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钢琴的生命痕迹
于是
作者是个常年居住在法国巴黎古老住宅区里的美国人,他并非是专业作家。这是他的第一本书。您可以想像,假如不是出于某种急切的、热烈的激情,他是无需在中年时谨慎入微地开始写这本以钢琴为线索的小书的。
一开始,他只是一个想要二手钢琴的买家,在送女儿上学的路上天天都看到一家钢琴铺,却从来没有进去过……直到鼓足美国人面对传统法国人的勇气,进去了之后却只会被有礼貌地拒绝,三番五次,铺子后面似乎掩藏着什么秘密……有关钢琴的这个故事就是用这样的悬念开始的。
这是一家典型的老派钢琴铺,维修并进出二手老钢琴。这里的规矩是:只有老顾客的推荐,才能成为买家。甚至,必须是真正需要钢琴、热爱这种机械生命体的人,才有资格成为这里的顾客。这样的工坊里传递有关缓慢的哲学,这一点经由一个美国人之口笔来描述,便是超越音乐和钢琴的法式风情。
作者当然得到了想要的二手钢琴,但这只是个引子。挑选二手钢琴的过程漫无止境,充满惊喜和“知识”。铺子老板卢克的魅力完全和琴身融为一体,对每一架来历稀罕、做功精致的老琴爱护有加,对钢琴这一物种百年来的轨迹一清二楚。在卢克的熏陶下,作者也从钢琴本身的神秘和伟大中找到了音乐之外的生命气质。那是关乎于琴的命运,音乐依附其上,渐渐滋生出“不得不”依附于钢琴的钢琴曲。
我很喜欢阅读他和法国老派钢琴铺里出入的顾客的交流,也喜欢读到他因为拥有了一架钢琴而重新开启的音乐敏感力,因此能注意到、并分辨出周边宅所中的歌唱家、长笛家和高水准的伴奏家,因为那才是值得品味、更待发掘的左岸气息……更喜欢看到他探究钢琴发声的奥妙,解说琴弦和木槌在机械运动中的神妙精准,理解何谓“空间是机械的灵魂”。他那描写钢琴外形、装饰和构造时的感性语气,几乎是对音乐性感能力的无条件臣服。
因为钢琴,作者认识了耐心的居家钢琴辅导师安娜,容易喝醉的天才调音师约斯,也结识了全手工钢琴制造者的气派;甚而回忆起儿时,初学钢琴时的种种遭遇,那是一个算不上天才的普通爱乐人所能拥有的一类刻骨铭心,坏导师屈辱弹琴的小孩,好老师启发小孩对钢琴的感悟,换言之,是对现代社会利用音乐来刺激人类的敌对竞争力的反思。要知道,社会变革、家庭起落、炫富都会成为钢琴命运的决策力,比如说,离婚也会导致一架好钢琴陷入流浪的境地,如同一个被弃的孩子。
爱琴人的爱情也是需要钢琴的,卢克爱上了玛蒂尔德,这个女子有一个悲伤的寻琴故事,犹如寻亲,两人可以在断电后冷冰冰的琴库里待着,偶尔烧一些废弃的钢琴琴身(实在是别有风致、就地取材的壁炉燃料)。卢克在结尾处别有意味地说,梦幻钢琴是永远不嫌多的。
这本处女作之所以迷人,我想,主题之迷人是最要紧的基石,作者聪明而且真的热爱钢琴这种机械生命体。他已和卢克一样,成为不可救药的、幸福的恋琴者,一见钟情于取材16世纪末的果树木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干燥、再被精心雕饰的19世纪华丽古琴;永不厌倦地讨论肖邦、李斯特和贝多芬对于钢琴的不同需要;各国钢琴的特质,尤其是维也纳琴和英国琴的区别性特征,或是上世纪甜美音质如何一去不复返(那是寄托于钢琴的音乐之时代性)。偶尔,也痴迷于琴盖下镌刻的名字,那些刻意而诚挚的签名可能带来一个世纪之后的感动、巧合,样样都是浪漫。那些古琴,完全是化石一般稀有的物种,不止是家具或古董,它们依然在这些爱琴人的手中流传、并呼吸着。以音乐的方式呼吸着。这绝对是恋物者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