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5年10月23日晚9时30分
地点:中国人民解放军歌剧院
倍受全国广大少儿琴童和家长关注的全国少儿钢琴、电子琴决赛在“海伦杯关爱琴童公益演唱会暨2005少儿钢琴电子琴比赛颁奖晚会”中落下了帷幕。应该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由中国轻音乐学会主办,由全国著名钢琴家、电子琴演奏家和教授组成的评委组,由中国轻音乐学会主席张丕基等28位艺术名流、著名音乐人、工商巨子、传媒专家担任颁奖嘉宾,并出席见证的这一盛大赛事,对繁荣我国少年儿童钢琴、电子琴事业,促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培育钢琴、电子琴新苗,鼓励广大少年儿童追求钢琴艺术梦想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赛事由于违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却在广大参赛琴童的哭泣声、家长的怒怨声中草草收场,不仅给广大琴童追求钢琴艺术的美好心灵蒙上了难以弥合的伤口,也给中国少儿钢琴艺术留下了耻辱的“黑色星期天”,导致许多琴童家长在颁奖晚会现场吵闹申诉,愤怒的人群在晚会结束后几个小时还聚集在剧院的大厅申诉,久久不肯离去,可笑的是拥有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的“2005全国少儿钢琴电子琴比赛组委会”竟没有一人出来解释。
本次比赛组委会的通知为:2005年9月1日前由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进行选拔,9月1日至5日评委在北京进行录像形式的复赛,10月3日至5日入围决赛选手在北京进行现场决赛和颁奖;设业余儿童组A、B,业余少年组A、B,专业少年组A、B;设特等奖、金奖、银奖、铜奖、优秀演奏奖、演奏奖以及最佳组织奖、最佳园丁奖、快乐琴童奖,凡进入复赛的选手均获得比赛组委会颁发的“优秀演奏奖”……(全文登在中国轻音乐学会官方网站:www.cilm.org)。
不知什么原因,最后决赛推迟在10月22日、23日两天在位于北京昌平小汤山的“富来宫温泉酒店”举行。外地决赛选手交纳1680元,随行家长交1380元;北京选手交400元(之前还交纳了100元报名费、200元录像光盘费)。23日晚上19时30分在解放军歌剧院颁奖(一直到20时才勉强开始)。
让人们质疑的几个问题:
第一,决赛分三个钢琴赛场、一个电子琴赛场,选手按21日在浙江大厦抽签的顺序比赛,随行家长在台下看。每个赛场3个评委,每位选手演奏完毕后评委背对着台下的家长和琴童评分,而后交给工作人员秘密统计,谁也不知道比赛的分数和成绩(当有琴童去问统计分数的工作人员时,得到的回答是“宝贝,不告诉你!”),以致于颁奖晚会上,台下一些琴童指着台上的获奖选手大声呐喊:“那个弹的还不如我,怎么都得了银奖?”如此比赛,公开性怎么解释?
第二,大赛分业余儿童组A、B,业余少年组A、B,专业少年组A、B。几个组别的选手年龄相差10多岁,钢琴的演奏水平也差别很大,有的达到了10级,有的是3级,分组的比赛竟然放到一起评特、金、银、铜奖,这些年龄和级别的选手一起评奖,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比赛的公正性怎么解释?
第三,比赛规定选手的演奏曲目为一首,且时间不超过5分钟。然而,有一位选手弹了两首曲目,还有一位选手一首曲目弹奏时间超过了10分钟时评委示意继续弹完。最后,违背比赛规则的这两名选手一个获铜奖,一个获银奖。如此比赛,公平性怎么解释?
第四,此项比赛,上上下下牵动了全国无数琴童、家长以及关心我国少儿钢琴艺术的各界人士的心。很多省市的家长放弃工作、琴童放弃学习千里迢迢来北京参加比赛,在经受了时间、精力、财力的消耗后,不但连比赛分数和成绩都没有,更为不幸的是扼杀了一个个小小琴童纯真的心灵,使他(她)们对这个社会产生了一种不信任感。举办此项赛事的宗旨和原则怎么解释?
第五,作为文化部批准备案,中国轻音乐学会主办的全国性赛事,在组织上应该非常严密,应该体现国家级水准。按常理,这样的赛事,应该由指定的公证部门现场公证,然而,一直到最后,也没有见到有公证人员公证此项赛事的真实有效性。整个比赛组织过程漏洞百出,有些具体环节评委、工作人员不能自圆其说。如此组织赛事,政府的脸面何在?
第六,在商业性质非常浓的此项赛事面前,少儿钢琴艺术的魅力不再显现,其价值也大打折扣。如此举办比赛,是对少儿钢琴艺术的极大亵渎!
………
受伤的琴童
2005年10月23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