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
BRAHMS: Symphonie No.2
------------------------
这首《第二交响曲》作于1877年,威尔达湖畔一个名叫佩尔查哈的风景秀丽小镇,首演于1877年12月30日。尼曼在他的《布拉姆斯》传中称这首作品为《田园》,共4个乐章:1.不很快的快板,D大调。此乐章有人喻为“落日余辉”,其基本动机在开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的D—升C—D3个音。圆号与木管对话式的第一主题充满田园气息,而长号扮演了一种神秘的角色。发展部结构更为巧妙,其中乐器与乐器间的对答、管乐与弦乐形成的对位,构成精妙的织体。再现部圆号独奏、弦乐伴奏转成宣叙型,管乐断奏和弦乐拨奏互为应答,梦幻之美胜似天上仙乐,绝不染人间烟火。2.不很慢的慢板,B大调。这个乐章可以看成是对第一乐章喜悦的疑问,趋于内省。由大提琴演奏的优美主题表现一种从寂寞中求解脱的心境,圆号接过这种心境,引向一种美的空寂之境,几件乐器依次作赋格处理。其第二主题似乎是对幸福的一种回顾,而长号的叙述可以视作第三主题。这3者之间的交织,最终以宁静中的凄清告终。3.优美的稍快板,G大调。这一乐章变得简洁、轻快,双簧管朴素的叙述成为中心主题,里面出现全曲开头的3音动机,第二部分主题的律动中有弦乐与木管的幽默对话。第一部分反复后,速度增至不甚急的急板,略带匈牙利的热情色彩。4.精神抖擞的快板,D大调。第一主题为海顿的喜悦风格,其中孕含3音动机,它的发展形成明亮的欢呼。但在狂喜与狂喜之间往往通过两件乐器对位的交织形成欢欣与宁静的对比、欢欣与戏谑的对比,最终推向高潮。
这首交响曲的版本可选:1.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80年代版:DG,423 142—2(+《海顿主题变奏曲》),效果最好;70年代版:435 067(+舒曼《第二交响曲》,画廊);60年代版:429 153—2(第二、第三交响曲)。3个版《企鹅》均评介三星。2.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女低音狂想曲》),DG,CD编号427 643—2,《企鹅》评介三星。3.马舒尔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版,Teldec,CD编号9031 77291—2(+《学院节庆序曲》)。4.克莱姆佩雷尔指挥爱乐乐团版,EMI,CDM7 69650—2(+《女低音狂想曲》)。5.朱里尼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35 348一2。
历史录音可选:1.托斯卡尼尼指挥BBC交响乐团1938年录音,TELD,CD编号SBT1016。2.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1945年录音,DG,CD编号435 324—2。3.布鲁诺·瓦尔特指挥法国国家交响乐团1955年录音;MONT,CD编号TCE8831。4.肯培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55年录音,TEST,CD编号SBT 3054(全集,3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