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钢琴学术论坛音乐研讨区作曲家&作品 → [转帖]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


  共有133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quantum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苏联作曲家协会主席
等级:月光学者 帖子:582 积分:4854 威望:5 精华:6 注册:2005-6-20 19:06:20
[转帖]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8 23:14:44 [只看该作者]

//9月7日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阿什肯纳齐音乐会,我去了,司马相如好像也去了,现转载一篇当时的随感和一篇曲目评论。

阿什肯纳齐的这场音乐会曲目是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按说都是比较熟悉的曲子,应该有很多人才对,结果到了现场,居然只有很少的人,去得晚了,直接被放到了一层,拿着50的票坐在了680的位置上,非常幸运!不过由于要兼任指挥指挥,钢琴被拆掉了顶板,坐在前排觉得钢琴的音色不是很饱满,音量也不大,有一点儿遗憾。阿什走上台,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先生精神矍铄,很稳的坐在琴凳上,感觉肩膀稍稍架起,很稳重,不像年轻派的张扬。整个演奏中都是手臂随着身体转动,并没有太大的肢体运动。给人一种稳健、踏实的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听中国爱乐的演奏(作为北京人,惭愧啊……),印象很不错,弦乐凌厉,管乐的表现也非常不错,长笛、单簧管、双簧管都有上佳表现(至少我的感觉如此)。毕竟现场演出跟录音还是不一样的,比如大提琴、低音提琴,很多老版本的录音表现力就很有限了,在现场能给人一种震慑,如浪的声波冲击着耳朵的感觉,也算一种令人享受的“感官刺激”了!整个曲子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贝四的第二乐章,刚进入的时候,乐队非常强势,而阿什的钢琴则处理的非常暗淡,很悲伤。那种感觉拿捏得非常微妙,让人有一种同情,甚至顾影自怜,立刻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几次对话后,乐队平息了,当一声拨弦响起,就像有天大的矛盾,却被一下子点化开了,顿时神清气爽,心中有一种轻松的喜悦之情。第三乐章,阿什和大提琴的合奏也很感人,这样的和声效果在很多的录音中都不是很突出,只有在布伦德尔和李文的录音中第一次听到,当时被吓了一跳,这下有心理准备。整曲结束,掌声雷动,阿什若干次谢幕,不过没有加演,很是遗憾。

以前也听过不少的版本了,觉得各有千秋,乐队最令我感动的是克里本和莱纳的录音,现场感很浓,可能是模拟录音的黄金时代的产物,大提琴、低音提琴很有气势,而且定位感很强烈,很类似在听现场了。然后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不可否认,这是一部有故事情节的伟大的交响曲,不过有点儿略长了,虽然很喜欢,但是总觉得相比柴的1812序曲,这次胜利的“戏份”似乎轻了一点儿,总觉得前面压抑得太重,后面应该有个更强的释放,而且另外的感觉就是略微唐突,胜利来得这么突然吗?也许老肖经历的痛苦,让他写出了当时战争的艰辛。不管怎么样,第一乐章中长笛伴着弦乐的悠悠的牧歌,让人听得心醉,眼前很自然地浮现出广袤的绿野,偶尔有人家,放牧、炊烟,伴着涅瓦河的河水,静静的生活。直到入侵的主题进入……十一次变奏,气氛越来越紧张。阿什用非常机械,甚至夸张姿势指挥着乐团,让气氛达到第一个高潮,整个音乐厅都被震撼着。到第三乐章,弦乐进入以后有一种给人们注入力量的感觉,尤其是一段整个弦乐部分都在跳弓,就像骑兵在驰骋(恐怕苏军反攻的时候也没有骑兵队伍了)。第三、四乐章有点儿漫长,不过最后的胜利还是来到了。到来得有点儿突然,感觉轰隆的一下就来了,而且比起入侵的主题,强度也是类似,要是能够更加强烈些就好了,也许更能把心情释放一下!阿什谢幕的时候很幽默,在点到敲小军鼓的那位打击乐手的时候,指了一下没有反应,就作出敲鼓的样子,引得台下一阵欢笑:)大家也是报以了长时间的掌声。

这次感觉观众还是很不错的,乐章之间没有响起掌声,都很配合,而且没有手机的铃声和孩子的哭声:)算是很好的环境了。总之这一次去听音乐会还是一次很超值的享受:)



艺术中那些新方法和新发现本身从来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总是使用那些方法和发现,使题材的涵义进一步贴近我们的心灵。
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发展史。
——E.H.Gombrich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quantum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苏联作曲家协会主席
等级:月光学者 帖子:582 积分:4854 威望:5 精华:6 注册:2005-6-20 19:06:20
[转帖]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8 23:24:13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最喜爱的钢琴协奏曲,我爱她的浪漫,爱她的优雅。

在维也纳古典时期,创作一首乐曲是要受多么大的限制呀!写交响曲要写四个乐章,协奏曲要写三个乐章……,往往看到一下这样千篇一律的事:XX作品: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内容要有朝气,轻快。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内容要温柔。第三乐章,极快板,回旋曲式,内容最欢快……。这样,束缚了多少作品?扼杀了多少乐思?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以最冷静的方式悄悄的改变了这一切。

人们总说小贝的第八交响曲是最来源于生活的,但如果仔细听听这首G大调钢琴协奏曲,你会发现什么呢?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也是来源于生活的现实作品。

似乎相对于小贝,他的后辈们的描写功力更强。在小贝开创的浪漫主义以及他的分支------民族乐派中,我们能听到鳟鱼发生的不幸,能感受到沃尔塔瓦愤怒的浪涛声,甚至能感受到中亚草原的一草一木。但耳朵有点不好使的小贝也做到了,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东西,日出,爱情,生活,田园……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是描写得相当真实的作品。这部作品究竟……

打第一乐章的一开始,小贝就与传统抗争上了------已开始竟让钢琴领奏,这在1805年以前是前无古人的,钢琴的轻松与从容使整个作品的第一乐章充满了浪漫与安逸的迷雾,随后,贝多芬又开始展现它的拿手本领------超远关系的调式并用,第一主题是G大调,乐队马上已B大调做出回应,然后,希望的太阳升起来了,人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于是人们满怀希望的忙碌起来,这是钢琴也醒了,开始了第二主题。奏出了生命中的愉悦,随后是展开部,你可以看到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实际的情况,其中不乏钢琴与长笛的互相嬉戏,与单,双簧管的娱乐协作,钢琴追逐着乐队像个顽皮的小姑娘……,随后是再现部,这不是简单的再现,我们可以想象,那是贝多芬靠在一颗非常非常大的树下作曲时在打盹中预见的梦境:在钢琴的再次协奏主题的情况下,一样的第一主题却把我们带入了不同的梦境:那是贝多芬的回忆,那是美丽的海利金斯塔特,漂亮的琪夏尔笛,温柔的约瑟芬……,也是对他最爱的,他的母亲的回忆,在这美妙的回忆中,铜管乐器却不和人情的宣布太阳下山了,钢琴却不满意一天只有这末短,开始了华彩乐段,(我最喜欢博恩.阿勒特那个版本的)最后,慢慢的,当浪漫的气息漫布了听众的整个心田后,第一乐章终于结束了……

突然,命运,噩神敲响了贝多芬的大门,在强大的大提琴的合奏下,钢琴的哀求显得那么的软弱无力,善良(钢琴)与邪恶(大提琴与乐队)开始了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什么呢?是贝多芬让死神放过它的母亲?是贝多芬向他的命运求一个女人,琪夏尔笛?约瑟芬?特莱莎?还是他的耳聋?后来,钢琴声越来越越小,大提琴率领的乐队也生息尽无,那是为什么呢?那是贝多芬决定了要反抗,向命运反抗!

在小提琴奏出回旋曲的主题后,第三乐章开始了,在小提琴之后,钢琴也附和了一次,然后便开始了越来越精彩的变奏,在他与命运抗争之后,小贝又重新发现了生活的乐趣,像是重生了一样。最后,这部作品的结尾的结构,和命运交响曲是一样的,但不是胜利的凯旋,而是淡淡的,非常中性的结局,代表什么呢?

整部作品是具有革命性的,第一乐章写成如此浪漫的,在此之外我还没见到第二部,而在人们印象中,第二乐章倒应该是轻松的,但小贝的第二乐章让人喘不过气来,还有那部回旋曲,既不像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那样动听,也不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那样大力宣扬他的民主自由观,他只是求实的一种描写而已。整部作品在当时看来是不合理的,但现在的评价呢?我认为在钢琴协奏曲当中,它是能排在前三位的。(另两位我认为是“皇帝”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我还感觉,这也为贝多芬那些伟大的晚期钢琴奏鸣曲开辟了思路,比如说是第28,30钢琴奏鸣曲,朋友们可以体会一下。

据说贝多芬的老师海顿在听过这部作品后,“和像听了“命运”一样震撼”。

我收集了许多版本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有威廉。肯普夫的,吉列尔斯的,还有博恩.阿勒特的。我还要收集更多的。

知道贝多芬是由于“命运”,了解贝多芬是由于“英雄”,佩服贝多芬是由于“合唱”,感谢贝多芬是由于“田园”,陶醉于贝多芬是由于“月光”,而听了第四钢琴协奏曲后,你才会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小贝……



艺术中那些新方法和新发现本身从来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总是使用那些方法和发现,使题材的涵义进一步贴近我们的心灵。
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发展史。
——E.H.Gombrich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