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钢琴学术论坛音乐研讨区作曲家&作品 → 巴赫生平简介


  共有174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巴赫生平简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hj681234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8 积分:12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6-2-23 18:17:36
巴赫生平简介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23 20:51:50 [只看该作者]

巴赫:一个奇迹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一个使几代音乐爱好者、学者和评论家都感到困惑的人间奇迹。来自巴雷内的阿尔伯特·施韦策,一位伟大的巴赫学者和管风琴师,曾这样写道:“巴赫是一个终结。他没有产生什么,可每一样事物都通向他。”很多学者都赞同施韦策的观点:巴赫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天才总是难以理喻的。巴赫是音乐的“建设者”,宏伟宫殿和教堂的设计师。可他的音乐结构并非冷和缺乏生命力的,而是充满了热情和感受。就音乐而言,他融合了诗与数学。显然,他的同代人完全不理解他。他太高大,太过于超然于他们:一个孤独的巨人。只有很少的作曲家——莫扎特、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理解巴赫。门德尔松1829年于柏林,在莱比锡首演《马太受难曲》100年后指挥了巴赫的这部作品。这次演出留下了极深刻和印象,掀起了一场运动,奠定了1850年(巴赫逝世百年祭)建立了巴赫学会的基础。自此,巴赫的作品得到出版。然而,甚至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能完全欣赏他的伟大之处。 理解巴赫是不容易的,却是实实在在值得尝试的事情。我年青时,就有一点儿畏惧巴赫;他看来强大无比,像一个苛刻的数学教授,而且我承认,有些单调。自从我开始了解他以后,他依然强大,却不再单调。尝试接近巴赫,就像进入一座阴暗的、中世纪的大教堂。起初,除了黑暗中的四壁什么也看不清楚;里面冰冷、空寂而昏暗。然而,只需要过一会儿,你会注意到光从采绘的窗户透入,轮廓变得清晰,你终于意识到这座巨大的教堂中充满了光、热情和美。你会看见圣徒的塑像和圣坛上柔和的烛光,你会感觉到放松和宁静伴随着你。这就是巴赫的音乐所确切达到的效果:宁静和满足。荷尔伯特·封·卡拉扬(1980—1989),奥地利指挥家,回忆有一天他在心情烦乱而沮丧时如何指挥巴赫的《约翰受难曲》。“我走上前台,举起指挥棒;突然,我站在了一个充满音乐和温暖光照的大教堂中。当它结束我离开这座教堂时,我感到快乐和重新振作起来。”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爱森纳赫——德国图林根州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提琴师。巴赫是管风琴师、地区性音乐家、唱诗班乐长(新教教堂的音乐指挥)家族中的第七代后裔。十七世纪晚期,巴赫家族的成员在魏玛、爱森纳赫和埃尔富特等地获得了重要的职位。一个巴赫死了,另一个巴赫就会接替他。 约·塞·巴赫十岁时失去双亲,由哥哥克里斯朵夫带大。他在吕纳堡的圣米迦勒学校学习音乐,在唱诗班中唱童声高音,由乔治·伯姆——德国最优秀的管风琴师之一——执教管风琴课。在就近的策勒的王宫附属教堂中,年青的巴赫学习了法国和意大利音乐。十八岁时,他成为魏玛的约翰-恩斯特亲王的私人管弦乐团的小提琴师,同年即音乐1703年,他又转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学的管风琴师。一天,他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卢卑克,拜会了伟大的、年老的管风琴家和作曲家布克斯泰胡德(1637-1707)。这次会见了对巴赫的一生是有决定意义的。他被布克斯泰胡德的智慧、激情、知识和想象力,以及老人的赋格曲、前奏曲和恰空舞曲征服了。当他回到阿恩施塔特时,他为不经许可在外延长时间逗留遭到了斥责。 1707年,巴赫成为米尔豪森圣布拉休教堂的管风琴师。翌年,他重返魏玛宫廷,成为威廉·恩斯特亲王的管风琴师。1717年,前任宫廷乐长死后,巴赫没有被指派顶替他的位置。巴赫那么爱挑亲王的刺儿,使得亲王先让他下狱一个月,然后接受了他的“辞呈”,这就是说他把他解雇了。巴赫并不在乎;他在管风琴上的即兴创作,已在图林根州和萨克森州遐迩闻名,倍受欢迎。1717年,他在克腾成为安哈尔特的亲王的宫廷乐长。他在那里度过了六年时光——旅游、作曲和举办音乐会。他写室内乐、协奏曲和键盘音乐,其中有《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部分。这是巴赫一生中一段幸福时光,然而却以悲剧告终,他的妻子(也是表妹)玛丽亚·芭芭拉和他于1707年在米尔豪森结婚,卒于1720年。 巴赫在他的工作中寻找慰藉。1721年,他创作了《勃兰登堡协奏曲》,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和变奏曲,以及小提琴和羽管键琴助奏声部的奏鸣曲。他的七个孩子中,有三个早夭。活下来的四个中有卡尔·菲力普·伊曼纽尔(后来成为最重要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和威廉·弗里德曼(巴罗克时期向洛可可时期过渡的作曲家)。很可能为四个孩子,巴赫再婚了。他的第二个妻子是歌唱家安娜·玛格德琳娜·乌尔金,他们于1721年结婚。他们生了十三个以上的孩子,只有六个活了下来,包括翰·克里斯蒂安,又一个声名显赫的巴赫。 1722年,莱比锡托马斯学院的乐长去世了。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位置,但又确实是一件很难做好的工作。这所学校必须为这座城市中所有的教学提供音乐。这位乐长又得不持续地陷入与本地大学和音乐团体的行政人员的周旋之中。他得教孩子们拉丁语法,还得做许多别的事情。礼拜仪式要持续几个小时,而这些仪式大部分是用拉丁语唱歌。市议会要求一个能使这种音乐仪式现代化的推进“改革的”乐长。著名管风琴师巴赫的申请没有得到赞同和接纳。 巴赫在莱比锡的专业生涯是不幸的。他不断地同学院院长、议会、大学和市政当局发生争吵。巴赫需要更多的权威性,他向国王的选民要求“宫廷作曲家”的称号,把《B小调弥撒曲》的几个部分和几首康塔塔送至德累斯顿王宫。称号最终赐予他了,可是太晚了——至此巴赫的公务已经损坏了他的心脏。他无法应付可怜的公务,而他的学生也无法理解他的授课。他退休回到家、家人和创作之中。他的视力因长时间的写谱而下降,1750年7月28日他中风身亡时,几乎快成为一个盲人。 巴赫的作品浩瀚无边,我们只能就它的特征描绘一个轮郭。关于他和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编写一部完整的百科全书。他的器乐曲,许多的管风琴作品——称作赋格曲、前奏曲、托卡塔、圣咏序曲——强烈地受到伟大的德国巴罗克风格作曲家布克斯泰胡德、伯姆等人的影响;他们的想像力和形式感,他的们戏剧视觉和敏感,他们因为意大利的美和深刻的德国神秘主义而产生忧郁,所有这些都能在巴赫中找到。 他是一位现代最伟大的擅长对位法的作曲家。“对位法”一词源自于丁语contrapunctus,意即将两个以上同时存在的旋律加以组合的科学和艺术。巴是赫是一位“自由”的对位法大师,这就是说,他将所有的对位法的规则和限制应用于任意的乐曲的写作。当你聆听巴赫时,你不会意识到规则——它们却依然存在于那里。巴赫的协奏曲(为管风琴、羽管键琴和小提琴创作的)受到科莱利和维瓦尔迪的激发,他喜欢他们的旋律和美声唱法。巴赫专为小提琴创作的奏鸣曲和变奏曲是谱写得最伟大的小提琴曲。这些奏鸣曲由不同乐章组成,变奏曲却以舞蹈节奏为基础。巴赫的天才,创造了简单旋律和基础的音乐结构的杰出作品。例如《D小调变奏曲》,以开场的阿勒曼德舞曲开始,继之以库朗特库曲,萨拉班德舞曲和吉格,然后以壮丽的恰空舞曲结尾。这大约是为小提琴独奏谱写的最伟大的一首乐曲,所有小提琴家都试图演奏它,可很少有真正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是巴赫的小提琴曲。 巴赫写作了差不多400首圣曲,成为他的宗教音乐的核心。他是一个笃信宗教的人,一个忠诚于主宰他全部生活的宗教的庄重的德国新教徒。他认为他的音乐是为宗教服务的一种形式。他对现在的宗教纷争不感兴趣;新教教义对于他是一种确定无疑的生活力量。他的圣曲有一种深刻而普遍意义的感染力。他于1724年和1729年创作的《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表现了群众的强烈情感。 巴赫的受难曲的目的是补充圣周的仪式。它们是独唱、合唱、管风琴和交响乐合奏形式的强有力的演说。它们也有一种浅白易懂的纯朴,各地的虔诚信徒都能够理解。在群众合唱的呼喊(处死!处死!)和一方面是士兵暴行,另一方面是基督的宗教的宁静之间,有一种令人吃惊的对比。这种对比营造了一种紧凑的戏剧气氛,使《马太受难曲》的演出成为一桩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件。与此稍有不同的是为萨克森的选帝侯谱写的《B小调弥撒曲》。这是一部宏篇巨制的作品,演奏起来很复杂、很困难,是宗教音乐的保留曲目中最有力量也是最美妙的杰作之一。 巴赫创作的五支无伴奏合唱经文歌难度很大,使我们总是感到诧异:不用乐器这些乐曲怎么能够演出。显然,巴赫时代的歌唱家都是卓越的艺术表演家。巴赫有200首康塔塔得以流传下来,一首比一首美。在莱比锡,每一个礼拜日都要唱康塔塔,他差不多为每一次礼拜仪式创作一首,持续时间长达五年!巴赫的创作要么是泛音的,要么是对位法的。他雇佣大大小小的管弦乐队,也常雇佣合唱队。巴赫没有“发明”赋格曲,在他之前已有其他的作曲家谱写这种乐曲,可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写作了比其他任何人更伟大的赋格曲。 赋格曲,源自拉丁文fuga(飞翔)一词,是最复杂的音乐形式之一。当主题单独表现出来时,它以对主题的“阐释”开始。接下去是“回答”,精确的主题变调重复上下五度和声或四度和声。有多少声部,主题就要进入多少次。巴赫也使用二重对位(两部旋律的每一部都可以作为低声部使用)他谱写了华丽的二重赋格,两个主题在交替的段落中出现,最后在结尾时融合,进入令人震撼的高潮。只有伟大的建筑结构——陡峭的摩天楼和险峻的桥梁 ——才能同巴赫完美的赋格音乐结构媲美。 著名的十九世纪德国指挥家汉斯·封·比洛,称巴赫的《钢琴平均律曲集》及其伟大的、复杂而简明的赋格曲,为“钢琴音乐的旧乐全书(他认为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新乐全书”)。然而,巴赫真正的圣约书是他的最后一部著作《赋格的艺术》,这本书包括了十五首赋格曲和四首建立于一个简单主题之上的卡农曲。巴赫死于写毕一首华丽的三拍赋格曲的第239拍之后。 他的作品在他生前很少出版。1747年波茨坦伟大的腓特烈给他授勋,却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三年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他的学生之一吉恩贝格(他曾说过:“我知悉巴赫所作的赋格曲其实只有一首。”)把巴赫的音乐知识传授给他的学生卡尔·齐尔特尔,通过齐尔特尔又传至门德尔松。 时至今日,巴赫仍然没有被完全理解。他写了上帝的伟大荣耀,可新教徒和天主教都不多用他的乐曲。他的乐曲很少在家庭中演奏。他的杰作遇重大活动在音乐厅——确切地讲,在不是为其所写的场所——演奏。他所创建的晦暗的大教堂是很难进入的,可是,不怕付出特别努力的人们是不会为此而感到遗憾的。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yfs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小兵 帖子:9 积分:25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6-6-11 20:08:43
巴赫生平简介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6-11 20:20:32 [只看该作者]

谢谢信息。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