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钢琴学术论坛音乐研讨区月光综合艺术 → [原创]小文章,一点关于现代音乐的见解——庆祝月光重生


  共有75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小文章,一点关于现代音乐的见解——庆祝月光重生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飘飘0919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抱着闹钟睡觉的猪
等级:月光司令 帖子:910 积分:6424 威望:10 精华:14 注册:2005-5-13 22:00:59
[原创]小文章,一点关于现代音乐的见解——庆祝月光重生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6-12 21:56:29 [只看该作者]

受历史洗礼的现代音乐在历史中流动

——读《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之思考

 

 

         

 

 

   2001年以来,卞祖善对谭盾音乐的种种评论,使得人们更关注现代音乐。与此同时,这场现代音乐之争论,也引发了人们对现代音乐的重新思考,包括我。

 

 

一.什么是现代音乐

 

    现在很多人一听到“现代音乐”这个词,马上会联想到那完全不和谐的和弦,毫无章法的和声,歇斯底里的旋律,千奇百怪的表现手法,等等。现代音乐在冥冥之中便和“怪诞、荒谬、夸张、难听”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人们几乎将现代音乐归为“噪音”。这些并非完全正确且片面的理解,我认为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现代音乐”的解释。

    我们现在通常指的“现代音乐”是从美学的范畴来定义的,它代表一种音乐风格。然而,我认为,对“现代音乐”的解释从历史的范畴来定义也许更为贴切一些,即“现在这个时代的音乐”。那么,它就应该包括时下所有的音乐创作的各种风格。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现代音乐固定在某一个风格体系上,现代音乐应该是各式各样的,我们也需要各种风格的现代音乐。

 

 

二.对现代音乐审美的误区

 

    在现代音乐之争论中,谭盾的音乐被冠上了两个完全相反的头衔。一个是“不理解、难以接受”,另一个则是“现代标志性的优秀音乐作品经典”。两路人马针锋相对,在《音乐周报》、《音乐爱好者》、《人民音乐》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展开激烈的争辩。

    在音乐审美方面,存在着这样一条浅规则:相对于现代音乐而言,人们更能接受古典音乐;相对于巴赫而言,人们更愿听莫扎特;相对于古典音乐而言,人们还是更偏爱流行音乐。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对音乐风格的喜好来评判音乐的好坏,对于自己无法接受的音乐理由也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听不懂”。

    其实,这样评价音乐都是不公平的。对某种音乐的喜好,是非常主观的。如何理解一部作品,也因人而异。并且,何为“真正理解”,什么样的音乐才算“好”,也没有一定的评判标准。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真正理解一部作品”,是否“觉得它好听”并非最重要。重要的是,听自己爱听的,理解自己理解的。

    因此,音乐风格不应是我们用来评判现代音乐创作好坏的标准。

 

 

三.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盲目

 

    提到现代音乐创作,一系列熟悉的名字立刻浮现出来:揭示十二音列作曲体系的勋伯格及其两个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热衷于序列音乐创作的梅西安及其学生伯辽兹、偶然音乐代表作曲家约翰凯奇、影响中国现代音乐发展颇深的谭盾……等等。

    提到现代音乐作品,最先被人们想到的一定是约翰凯奇的那部著作《433秒》。这部作品是作曲家的一种新的理念的产物,是作曲家的一种新的尝试,而约翰凯奇创作的作品数目众多,风格也各不相同,他的一系列“节奏结构”的作品可谓是经典之作。

    如今,在各音乐专业院校内学习作曲的学生们,仅局限于对《433秒》的认识,忽略作曲家其他的作品,变得越来越追求一种极端的“脱俗”,认为那些用传统的和声技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俗”的。这种音乐创作中的盲目是不可取的。

 

 结语

    西方音乐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音乐”,经过成熟的古典主义时期,到达浪漫主义时期这个顶峰,再通过印象主义逐渐衰亡。“古典音乐”历经历史长河,出现了无数作曲家,创作出无数作品,风格万千。很多作品流传至今并为我们所熟知,也有很多已被遗失不复存在。现在,我们已经很难评判那些作品的真正好坏,可以说是部部经典。

    西方在形成古典音乐的时候,世界的文化交流并非像现在这样频繁,而在如今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时代中,当中国音乐开始走向世界,西方音乐也在走进中国。现在,整个世界的音乐都处在现代音乐时期。对于中国音乐该何去何从,我们该重视的是如何创作出独具中国风格的现代音乐,使中国的现代音乐作品能经受得起历史的洗礼,永远在历史中流动着。



我随风来又随风去,天空是我的屏障,云彩是我的依靠……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