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钢琴学术论坛音乐研讨区作曲家&作品 → 原创--肖邦练习曲《冬风》版本比较


  共有492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肖邦练习曲《冬风》版本比较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lubeiwe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瞌睡虫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94 积分:1472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4-10 4:22:12
原创--肖邦练习曲《冬风》版本比较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4-20 12:26:48 [显示全部帖子]

肖邦练习曲—Op25.11《冬风》

练习曲的发展史简介

一提到练习曲,首先会使人联想到到枯燥乏味的琶音,音阶,无休止地重复等,学钢琴的人们都会这些痛苦的经历。

练习曲作为一种以训练某项技术为目的而创作的曲子在钢琴音乐的任何时期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巴洛克时期,巴赫(J.S.Bach,1685-1750)就为他的家人练习键盘而专门写了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曲子,如小前奏曲与赋格,创意曲等。但是巴赫并没有给他的这些作品命名为练习曲,只是在每个小册子的开头写上作曲的意图,笔者认为原因是巴赫并不想为纯粹练习技术而作曲,而是希望人们在练习这些旋律优美,风格各异的小曲子的同时不知不觉得掌握技巧。另外,在巴洛克时期键盘的演奏技巧发展还不成熟,还相对简单,容易掌握,所以在巴洛克时期练习曲在钢琴音乐文献中所占的部分非常小。

到了古典主义音乐时期钢琴技巧蓬勃发展,钢琴演奏中对于手指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克列门蒂(M.Clementi,1752-1832)和车尔尼(C.Czerny,1782-1826)等人的一系列对各项技术都有一定针对性的练习曲就应运而生。这些练习曲包括车尔尼的作品599(初级练习曲),作品849(流畅练习曲),作品299(快速练习曲)和作品740(高级技巧练习曲),克列门蒂的《名手之道》等。这些作品针对不同的程度的钢琴学习者,当时钢琴演奏的所有技巧在这些练习曲中都有涉及,是钢琴学习中最经常使用的教材。这些练习曲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所有钢琴家的必经之路。但是,这些练习曲都只是纯粹为练习演奏技术而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并不高,故极少在音乐会上被演奏。很明显,这个时期练习曲在钢琴音乐文献中的地位已经初露端倪,其价值和意义逐渐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到了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摈弃传统,革命创新成为一种时尚。受莫切列斯(L.Moscheles,1794-1870)的新练习曲影响,肖邦(F.Chopin,1810-1849)和李斯特(F.liszt,1811-1886)创作了一系列艺术型练习曲集,这些练习曲训练性和艺术性于一身,成为练习曲中的等峰造极之作。

肖邦练习曲简介

肖邦(Frederic Chopin,1810-1849)生于波兰附近叫乌拉的小村,19世纪杰出的浪漫派爱国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钢琴曲,创立了钢琴演奏的新学派。肖邦的乐曲具有独创性,表现钢琴音色,但不反对古典形式,是一条新的途径和起点。他在钢琴上的成就可以跟贝多芬的交响乐,巴赫的清唱剧和瓦格纳的歌剧媲美。他的音乐的外在性完全是自己的,而内在的气质来自他的祖国。

独创性和艺术性是肖邦音乐创作的两大法宝。他在所涉及到了大部分钢琴体裁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如,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J.Field,1782-1837)首创的夜曲,肖邦受其风格影响创作了21首,其艺术价值远高于菲尔德;波兰舞曲和马祖卡这些古老的舞曲体裁在肖邦的手中发展到史无前例的高度;而他在叙事曲,即兴曲,谐谑曲甚至摇篮曲这些体裁的创作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使它们发展成为艺术价值很高的大型作品。而肖邦创作的练习曲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练习曲的训练专项技术的功能,其本身在艺术上的价值十分了得,每一首作品都是独立的小品,各具个性,是钢琴家在音乐会上最喜爱演奏的作品之一。

肖邦一共作有27首练习曲:

作品10共12首,献给李斯特(F.liszt,1811-1886)。作于1830年到1837年;

作品25共12首,献给达左尔(C.Agoult)伯爵夫人,作于1832到1834年;

3首新练习曲无编号,可能作于1839年,属于遗作。

其中每一首练习曲都具有各自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性格,最著名的有:

作品10-1,C大调,技巧性琶音练习曲,因以琶音和弦浓缩原来的和弦,有圣咏合唱曲形态,所以称为《逃亡圣咏曲》。

作品10-3,E大调,后人命名为《离别》。乐曲开头的旋律极为优美,钢琴家古德曼的说,他演奏此曲时,肖邦曾抓起他的手喊道:“啊,这是我的祖国。”

作品10-5,降G大调,后人命名为《黑键》,原因为右手只奏黑键,左手和弦支持。彪罗认为:“这是女人沙龙用的练习曲,令人感觉像是盅惑一般。”

作品10-12,C小调,后人命名为《革命》,肖邦1831年离开华沙,踏上返巴黎途中,在斯图加特得知俄军入侵波兰,悲愤之余而作。左手将失望与愤怒表现于上下行音阶上,右手奏壮丽的八度。

作品25-1,降A大调,后人命名为《牧羊人的笛子》。肖邦自己对此曲的解释为:“牧童因暴风雨来临,避难于安全的洞穴。远处风雨大作,牧童却若无其事地取出笛子,吹出风雅的旋律。”这个情景据说来自舒曼的故事。

作品25-9,降A大调,后人命名为《蝴蝶》,甚快板。

作品25-11,A小调,后人命名为《冬风》。

作品25-12,C小调,双手琶音练习曲,有《大海练习曲》之称—“在暴风雨之后,音的大波浪起伏于大洋之中”有魄力而不太快的快板。

肖邦作品25-11《冬风》两个版本的比较

作品25-11在肖邦练习曲中是技巧最艰深篇幅最大的练习曲之一。它的训练课题是手指触键的灵敏,快速和准确,与此同时,由于篇幅大,因此对手指快速跑动中的耐力也是一大考验。

在演奏中右手持续弹奏快速的高难度音群,彪罗对此曲评介:“在你能想象的范围内展现着最丰富的音。”有人觉得这些快速的音群像是冬天的狂风将枯叶卷起,而枯叶在空中舞动的景象,故命名为《冬风》,又名《枯叶》。

尽管肖邦成年以后大部分时间客居法国巴黎,但他从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波兰的思念。而波兰人民在19世纪30年代的两次起义失败沉重地打击了肖邦的爱国热诚,使得悲剧性色彩在肖邦的音乐创作中难以抹去,如c小调革命练习曲(作品10-11),升f小调波兰舞曲(作品44)升a小调前奏曲(作品28-15)和c小调夜曲(作品48-1)等都充满悲伤,愤慨,有的甚至不乏绝望的情绪。该曲也不例外。在电影好莱坞上个世纪30年代拍摄的肖邦传记影片《一曲难忘》中有一幕,波兰起义失败,肖邦在极度悲愤和抗争的情绪下,选择演奏这首练习曲来宣泄和爆发,可见肖邦在这首练习曲中倾注感情之深。笔者认为这首练习曲是肖邦所有表现悲愤,抗争情绪的作品中,倾注感情最深的一首,其表现出的难以描述的震撼力和c小调革命练习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首练习曲的演奏版本很多,比较出色的包括意大利钢琴家波里尼(M.Pollini),法国钢琴家弗朗索瓦(S.Francois),智利钢琴家阿劳(C.Arrou),美国钢琴家布宁(J.Browning)等。笔者将挑选意大利钢琴家波里尼和中国钢琴家李云迪的演奏录音来进行比较。

意大利钢琴家波里尼(M.Pollini)1960年第六届国际肖邦比赛金奖得主,然后举行了一系列世界性的巡演,之后他毅然抛弃功名,销声匿迹,苦苦修炼8年后才重返乐坛,期间拜意大利钢琴大师米凯兰杰里(A.Michelangeli)为师。1972年他在DG公司录制了他的三大名片之一—《肖邦练习曲全集》。在唱片中,波里尼展示了他对肖邦练习曲的新诠释,以其精确的技术,清新健朗的音色和拿捏得恰如其分的情绪使这套肖邦练习曲全集成为标准和典范。

在波里尼肖邦钢琴大赛夺魁40年后,2000年10月,中国青年钢琴家李云迪受国家文化部选派参加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李云迪在国际上第一流钢琴家组成的权威评审团和波兰广大听众面前大放光彩,以令人信服的演奏和以无可争议的优势赢得金奖,成为肖邦赛事七十多年历史中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和首获第一名的中国人,在国际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李云迪在比赛第一轮中即演奏了《冬风》练习曲,他用他激情四射的演奏征服了在场所有的听众和评委,从而为后来的一举夺魁埋下了伏笔。

在肖邦钢琴比赛夺魁后,李云迪迅速成为DG公司的签约演奏家,并在2001年出版了第一张专辑《李云迪-肖邦精选》,其中就包括了这首《冬风》练习曲。

乐曲以个简短的引子开头,作曲家在a小调上迫不及待的把这首作品的主要动机,即一个带有进行曲风格的节奏型用单音的形式展示了出来,随后又用和弦的形式重复一遍,最后停在a小调V级和弦上。这个引子只有两句,力度从p到pp,但要求弹出黎明前的黑暗,爆发前的平静的感觉实属不易。在这里,波里尼用了23秒来将此句刻画得及其到位。在第一句的呈示之后,接着用及弱的音量来重复此句,几乎弱到不能再弱。这样的处理马上给人一种极其压抑,为马上的爆发找好了充足的理由。

相比之下,李云迪在这个引子的处理上稍显稚嫩,他用了22秒演奏,相对波里尼的23秒平淡了许多。

接着,所有音符在沉寂了许久以后终于爆发了,右手以快速的音群从高音区开始下行,左手则以和弦的形式呈示主题,并予以不断的发展,最终由a小调转为E大调,并在E大调主和弦上宣告该句结束。接下来的一句同样是在a小调上以同样的形式重复主题,不同的是在不断发展后转为C大调。

这两句的演绎,波里尼用了36秒,李云迪用了37秒,两人速度基本相同。波里尼左右手的平衡把握得相当好,在左手的主题呈示与发展的进行上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右手的织体,做到了两个声部相互对应,相应成趣。李云迪在弹第一句前似乎没有急需好充足的能量,其开头的爆发并没有给予听众期望中的震撼力,并且在左右手的平衡把握上左手稍稍轻了一些,但在接下来的演奏中,他的这些问题立即得到了及时的调整。

在情绪处理上波里尼的把肖邦的悲愤演绎的略为冷淡,缺少应有的激情;而李云迪的演奏中左手的力量上不足,给人想爆发而缺乏能量的感觉。

接下来的1分半左右乐曲进入了篇幅很长的中段。先是在e小调上再现主题,经过发展转到C大调。在C大调上左右手换位,右手演奏和弦,左手演奏快速的下行音群。接下来是一连串连续的变调,并采用同一音型在不同调上互相模仿的手法,使音乐得以不断发展,最后在双手同时演奏快速音群并且力度达到ff之后,乐曲回到a小调,进入再现部分。

在这段音乐的处理上两人的速度还是基本相近,各方面把握得都比较到位,但李云迪再次在力量和爆发力上输给了波里尼。由于这是一首表现悲愤情绪的练习曲,从乐谱上也可以看出,肖邦较少地使用了他一贯青睐的渐强和渐弱记号,就是希望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更多地展示这首作品地戏剧性效果。笔者认为演奏家在演奏时应充分的展现手指的爆发力,把激情四射的音乐奉献给听众。在这一点上,佩来西亚(M.Perahia)在2001年录制的肖邦练习曲全集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在再现段的结尾,乐曲在a小调中被推向了高潮,并在最后以一个从低音区到高音区的a小调结束,把情绪推倒了顶点。值得一提的是,在尾声处肖邦用表有fff的力度的双手和弦再现了引子的动机,使整首乐曲形成了完美的呼应,成为整首曲子的点晴之笔,肖邦的音乐创作天分在这里显露无疑。

波里尼的结尾处理得气势磅礴,而李云迪的演奏激情在最后也完全爆发出来,演绎出了完美的尾声,有什么能比一个完美的结尾更能让听众陶醉的呢?

纵观全曲,波里尼演奏了3分30秒,李云迪稍慢一点,演奏了3分35秒。两人的技术都完美无缺,但李云迪毕竟较为年青,比起而立之年波里尼还是稍欠火候,在爆发力和控制力上稍显逊色。李云迪奉献给听众的是年青的感情细腻丰富的肖邦,而波里尼奉献出的则是成年的自信的肖邦,到底喜欢哪一个,大家各投所好吧。



大学本科毕业有住房五官端正无不良嗜好
有意者加本人QQ:17527004
爱上层楼
[本帖被加为精华]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