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作为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大代表,德彪西的音乐更为广泛,其乐曲也更有力度和深度,也更有影响力。”
不太同意这种说法,1.“(Debussy)作为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大代表”:Ravel不能完全算作一个印象派作曲家,也许他和Debussy有些私人恩怨,原因是Debussy抄袭了Ravel的一部作品,那是Ravel借给Debussy的《哈巴捏拉舞曲》,而当Ravel指控他的抄袭时,Debussy竟搞笑地说他早弄丢那篇手稿;也许因为Ravel感到了印象派的前途渺茫。所以Ravel后来的创作愈加远离了印象派。有人说“印象派成了Debussy一人的乐派”,这我完全赞同,这没有扁低Ravel的意思,因为Ravel不完全是一个印象派作曲家。
2.“德彪西的音乐更为广泛”,不知是什么意思,你是指Debussy的音乐魅力更广泛,那不好解释为什么Debussy没有象《波列罗》这样通俗得妇儒皆知的作品;而你如是指Debussy音乐的表现力更广泛,那我要说,这取决于你的鉴赏力,他们的作品都很有内容,这要看你理解了多少,你的审美趋向如何。
3.“其乐曲也更有力度和深度”,力度上Debussy肯定是比不过Ravel了,因为Debussy的音乐总是很萌胧;深度上也是无定概念,这取决于欣赏者。
4.“也更有影响力”,更是无嵇之谈,因为印象派的作曲家需要有很高的修养,观察捕捉细微感觉的能力要很敏感,所以在Debussy、Ravel、Falla之后,就没有印象派作曲家了。Debussy当时也没料到他苦心经营的印象派,会最终衰落。而法国的音乐后来还是朝着更为传统的Lalo的路线发展下去了。
5.“阴暗而极有想象力,这就像肖邦的葬礼进行曲,而两首音乐确实有某种相通之处”,准确地说《G大调钢协》的慢乐章意境更象Mozart钢协的慢乐章,诗意、浪漫、明亮。和肖邦《Marche funebre》的悲观、愤怒毫无共通之处。
齐莫尔曼的这盘我也很喜欢,很灵动,很潇洒,也很贵族式的优雅。这点我还是赞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