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革命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Bortkiewicz的人生。作为一个俄国人他最开始被关押,后来就离开了德国。途经斯德哥尔摩和芬兰后他来到了圣彼得堡,但他并没有留在那里,而是去了卡尔可夫。在卡尔可夫,他一边举行独奏或与小提琴家Franta Smit的重奏音乐会,一边当音乐教师。在他在卡尔可夫的那段日子里,他先后创作了大提琴协奏曲作品20号(献给Paul de Conne[1874-1959])以及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2号(献给Franta Smit)。这两部协奏曲分别在1923年的布达佩斯和1922年的布拉格首演,其中题献者Franta Smit参加了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
紧接着一战结束爆发的俄国革命让GC党控制并使作曲家和他的家人被迫放弃他们在Artiomowka的家产。在1919年六月间白军的胜利让Bortkiewicz能够回去重建他们那早已被掠夺一空的家产。但这只是昙花一现的事情,在一次与他妻子去亚尔塔的旅途中,共军攻克了卡尔可夫,这意味着作曲家的家人将不能再回到Artiomowka。在红军包围的城市,作曲家探望了双双感染斑疹伤寒,后来又都在Novorossysk(俄一黑海港口)暴乱中丧命的母亲和姐姐Vera的丈夫。Bortkiewicz一直尝试离开雅尔塔并在1919年十一月成功搭上了Konstantin号蒸汽船。作曲家在他的回忆录(erinnerungen,德;memories,英)中写到:“现在是我们不惜任何代价(离开)的时候。我们在(排队上船的)楼梯上足足站了好几个钟头。最后,我们成功地穿过了拥挤的人群,登上了客船。当我们看到我们的行李——我们仅有的财产——晃晃悠悠地吊在起重机上的时候,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我的妻子与另外几名女客分得了一间船舱,我只能继续呆在拥挤的上甲板上,这里都快被超载乘客和行李挤炸了,一点地方都没有。离别的汽笛拉响了,我脑中不段闪现着拜伦的诗句:‘再见,再见,我故乡的海岸。’”
在出发的第二天,Bortkiewicz夫妇抵达了依斯坦堡,这时的Bortkiewicz濒临崩溃:“我的钱包里只有20美元,除此之外就只有两箱外衣、几件内衣还有我的手稿。而我的150万卢布完全成了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