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为浪漫主义时期波兰作曲家肖邦的夜曲,作品9之2,曲子为降E大调,节拍为12/8。全曲旋律由右手声部进入主题,缓缓表达出悠扬、柔和的情绪。左手则在12/8节拍的基础上分为4拍,每拍3个音,运用双音的柱式和弦跳进,营造出流动的氛围。
整首曲子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A由a和b构成。第1-4小节为a;第5-8小节为a的加花重复,运用了倚音和颤音的演奏手法,丰富了主题,使旋律更柔美动听。a的旋律采用了大音程跳进的演奏手法,给人以宽广的感觉。而第9-12小节的b则采用小音程急进,音域集中在中音区,使得第二主题在音色上明显和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其旋律更安静、平稳。第12小节中的几个8分音符的渐慢渐强,引出了曲子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B由a的一个加花再现(13-16小节)开始,旋律在保留主干音的前提下进行了旋律填充,使音乐更富有流动性,音响更丰富。第17-20小节是c,c仍采用小音程急进的演奏手法,由弱——极弱——强——极强。强弱变化显著,使旋律起伏较大、较明显,给人情绪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引出了乐曲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C同样也由a的加花再现开始(21-24小节)。第25-28小节则是d,由弱到极弱,并运用了回音的演奏手法,更为曲子增添了浪漫忧郁朦胧的色彩。第29小节开始是d的加花重复,也是全曲的高潮所在部分。经过一串16分音符的推进(30小节),旋律上扬至高八度,第31小节的一串八度8分音符渐强奏出,将情绪带到最高点,所有激情在这小节全部爆发。随后在一个2分音符的三拍延长音后,曲子进入一个华彩乐句,快速32分音符由弱——强——弱,轻柔地、缓缓地进入曲子的尾声部分。尾声又回到了曲子刚开始的情绪,也由前面的高八度音域回到了中高音区,将激动的情绪重新抚平,全曲由极弱结束。
整首曲子采用大调的基调,简单的旋律充满了民族气息。作曲家不时地采用波音、倚音、回音、颤音以及半音阶式的快速16分音符琶音等演奏手法,还有曲末的华彩乐段,都使得曲子既华丽又不失柔美。
P.S感谢某人给我提出错误!我对“主题”的理解有些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