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能够欣赏到巴赫的这部巨作,要归功于卡萨尔斯,大师用他一生的艺术精髓把这套沉睡了多年的作品唤醒了,我们会感觉到卡萨尔斯身上那种巨大的能量在这部作品中得以释放。可以说卡萨尔斯一生在演奏上的最大成就就是这部组曲.
喜欢这部作品的可以去买罗斯特罗波维其晚年录制全集的DVD,DVD里面作品分析和录制现场都有,他的讲解非常之出色,能够看到这个级别的演奏家分析巴赫大无真的是太过瘾了~!现在市面上这套DVD的D版很多的。
【转贴】卡萨尔斯的“巴赫”
卡萨尔斯之所以非凡,主要是由于他的思想,由于他把具体技巧和伟大理想结合起来的能力。他发现并率先演奏了巴赫的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之一。
卡萨尔斯说,他在巴赫的作品中,看见上帝的存在。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巴赫的音乐。
巴赫是最能创造奇迹的作曲家。首先,他是精通全部作曲奥秘的第一人,难怪许多作曲家都猜测,巴赫似乎找到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曲公式!其次,巴赫一方面是时代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又有遥瞻未来的气魄。巴赫的才能如浩瀚的海洋,漫漫无边。6套组曲,每套里面包含6 首舞曲,一共36首舞曲,令后来者目瞪口呆。究竟何时,为什么,为谁,巴赫写下了这些煌煌巨著,至今还是个谜。
这些乐谱已知最早的来源是一份1730年左右的手抄本,是巴赫的续弦玛德琳娜的手笔。但是几乎可以肯定, 这些乐曲是巴赫1717至1723年间在科滕宫廷逗留期间写成的, 那是巴赫硕果累累的时期。克藤宫廷年轻的列奥波德王子比一般的贵族音乐爱好者要高明许多,他是一位娴熟的古大提琴演奏者,“他热爱、熟悉并且理解音乐”,这是巴赫对他的评价。这些组曲也许是写给他解闷的。不过当时在克藤宫廷的乐队中,另有两位大提琴演奏高手阿贝尔和林尼克,巴赫写给他们使用的可能性更大。倘若这样的话,他俩该是多么了不起的演奏家啊! 每首组曲都由一段前奏曲揭开序幕,然后是各具特色的法国风格舞曲,最后由一段吉格舞曲来结束。在巴赫时代,宫廷里盛行典雅精巧的舞步,而法国人在跳舞方面尤具特殊的禀赋。当年路易十四招募了大批“舞林”高手,跳得凡尔赛宫中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欧洲各地小宫廷群起效尤,余风所及,小小的克藤宫廷,亦在所难免。因此,卡萨尔斯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些乐曲的舞蹈性。
每首组曲都反映了巴赫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首明快乐观; 第二首是悲剧性的;第三首富有英雄气概;第四首表情宏伟,气势宽广;第五首波澜汹涌,深不可测;第六首的前奏曲是全套作品中最精彩的,浩瀚流走,气宇奔腾,是巴赫一次神奇的发挥,可以称之为是大提琴上的“恰空”。余下的舞曲勾勒了恬淡的田园风光,以一种幸福安详的心情,来结束这套美妙的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用的都是舞曲形式,但却绚丽多姿,绝不单调。在情绪风格和声织体上的变化对比,层出不穷。这是属于越听越有滋味,越能感到略有变化之妙的杰作。
卡萨尔斯是在他首演了这套巨著35年之后(1936—1939)录下唱片的。这是HMV公司著名制片人盖斯伯格一再劝说的成果。卡萨尔斯自我要求极严,体现在这套唱片中,音准、节奏、渐强 渐弱的变化等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学习的地方很多。某些重音的加入,有的是为了表示调性的转换或和声的变化;有的是为了划清乐句的需要;也有的是为了衬托复调的特征。卡萨尔斯的功力极深厚,一些快速的经过句,处理得往往像散板那样自由洒脱。克莱斯勒在分句中运用自由速度而又使整个乐句节奏具有严整感的 、罕见才能,被卡萨尔斯发挥在像华彩乐段一样长的乐段中,如在第六组曲前奏曲中就是这样。这真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他的厚重的风格,正是长年累月绘嗜巴赫的结果。卡萨尔斯从来都把再现乐曲的内在精神放在首位。栩栩如生是卡萨尔斯演绎巴赫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他奏到激情迸发处,会化作一弓咆哮而出,震摄人心。这套唱片是巴赫大提琴独奏组曲的权威版本。
卡萨尔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他说:“一个人只要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活,他就是年轻的。晴朗的天空、森林和花朵,你们看世界上有多少值得热爱的东西啊!大自然给了我灵感,它是我的老师,是我深思的源泉,是大自然帮助了我,而不是对哲学的研究。” “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欣赏大自然,然后就是巴赫的音乐。就像对待任何一个人那样,我对待音乐的态度是圣洁的。世界上没有两粒沙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两个人会完全相同。” 这些至理名言同他的大提琴演奏艺术一样,是卡萨尔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全集共两张CD。
http://www.moonpiano.com/download/moonpiano-8/lxj_1228/bachcasals.ra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3 18:05:4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