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沉醉西风在2006-2-2 16:43:40的发言:
有机会专门学习学习某种乐器是好事,如果不是从心底热爱,也学不下去。
我更佩服那种没有学习过音乐,仍然热爱古典音乐的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往往更加感性,直观,而不是单纯的机械的分析曲目。有时候跟他们交流也能获益不少。
关于音乐的感受方式,让我想起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于不同的人在听同样的音乐作品时感受到和所理解的可谓是“千差万别”。如果不是从个体上加以区分,而是从整体上加以区分的话,我想也有三个层次:欣赏、鉴赏、审美。听音乐自然不是在听“音”或是“声”,而是在听“意”,再谈回来就会回到一个最直接也是最本质的问题:音乐(本质)是什么?这已涉及到音乐美学范畴,故不加以论述。
古典音乐业余爱好者对音乐的理解有些是有借鉴之处的,对于”业余“这个词可能更多的是从”专业“这个角度来定义的,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具备所谓的”专业“水准。从客观上来说,我认为,专不专业,并非以是否以音乐为职业下定义的,而是建立在一定和相对的音乐本体研究以及对音乐总体知识结构的认识为基础来定义的。我们经常见到具有”专业“水准的业余爱好者,也见过过于”业余“的以音乐为职业的音乐工作者,但是因为很多业余爱好者在音乐整体知识结构的认识上有一定的限度,所以对音乐的理解还是有限的。但能作为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我想,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热爱古典音乐,热爱古典音乐的人都是幸福的人…………,学音乐不一定都要去作专业不准的职业演奏家或学者,我想更多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是出于内心的热爱,这,就足够了。
再谈起”职业“音乐者,在听音乐时,可能有时候不是像业余爱好者那样直接用心去感受音乐、总感觉有点”理性“在前、感性在后。学作曲的朋友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作品的结构……,而学表演的朋友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演奏家对作品的分句、处理、音色、踏板……,目前还看到有很多朋友在分析作品时仍然像是在解剖尸体一样把每一根骨头、每一部分组织都剖析得异常清晰,可是却只是如此…………。这样一来,似乎就在古典音乐业余爱好者和职业音乐者这两者之间形成一个“中空”现象,如果两者之间能够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相互借鉴的话也许会有可能填充这个“中空”位置。当然,这里所提到的“借鉴”当然也包括“启示”在内了。毕竟,音乐是要用耳朵去听,用心去理解、去感受的……否则则不是在“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