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安从15岁,就以非常专业的态度赏鸟,由于音乐老本行,使他习于用音高和节奏,相当准确记录鸟的鸣唱。最早他谱出《黑喜鹊》、《鸟儿睡醒了》,都是长期记录鸟鸣的成绩。后来他更远游南北美洲、希腊、印度,发表了《异国的鸟》。1956年,梅西安花了两年时间,谱写更具野心的《鸟鸣集》。从前几首作品,都是钢琴搭配其它管弦乐器,这回他选择了更纯粹的钢琴独奏。《鸟鸣集》是一组演奏时间大约2小时40分钟的巨作,共分七册十三章,每一章都以一种法国常见的鸟类为中心,而整曲涵盖77种欧洲的鸟类。除了出版钢琴谱外,梅西安更附有每种鸟类的图鉴,以及生态观察笔记,是非常独特的跨行经验。
且举《鸟鸣集》第四册的《苇滨雀》,说说梅西安是如何创作这一册钢琴曲。这是从清晨3点到隔天早上6点,长达27小时的观鸟记录,地点是法国Sologne地方,Orleans南部的芦苇丛、湖泊和泽地。清晨3点梅西安听到芦苇丛中的第一声苇滨雀鸣叫,“像一架木琴的音色、摩擦软木塞、弦乐的拨奏、竖琴的滑奏”。对一般人,这是四个难解的密码,即使你通晓字面意思,也无法想象要如何跟鸟鸣声音搭在一起。除了这些“不算很精确”的文字外,梅西安当然有另外一组秘笈,比如记载鸟鸣的音高、音长、造型、节奏……这些当然是常人所无法解读的。音乐家的笔记,多少会牵涉自然生态的记录,什么样的鸟类曾在什么样的年代出现在什么样的地域,会是环保的最佳证言。
梅西安在77种法国常见鸟类中,整理出四种鸣叫的原型,分别可以褐雨燕、鲱鸥、蓝岩画眉、百灵的叫声为代表。梅西安的观鸟,除了科学的记录外,也极富诗意。比方他在27个小时里,聆听到七次苇滨雀的鸣唱,时间分布在清晨和傍晚,他也捕捉到自然的光影和温差变化。所以他的《鸟鸣集》里,也存在像“悬崖”、“水波”、“灌木丛”一类的主题动机。在他的音乐世界里,鸟类都飞行与栖止在大自然,而不是抽离的鸟鸣摹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