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印象主义的代表作曲家。
德彪西生于巴黎近郊的圣日尔曼-昂-莱。少年是从莫泰夫人学习钢琴,1872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在学院期间就以敏锐的听觉和对音响效果的大胆探索而应人注目。1884年以康塔塔《浪子》获罗马大奖,1885年赴罗马进修,1887年返回巴黎。80年代末接受多方面的影响,起初是瓦格纳的信徒,但很快就开始批判瓦格纳的反复滞重。后穆索尔斯基大胆独创的音乐对他有一定影响。
德彪西把恢复法国音乐固有的表达方式,即所谓"清晰性,典雅性,朴素自然的朗诵性"作为自己的目标。
1890-1910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时期,产生了多种体裁的印象主义音乐范作:歌剧《佩列亚斯与梅丽桑德》,合唱《被选中的新娘》,《夜曲》,《大海》,钢琴曲《版画》,两集《意象集》,《前奏曲》第一集,歌曲《华丽的节日》,《彼利蒂斯之歌》,《两个情人散步之处》等。
1901年开始为报刊撰写音乐论文,阐明其美学间解,认为音乐史为聆听而存在的,艺术的内容不在主体,而在客体------脱离人而独立存在于自然界中。希望听众能轻松直接的感受音乐,就像对于大海,天空,光线,云雾等的直接感受一样。
1910-1917年为德彪西德的创作晚期,因患直肠癌,健康急剧恶化,创作力日渐衰退,特别是在如何将其所创导的印象主义音乐和风格继续发展的问题上,步履显得极其艰难。但后来他终于学找到新的途径:以钢琴曲《前奏曲》第二集,独幕芭蕾《游戏》为代表,音乐语言更加复杂化,出现了多调性因素;最后3首饰内奏鸣曲则回到结构清晰,语言简练的古典传统。这两方面都预示了20世纪音乐发展的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创作了《无家可归孩子的圣诞节》,《英雄摇篮曲》等具有反战思想的乐曲。在战争最激烈之时,逝于巴黎。
德彪西早期的钢琴曲偏重于抒情小品,以及《贝加摩组曲》,《为钢琴而作》等包含前奏曲,小步舞曲,萨拉班德等体裁的古典组曲。结构较为匀称,段落分明,风格纤巧而富于装饰。他们的共同的特点是音乐在时间流程中,突出画面光与色的不断变化。两集《前奏曲》似的彪西最成熟的作品,各包含12首标题小品,集中体现了印象主义美学原则和创作技法。晚期计划写作的6首室内奏鸣曲仅写成3首。其中《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形成古典奏鸣曲式中常见的坚定有力与柔和抒情之间的对比,有明确地展开与再现段落,调性与和声的功能都较为清晰,可视作新古典主义的先声。他的前奏曲《牧神午后》事印象主义管弦乐的奠基之作。德彪西说:其音乐"是为马拉美的优秀诗歌所做得极为细腻的解释,它自始至终与诗歌紧密联系在一起。"另外,"三联画《夜曲》"明显的与印象派绘画相联系,德彪西解释他的意图时说:"我们关心的不是夜曲的形势,而是夜曲这一词所包含的一切,多种多样的印象和特殊的光线"。管弦乐《意象集》的3首乐曲创作的年代不同,亦非套曲结构。他的作品很多尽管采用了某些前人未曾用过的手法,所表现的仍是明确的客观实体。
德彪西的戏剧音乐和歌曲大多以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魏尔伦,马拉美,比埃尔.路易斯等的诗歌为词。与他的器乐作品一样,偏好选择自然景物和爱情题材,保持了法国艺术歌曲旋律与语调密切结合的传统。德彪西一生酝酿过不少歌剧创作计划,大都未实现,仅有以比利时诗人梅特林的同名话剧为台本的《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是成功之作。另外还有神迹剧《圣谢巴斯蒂安的殉教》以及为佳季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创作的《游戏》等。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最初是以反浪漫主义的姿态而引人注目,在研究其艺术思想和音乐风格之后,可看到他们仍有浪漫主义的某些技法特征和感情内涵,因而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