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80分钟左右的作品,是从1909年的春天开始创作的,1910年4月1日完成,也就是在他去世前13个月完成,但是自己并没有听到这部作品的演出,直到他去世13个月后,也就是1912年6月26日由他的弟子Bruno Walter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维也纳世界首演!
马勒的一位医生朋友,Dr. Moriz Scheyer 在听完首演之后说:“这位不安的心灵终于逆来顺受地,告别了人世,平静地走到人生的尽头。”
在四个乐章中,显然第一乐章最迷人,他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人生意经,马勒以他的音符,精彩地描绘出来,他那告别人生的意境令人想起大地之歌的最后一个乐章,他沉浸在死亡的意境与过去人生的甜蜜回忆中。
马勒的第九和布鲁克纳的第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告别人生之作。在此曲中,马勒逐渐达到一种人生哲学的境界:在自我满足中找到幸福,并与所有诅咒它的世俗压力达到了永久的和平,从这种人生的智慧出发,马勒完成他一生最后的伟大作品,如果有人想要学会哭泣,那么他就应该聆听这首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这是向人生作终极告别的伟大而华丽之歌,非常感人之作!
马勒的乐迷William Ritter写道:“第一及第四乐章,马勒是在描写死与净化这两个观念,在此人身上,他已把全人类等待死亡的心情做了最完美、最温柔的表达。同时第一乐章开头的切分音律,暗喻马勒士患了心律不齐的症状。”
著名音乐评论家Paul Bekker写道:“人生、爱情、创造性的力量,这些人生的目标都已经完成了,那美好的战已经打过了”他下结论说:“此曲应该命名为:死亡告诉了我什么?”
虽然大多数人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听出的更多的是死亡,是种悲哀,但是著名音乐评论家Bernd Sponheuer不满大家只注意此曲与死亡有关系,他说:“此曲有宏伟的结构,在技法上也比以往的交响曲更进步,巧妙地使用线条化的对位法,并创造出新的和弦感,达到调性音乐的极限,并有不少不和谐音出现,马勒此曲,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新音乐时代来临的第一炮。”
第九交响曲内涵十分丰富,我认为大致可以理解成:告别所有所爱的人、告别所爱的世界、告别伟大的艺术、告别人生与挚爱的音乐!
第一乐章:向最挚爱的人告别……告别这世界上所有美丽的东西:幸福的人生、美好的爱情、以及上帝赋予人类的最伟大的艺术!
第二乐章:生与死的理解——既然有生必有死,残忍但是很现实的一种恐怖的幽默
第三乐章:奋斗、工作等所有想避免死亡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在死神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奈,可以说是一种荒诞、很无聊
第四乐章:马勒心中的最深层的灵魂。马勒的灵魂唱出他的告别曲,他从心灵的深处唱出他的生命之歌,最终唱到告别……多姿多彩的人生之旅即将结束,“告别了,我的爱情,我的音乐”,我要到天堂去见伟大的莫扎特了!
此曲第一乐章是马勒所写过“最光辉”的乐章,表现出他对人世间无尽的爱,他渴望能平静地生活在人间,并在死亡来临之前尽情地享受大自然之美,以及人世间最深刻的感情;这个乐章基本上代表死亡前常见的征兆,因此在温柔的乐段之后,会有如火山爆发般的高潮。总之,他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此曲的音乐素材,充满了他对过去幸福生活和爱情的怀念与渴望……
很多作曲家和指挥家例如:Schoenberg、Berg、Webern、Abbado、Solti、Bernstein等都认为马勒第九交响是马勒最伟大最感人之作
“唉!我消逝了往日的青春啊!我浪费了的爱情啊!”“告别了!告别了!”等等马勒自己的标注,从这些中能看出,此曲仿佛是一位垂死的人,对他的一生作综合的回顾,充满了艺术性的浓缩和非物质化的特质,躯体慢慢消失,但精神依然存在。当最后一个乐章结束时,马勒仿佛用声音告诉我们他已经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去了,那里没有忧愁、没有悲伤、没有痛。但是!也没有爱情……
参考资料:林衡哲 《马9评析》、
《音乐圣经》
《马勒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