应该只知道‘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而不是纤纤玉手织就的江南丝绣。吉列尔斯和奥 曼蒂的版本便是如此,虽然琴音清细,清丽俊秀,却丝毫不觉得沾了脂粉, 仍是顶天立地的男儿本色。吉列尔斯录下此版萧邦第一,我想也绝非偶然, 1967年录了如此柔情似水的萧邦,而1968年就替EMI弹了神髓深刻 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要是没有萧邦的浪漫唯美,日子该是多么枯燥无 趣;但奇怪的是,在此之后,他指下的萧邦竟变得端正严肃,不复昔日春光; 在此之前,他的萧邦还是纤细多情。我有一张他1963年所演奏的‘叙事曲’ 第一号,就是最好的明证。巧得很,在1972和1976年,于DG录制的 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间,1974年便出了格里格的抒情小品;或许, 这些均是吉列尔斯做自我调适、真情流露的绝响吧!话说这回第一号的铨释, 在吉列尔斯卓越的技巧下,一开头便爽朗明快的打响序曲,紧接其后的便是 他一贯清亮冷冽的琴音,踩着第一主题轻快的步子走来;第二主题的敦厚馨 馥,自在而感人,仔细听其间的八度和尾端的快速音群,鲜明活泼,清晰流 畅,这是一代绝技的表露。中段呈示部,吉列尔斯并没有以石破天惊的速度 狂飙,而是合宜的踏板而行,爽朗不造作,可爱得很!第二乐章,吉列尔斯 发挥了他对变奏曲式的掌握功力;最初只是觉得他线条流畅,毫无疑问,但 仔细对比,便可察觉他给了每一段小变奏一个鲜活生动的灵魂,象天真的孩 子恣意嬉戏,却又能在保姆无微不至的呵护下不过分逾限。转瞬间,似乎又 象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奶奶,为孙儿们诉说那自少女时就已熟稔的故事,洋 溢着幸福愉悦,祥和自得。第三乐章吉列尔斯一泻千里,顺畅无滞的超技在 此获得极大的发展,但和第一乐章一样,不狂不燥,而且气魄雄大,这是个 值得我们回味再三、浅听深究的好演奏。 哲理思考的阿劳   不过同是五、六十岁的大师演奏,阿劳的铨释可就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头 了。说实话,我个人并不很认同阿劳对萧邦作品德铨释,一是他足称‘迟沓 延缓’的速度,二是他的钢琴音质。这种音质在某些作品中,就如莫泊桑笔 下的‘羊脂球’,有一种丰盈肥厚的特别美感,何况阿劳还退去了花香胭红, 而纯朴归真。但这过于臃肿的音质对萧邦作品往往是一种戕害,再加上他又 不厌其烦地强调这种‘朴拙’和‘哲思’我以为,能把阿劳的萧邦反复聆赏 之士,实属‘异类’;可是,一旦你听过越多的铨释,对原谱细节了解越深, 越经历了人间世事无常,你或许就会慢慢爱上阿劳的萧邦,甚至有朝一日, 成为你的珍藏!因此,对于阿劳和殷巴尔的合作的一、二号,客观的说,触 键是笨拙了点,但其间‘音乐’给人的真诚感动,足以忘却他为人垢病的缺 点,沉醉其中难以自拔。殷巴尔的指挥似乎也‘传神’地配合了阿劳的琴音, 从第一号序曲起,浓厚而致密的弦乐就暗示我们--独奏者是阿劳。第一主题 前的序引,速度稳健不紊,威震八方,也能灵巧地转入凄美的第一主题。在 这短小的第一主题中,阿劳对此二首作品于技巧的处理面上便已昭然若示: 他是多么用心经营左手旋律的吟咏,却又是多么耗费苦心地将其藏在右手的 五彩缤纷下啊!弹性速度又运用得如此强韧,把转折处的棱锋锐角化成内含 的潜在张力,温柔但沉重地敲击在我的心灵。第二主题则是个非凡的名演, 我未曾想过,在这样短小精炼的一段旋律中,能融进深奥繁密的哲思!回想 当初听到此唱片时,第一印象也只不过是平和安适罢了,怎料在反复聆赏后, 竟能意外地得到许多难以言喻的领会悟解呢?看来阿劳的萧邦一向受人忽视, 恐怕就是此缘故吧!第一、二主题在呈示部后再现时,形貌未改,但神髓却 变得更悲凉,更深刻,转入终尾血泪相合的舞曲中嘎然静止,第二乐章起初 充满了夭夭和谐的温情,象是沐浴在冬日斜阳下,孩童脸上的可爱酒涡,但 随着一个个变奏踏开脚步,阿劳的琴音却越来越凄凉,甚至回到了首乐章的 愁绪难解--不过决不矫情做作,而是一种无入不自得的潇洒气魄!终乐章更 展现了阿劳在弹性速度上卓然成就,也洋溢着两鬓斑白下的赤子童心(虽然 没有飞快的速度)。   第二号的铨释则较第一号更为精彩,也更可明了阿劳处理乐句的精要所 在。他大胆的将原有的表情、强弱记号暂先舍去,然后思考音乐的‘精神’ 为何?再将各小乐句融合相连,紧密的程度只能用天衣无缝来形容。第一乐 章的第二主题就是最好的证明,尤其当要转入发展部时,左手的装饰音和右 手的音阶均有特殊的见解,配合起来真是诗情盎然。不过,不同于第一号的 是,阿劳完全以‘幸福洋溢’做为第二号的重心:一种爱人与被爱的喜悦和 满足!所以当发展部来临,阿劳并没有营造迂回百折的旋律,而是淡淡地弹 奏每个扣人心弦的音符,抓住每个聆赏人的感情,似乎,这样的艺术境界是 较一般‘优美’的铨释更高一层!第二乐章阿劳巧妙地承上启下,将更敦厚 纯真的琴音建构萧邦二十岁的少年情怀,却又在中段,对自己是否只是一厢 情愿陷入迷惘,牵引着忐忑不安的思绪,‘假装’无事地结束第二乐章,而 在第三乐章第一主题中爆发一连串的扣问!当然,每个听众的想法可能不尽 相同,但我非常肯定阿劳在此处的情感交替的玄妙,早已经超出我自己智性 能完全掌握的范围。我一直不明白,从第三乐章开头的沉郁顿挫,到结尾活 泼欢乐的弹跳音阶,阿劳究竟是如何在无声无息中悄然转换,不露痕迹?因 此,我诚挚建议爱乐者,不管怎样,阿劳的这个版本是不能没有的!(但对 于萧邦的独奏作品,我认为,由于没有管弦乐团的约束,阿劳更能随心所欲 的铨释,却也丧失了‘萧邦’的神情气韵。) 沉闷死板的波雷   把阿劳的厚肥触键和波雷清亮晶莹的音色作一对比,我猜大家多数一定 是亲波雷而远阿劳吧!但就以他们对这二首萧邦协奏曲的铨释而言,波雷的 演奏未免太贫弱了。波雷的速度稳固,技巧扎实一向为人所津津乐道,但他 却不加思索地放纵自己的感情,又不敢掀起骇人的风暴,只能把所有充盈过 份的音符填塞到‘平淡’无味的速度下,催人赶快进入梦乡。犹有甚者,他 还不强调自己是个独奏者,姑息地让杜特华棒下的管弦乐有机可乘,不但和 波雷的琴音分庭抗礼,有时竟喧宾夺主的主控全局,这实在不是一张好的演 奏(连此二曲的第二乐章能给人的新意也少得可怜,无怪他年近六十才扬名 国际,显露头角),也更告诉我们,光是有稳固的弹性速度,却没有正确的 情感,所产生的‘萧邦’是多么的难忍难堪! 新生代大师德米丹柯   最后,我对德米丹柯,这位俄系新生代大师的铨释寄予莫大的期许。在 他所演奏的第二号中,自序曲连接到第一主题时,德米丹柯将流线歌唱的旋 律设计成抛物线弧形,如此一来,既可避免一般人死命向下硬冲的刻板,又 可以其后的琶音(3’02”)来弹性调整速度,改变语气、顺势成功地转入 第一主题。我认为这是苦心思考后的结果;而第一主题虽小,但德米丹柯却 依然能刻画出隐藏在左手中的旋律(这也是许多大师的做法),好反衬右手 清亮的琶音音阶,为第二主题做先锋。第二主题又能紧接着第一主题的音群, 以音色的不同作区分,把一段‘真正的旋律’歌唱出来,就象玉石琉璃群集 涡漩,凝成一块纯美的紫晶玛瑙一般地迷人。发展部那段,德米丹柯弹奏的 亦文亦狂,诗香郁郁更给了我一些惊喜;德米丹柯成功地解释了戴维多薇奇 在发展部中左手突兀的缺失,以更精密的控制,将切分音的节奏配合音色的 交移,描绘心情的喜怒哀乐,又不落痕迹地转入孤寂失落,至结尾激发最狂 热的波涛(9’41”)。再展部则对前述主题作了回应与交代,第一主题的 形象更明显地浮现,和发展部前的第二主题遥相应和,结束这个激动人心的 第一乐章。   而若说第一乐章德米丹柯发挥了最大的智慧和技巧,那这第二乐章就应 是德米丹柯尽兴抒情的好时机,也让人领教到德米丹柯的‘弹性速度’。整 个第二乐章,我认为,德米丹柯是以弹性速度来掌控全局的。他刻意在左、 右手分塑不同的音色,更有意无意地在较亮丽的右手下,将脚灯悄悄地打在 左手的温柔诗曲上,让同一语气、同一速度的絮语竟有了二个一体两面的灵 魂,共同推展着第二乐章的轻妙。若要刻意挑剔,德米丹柯最大的缺点恐怕 是在第一号的铨释上。在第一号的第一乐章中,德米丹柯弹出了许多精心设 计后,与他人不同的杰出乐音,例如以琶音主导的序曲,第二主题接发展部 时,对装饰音的‘隐藏’弹法;发展部有棱有角的的强劲节拍,第二乐章对 各变奏的生动处理及色调层叠都是过人的不凡卓见,只不过--德米丹柯或许 该学习如何去‘遗忘’!我承认,在各小段中,德米丹柯能在固有的演奏形 式下力求突破,而又不失温文中庸,理当接受更多的喝采与赞美。但是,过 多的珠钻晶玉也有可能使人看不清那承其镶嵌的冰蚕丝缎--这才是真正的珍 贵之处!事实上并不如我所言如此严重,德米丹柯还没有到帕尔曼‘多得可 怕的歌唱性’。我只是虔诚地希望,并祝福这位艺术家,在二十年后能成为 我们塑造出媲美鲁宾斯坦八十岁的精品!   而在今日个人本位横行的音乐界中,我更要特别讨论一下两首终乐章德 米丹柯的处理手法。因为一般人总是把这二曲的终乐章看得太简单!当然, 有心的演奏者自不会等闲视之,只是普通的爱乐者并不见得会同等的用心。 我十分欣赏德米丹柯的铨释--左手的节拍永远是工整合度,右手的旋律永远 是热情奔放--绝佳的弹性速度!(和先前讨论的略有不同,在第二号的第二 乐章中,着重于双手在‘规律’下的发展性,但在此却是右手在左手的‘规 范’下求动持静,效果完全不同!)也因为如此,德米丹柯想必自己也很清 楚,要在偏快的速度下,保持旋律的连绵和节拍的精准,还不得不添上应有 的抑扬顿挫、强弱明暗。无疑地,是条加倍艰辛的苦路!于是,德米丹柯非 常具有智慧地在部分乐句上作了特别的处理,象在第二号4’04”左手的快 速,第一号3’59”起的‘乐段节奏’,这就是艺术与音乐的玄奇!希望大 家能从德米丹柯的用心中,体认到一些无论是在音乐上或是人生上应有的态 度。 结 语:   我在用心聆听欣赏过这些版本后,依然毫无倦怠,因为‘隽永诗辞不嫌 多,流水落花皆是情’。再一次,让我们翱翔在萧邦的绝美音画中吧!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port
  1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36 积分:192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7-19 8:09: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22 9:15:34 [显示全部帖子]

焦元溥:

焦先生,古典音乐杂志专栏作家;台湾乐评界的著名大炮。文章冠绝一时, 口才压倒群雄,琴技惊世骇俗,作曲难倒众人,见识高人数等,道德沛乎苍冥。你 绝对想不到他的本业是国际关系吧?

http://homepage.ntu.edu.tw/~r91a21023/france2002/index/Paris1.jpg

元溥:

我和你一样气,所以离开罗浮宫前向information处要了张抱怨函,痛骂一番....不过看来没用(我四月初骂的)。

我可以再补充一点:其实一个参观罗浮宫的好方法是听罗浮宫音乐会!!!门票我记得才7~8欧元(不过这是学生票);),!票是题而罗浮宫门票一律7.5 欧元。 音乐会约12:30开始,1:30结束。而该音乐会的票,可以当作2:00~闭馆的门票!所以啦,如果罗浮宫有两场好节目,自然可以排两天,听完音乐会再赏展品,超省钱。(我听的是1990年柴可夫斯基大赛冠军B.Berezovsky弹的郭德堡变奏曲,不过我去听的原因是认识他的经纪人,所以代为问候.......)

永健:元溥对Berezovsky的不满,真是溢於言表...

不过我那时因为想毕其功於一役,所以早上九点到罗浮宫,还是音乐会和门票都买 (很笨)。更笨的是我没吃早餐,一直饿到下午六点,还是没吃,赶去买香榭里舍剧院开演前半价票,所以我到晚上十点半才吃当天的第一口食物......非常可怕的经验。不过我在音乐厅和罗浮宫都不觉得饿,看来艺术的力量也满大的............

罗浮宫音乐会有会员。他们从音乐厅左边进场,所以我们进场排队要排右边。会是罗浮宫会员,能常中午听音乐会者,多是退休老人,所以队伍很好认

http://www.kleiber.idv.tw/france2002/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总数 13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