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钢琴学术论坛音乐研讨区作曲家&作品 → 巴赫(1685-1750),德国著名的古典作曲家


  共有134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巴赫(1685-1750),德国著名的古典作曲家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116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91 积分:135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5-10-26 22:29:18
巴赫(1685-1750),德国著名的古典作曲家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1-3 7:40:56 [只看该作者]

巴赫(1685-1750),德国著名的古典作曲家。生于音乐世家,幼时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十岁时父母辞世,从兄学习古钢琴。十五岁在吕内堡参加圣密歇尔教学唱诗班。1703年至1708年,又在阿恩斯塔德、缪尔豪逊任教堂管风琴师,并在1714年升为乐长。1723年巴赫到莱比锡,任圣多玛斯教堂管风琴师及宫廷乐长。在他以管风琴演奏家迁徙于各地教学与宫廷期间,巴赫勤奋创作,作品甚丰。 巴赫在创作中除未涉足歌剧外,几乎包罗了音乐中的所有体裁。他写有二百余部宗教及世俗大合唱、多部宗教的《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平均律钢琴曲集》、《古钢琴曲集》、六首《勃兰合堡协奏曲》、四首《乐队组曲》和大量的管风琴曲。 巴赫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复调音乐:若干同时出现的旋律结合起来的一种多声部音乐,其中每一个旋律都清晰可闻,而且各具其独立的表现意义。),构思严谨,感情内在,并在运用德国民族音乐基础上,广泛汲取尼德兰、法国、意大利等国音乐素养,使其欧洲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尔基对巴赫给以高度评价:"假如把伟大的作曲家想象为山脉,那我觉得巴赫这一山峰当是高耸在白云之上,那是永远有炽热的太阳光照射覆盖着冰雪的闪耀夺目的白顶。巴赫的音乐就是这样的纯洁、明亮到结晶的程度……"。 "G弦上的咏叹调" --巴赫的《D大调每三首乐队组曲》 小提琴有四根弦。当我们看上去到演奏家在这四根弦上用弓运指,就仿佛看到音符象小鸟一样跃然而出。音乐家给四姐妹一样的琴弦命名为G、D、A、E。其实,这奇妙的名字就是固定不变的四个音高的名称。 在浩如烟海的小提琴曲目中,几乎所有曲子都离不开这四根琴弦。但是,在小提琴家弓下有一支著名的乐曲,它那优美柔婉的旋律竟然只从一根弦上流泻而出。这就是G弦上演奏的《G弦上的咏叹调》。 这首小提琴是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1845-1908)编写的。作品问世,立即闻名遐迩。但真正的作者,并不是威廉密,追溯渊源,其始祖原来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威廉密将巴赫的《D大调第三首乐队组曲》的第十乐章回以改编,把第一小提琴声问作为独奏小提琴旋律,其余部分作为钢琴伴奏;又根据原作标题"咏叹调"而家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虽然这首小曲的流行程度早已超过原作,但是在巴赫诸多作品之中,这问管弦乐组曲仍是一曲质朴动人的佳作。 巴赫的《D大调第三首乐队组曲》大约写于1722年。当时,他刚刚完成《平均律钢琴曲集》,并要求到莱比锡的圣多玛斯教堂任职。宗教题材的《约翰受难乐》的构思已开始在他脑际浮动,但作曲家却叔出宗教世界,来到生气蓬勃的尘世间,在音符中倾注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组曲》首篇是"序曲"。 它象一座音乐宫殿,迎面耸立,壮观宏伟。作曲家采用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宫廷歌剧的序曲风格,具有庄严威武的气质。 据说,1830年德国作曲家门得尔松曾为德国大诗人歌德在钢琴上演奏了这段"序曲"。德赞叹道:"乐曲的开头部分实在太壮丽了,就好象有一大群富丽堂皇的人们正沿着宽大的台阶庄严地迈步而下。"诗人用诗的语言概括了"序曲"的基调与形象。 "序曲"作为《组曲》的第一乐章,由一支威武雄壮的进行曲拉开序幕。在古钢琴和低音提琴的长音衬托下,第一小提琴和双簧管奏出昂扬的曲调,小号以四个单音加以应和,并与其他管弦乐器汇合成有力的附点节奏型(附点节奏:将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增长一半的标记,写在音符右方。),在堂皇的宫殿中,"沿着宽大的台阶庄严地迈步而下":(一段音乐) 序曲的中间部分是赋格乐段。这里,巴赫以高超的复调技巧,将一个纤秀典雅的短小主题,作了多层次的交织与发展。 当它在第一小提琴和第一双簧管声部作为主题呈示之后,第二小提琴和第二双簧管作为答题,应召而至,并将主题下移四度跟踪过去。 这时,其他乐器似觉得孤单了。中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及古钢琴的低声部也循声先后随之而来。刹那间,这追逐与遁逃的曲调布满整页总谱,此起彼伏的旋律融成清晰和谐的音响。小号不甘寂寞,也想加入这个有趣的"竞走"场面,但它只是奏出主题的片断音调来凑凑热闹而已。 在这个漫长的追与遁的途程中,灵巧的主题旋律穿上不同调性的外衣,踏着节奏不同的步伐,使人们本以为枯燥的复调形式,焕发出动人的情趣与美感。 如果把序曲开关的庄严的大进行曲比喻为壮丽的圣殿大门洞开,那么,被称为"遁走曲"的赋格乐段则象一些还不懂得教规的年轻人,怀着虔诚而又新奇的心情,一个跟着一个来到圣殿,到处漫步,看着自己不曾见到过的一切。 最后,大进行曲再度奏响。它虽比开头要短小简练,但壮观威严气氛犹在。结尾,"一大群富丽堂皇的人们"沿阶而下,"序曲"在他们身后关上了大门。 在《组曲》中,首章"曲"结构复杂,篇幅庞大,它是《组曲》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当时人们常把这种包括序曲的组曲,统称为"序曲"。 在庄严"序曲"之后,有四个乐章,它们大都以舞曲为基调写成,象是四幅质朴谐和的风俗画,镶嵌在"序曲"圣殿的四壁,这种联想不也反映出巴赫那种既笃信宗教又仰羡世俗欢乐的矛盾心理吗? 首先是"咏叹调"。这是《组曲》的第二乐章。 "咏叹调"原是歌剧中一各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唱歌曲。巴赫将它运用到管弦乐作品中,构成了一个抒情的篇章。 第一小提琴象是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悱恻的旋律。最初是隐忍的怨诉;中途,音乐愈益激动,跳跃和模进音调(模进:指某一音调的音型,在原声部中反复出现,但每次出现时的高度都有不同,或上行模进,或下行模进。),将蕴积在主人公心内的热情与追求倾诉出来;最后又归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虽然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间或也加以响应,但终究都是作为伴奏,为主旋律衬出美妙的背景。这就是著名的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在其始祖--巴赫《组曲》中的本来面目!(一段音乐) "咏叹调"之后是"加伏特舞曲"。这是《组曲》的第三乐章。 加伏特舞曲是十七世纪在法国浒的陶非尼省的民间舞曲,后传入宫庭并成为作曲家笔下的一个篇章。巴赫用两段对比不大的加伏特舞曲音调构成这个乐章,为"咏叹调"和后面两个火热的舞曲中间搭起一座过渡的桥梁。 第一段舞曲的基本主题,优雅稳健:(一段音乐) 第二段舞曲的基本主题,轻盈明快:(一段音乐) 两段主题均由小提琴和双簧管主奏,其它乐器进行插入式的伴奏与应和,犹如两个领舞者与伴舞者谐和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段是"布列舞曲"。这是《组曲》的第四乐章。 揭开《组曲》这一篇章,布列舞曲焕发着朝气从乐队中奔跑出来。布列舞曲也是十七世纪在法国浒的民间舞曲。它进入作曲家的乐谱后,仍不改初衷,顺畅流泻的旋律和明快有力的节奏,依然滚滚着民间生活的情趣和田园山野的淳朴气息。 这里,还是小提琴和双簧管主奏,但其他乐器积极投入伴奏。强劲的小号就有三支之多。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活跃的布列舞曲显得格外神采奕奕:(一段音乐) 中间段落,欢舞人群更加激昂。主奏乐器向上路进的音型,科就是舞者腾空而起的身姿。 然后,音乐又复现开头的主题。结尾,舞者两次小小腾跃之后,便落地息舞,结束了这个乐章。 终曲乐章是"吉格"舞曲。 这种舞曲渊源很早。十六世纪就是英国民间流传。十八世纪传入法国和意大利。吉格舞曲是欢快的三拍子舞步。节奏的韵律,潜隐着蓬勃生机。在巴赫时期的德国古典组曲中,吉格舞曲多作为终曲。 作为主奏乐器,第一小提琴和双簧管在第二小提琴稍加变化和伴和下,一起热情地呈示出吉格舞曲的主题音调:(一段音乐) 开头几个舒展的音符,象是舞者摆好姿态,轻缓起舞;随后,川流不息的三连音,便奔涌而出,没有一刻停息。人们在尽情地旋转飞舞……这时,小号和其他弦乐器以强烈的节奏加以配合;就连"年迈的"古钢琴也从头至尾没有一个小节的休止,它们共同为热情的舞蹈助兴。 吉格舞曲的第二段,主题音调从属调上开始(属调:属调、属音,均指主音上方第五级音构成的调性或音符。),象是歌舞的人们兴之所至,提高了调门,豁然一变的音响色彩更添欢乐气氛。最后,在一个个流动不绝的乐句推动下,结束了这个华丽的终曲乐章,也落下了整个《组曲》的帷幕。 巴赫生活的,人们对于世界、对于自然规律和社会演变还没有科学的认识。封建专制与宗教结合在一起,使德国成为黑暗王国。贫困的人民为寻求精神安慰与寄托而靠近了教堂。出身于音乐世家的巴赫终生信奉宗教。所以宗教题材便是他音乐核心。但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德国民间音乐的影响,也使巴赫写出许多充满世俗情感的作品。时隔一个世纪,威廉密能够把《D大调第三首乐队组曲》中的篇章改编为流传广泛、受人喜爱的杰作,显示出两个世纪以前的巴赫作品至今仍有着动人的情感和强烈的艺术魅力。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