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音乐饱含着对祖国波兰深切的怀念之情,这种情绪在他的玛祖卡舞曲和波洛乃兹舞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对肖邦一往情深。 她曾经写道:肖邦写下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她这样描述这位天才的音乐家:肖邦是一位性格深沉、感情纤细而丰富的音乐天才。蓝天上飞翔的云雀、碧波中徜徉的天鹅、大自然的美景给他带来的是无穷的灵感和快乐。
我常常在想像中聆听一个来自远方的声音,那就是肖邦演奏的音乐,这轻柔缥缈的音乐充满诗意和激情。肖邦把他身边的一切都变成了音乐。在 他的眼里,除了音乐,世间的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人间美景乃至亲朋好友都比不过音乐的意义。多年来我深深地爱着这位钢琴王子。他的创作灵感产生于神奇的瞬 间,只要坐到钢琴前,他的指尖下就会流淌出清晰有力的旋律。有时,他的脑海中会突然出现一首新的完整的乐曲,接着就会开始一场最艰难的战斗。
在肖邦所追求的完美的音乐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有痛苦的挣扎与奋力拼搏,也有犹豫不决和焦虑不安。他在构思一部完整的作品时,总是在仔细地推敲每一个音符,他甚至好几天足不出户,埋头修改每一个小节。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常常是写了又改,改了再写。
肖邦常常会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去琢磨一个简单的主题,而这只是为了把他在演奏钢琴小品时捕捉到的旋律编成一首完整的乐曲。我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殚精竭虑地推敲那些极其简短的段落。
当他写完了一首自己满意的乐曲,并将它演奏出来之后,仿佛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在痛苦中挣扎的艺术家获得了新生,一个获得新生的肖邦来到了他的朋友中间,而不是出现在晚会上。在这个交际圈里,肖邦表现出一种诱人的魅力,在社交晚会上,他是受人崇拜的偶像,他的演奏把晚会推向高潮。
可是,突然间他又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在讽刺周围的一切。同时,他又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来深深地打动观众,有时,为了博得他们一笑,他会在哑剧中竭尽全力地表演。
肖邦的情绪变化非常快,一点小小的烦恼就会立刻让他黯然神伤,而且他会因此而远离人群。肖邦在童年时代就患有肺病,受尽了折磨,这种病痛在逐渐地损害着他的生命。
1831年,20岁的肖邦离开了波兰,他的后半生是在巴黎度过的,这座城市似乎把他所需要的一切都给了他。一来到巴黎,他就被誉为杰出的钢琴家,他出众的才华不仅很快得到承认,而且受到了上流社会的欢迎。人们尊重他,崇敬他,争相邀请他,许多人都请他去当教师。然而在肖邦的内心深处,却 从来没有把这个熙来攘往、灯红酒绿的城市当作自己家。
对祖国的思念和深深的忧郁贯穿肖邦的一生。然而,在得知1830年到1831年的华沙起义被镇压的消息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返回过波兰。他的波兰舞曲,尤其是波洛乃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充满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肖邦对钢琴倾注了一生的爱。在很早以前,他只有坐到钢琴前,才能抛开一切,倾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我觉得他的钢琴练习曲非常奇妙,他创造的练习方式不仅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同时体现出他灵魂深处的诗人的情感。
我曾经认为,钢琴使我失去了肖邦的爱,过了很久以后我才认识到,我们的分离是必然的,因为后来他变得越发敏感、急躁。尽管他在极力隐瞒自己的病情,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病情在加重,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他对死亡极端恐惧,他曾经多次吐血,因此更加剧了这种恐惧。
肖邦在最后一次旅行归来之后,最想得到的是鲜花和温暖,他希望在临终之前,让客厅充满鲜花的芳香,并在他身旁摆上诗集。他在奄奄一息时还在写一首悲伤的玛祖卡舞曲,但最终没有完成。我希望最后见他一面,却遭到众人的拒绝。
责编:王春燕 来源:央视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