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daly.Zoltan 克达伊.左尔坦(1882年生于凯奇凯梅特;1967年卒于布达佩斯)。匈牙利作曲家,教师。在加兰塔出生并接受早期教育。1892-1990年就读于纳季松博特中学。在此期间他的第一首管弦乐曲曾由学校乐队演出。1990年入布达佩斯大学和弗朗茨.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汉斯(亚诺什).克斯勒,克斯勒也是巴托克和多纳尼的老师。毕业后于1905年与巴托克结识,并在加兰他开始民歌搜集的第一战役。1906年交响诗《夏日黄昏》初演。
1907-1914年间,克伊达继续民歌搜集工作。虽然他竭力主张民族文化应以民间音乐为基础,但他的音乐视野并不局限于此;曾去拜罗伊特、萨尔茨堡、柏林、巴黎等地旅行。1907年在李斯特学院教理论,1908年接受科斯勒的作曲班(1911年升教授)。从这时起他又开始关心匈牙利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和巴托克一起创办一个专门演出现在音乐的机构。从事这些活动的同时,他笔下的音乐作品源源不绝。
1923年,为庆祝布达和佩思二城合并为首都50周年,克伊达创作《匈牙利赞美诗》一曲,迅即在欧美各国演出,由一流指挥家托斯卡尼尼、门盖尔贝格和富特文格勒等指挥。
1926年,牢牢植根于民间传说的歌剧《哈利.亚诺什》完成。继之而问世的是1932年的另一部歌剧《纺纱房》和1933年的管弦乐曲《加兰塔舞曲》。同年克达伊与巴托克应匈牙利科学院之请,整理所收集的全部民间音乐素材以便复印出版。巴托克去美国后,克达伊便独自为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队建立50周年而作《匈牙利民歌孔雀变奏曲》。1941年为芝加哥交响乐队成立50周年而作《乐队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和他在一生的最后30年中所孜孜不倦从事写作的几十首儿童合唱曲迥然不同。1942年他自李斯特学院退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去法、英、美、苏等国旅行,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第三部歌剧《青卡.潘纳》于1948年演出。为纪念托斯卡尼尼而作的交响曲于1961年首演于卢塞恩。1965与1966年重访美国。
就其和声语汇而言克达伊的音乐不像巴托克那样先进,也不是那么世界主义的,他以坚定的信念,完美的记忆和旋律的灵感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