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雨夜病故。但他死后不久就出现了神秘传言,说他死之前有一位“黑衣人”到访,托付他写《安魂曲》。而这个黑衣人就是他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萨列里。德国作家弗伦伯格的小说《莫扎特的故事》、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剧《莫扎特和萨列里》都强化了这一传说。甚至到了20世纪,英国当代剧作家彼德·谢弗的著名舞台剧本《上帝的宠儿》(Amadeus)将莫扎特描写为一个天性放纵,奢侈挥霍,满地乱爬的顽童天才,而更对萨列里如何一步步厌恨莫扎特,直至假扮“黑衣人”将其杀死做了惊心动魄的描写。此剧后来由美国导演福尔曼翻排成同名电影,一举夺得了1985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学家指出,萨列里年纪较莫扎特长,当时已经是功成名就的老乐师,如著名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落成揭幕歌剧,就上演了他的作品。这样一位作曲家完全没有必要加害莫扎特。而这种谣传的形成,可能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作曲家和奥地利作曲家之间的集体矛盾。
至少以下史实是清楚的:
《安魂曲》并非“无名氏”或“黑衣人”所委托,而是瓦尔塞根伯爵委托莫扎特为悼念伯爵的亡妻所写,当时他刚刚完成《魔笛》的创作不久。 莫扎特在给父亲的书信中倒屡次提到他对死亡的预感。如他在1787年4月4日给父亲的信中写道:“严格说来,死亡是人生的真正的终结目的,死亡是人类的忠实的、最好的朋友,这几年来我和这位朋友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他的形象不仅不再使我害怕,而且能使我感到安宁,获得安慰。感谢上帝使我认识到死亡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我虽年轻,可以我每天上床都会想到也许我活不到明天;认识我的人谁也不能说我流露出过抑郁、忧伤的心情。”可见莫扎特对于死亡的态度甚至是相当达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