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创作的小夜曲和嬉游曲是清新而可爱的,这些音乐无疑是最能表现作曲家自由、热情天性的作品之一。和莫扎特本人创作的交响曲、器乐协奏曲相比,我们可以把这些编制小巧、风格明快的曲目视为古典主义中的“轻音乐”。而所有这些创作都体现出了莫扎特无与伦比的机敏才智、音乐天赋以及艺术创造力。它们是令人愉快而轻松的音乐,所以就让我们从小夜曲和嬉游曲开始进入莫扎特的音乐殿堂。
一、概述
追述小夜曲的渊源,其实它原本是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一种爱情歌曲。其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常为青年人徘徊于恋人窗前表白心迹时所用,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这类小夜曲通常是有唱词的歌曲,并使用吉他或曼陀林进行伴奏,譬如舒柏特所创作的那首著名的《小夜曲》便属于此种类型。而我们在本篇中所要介绍的,由莫扎特所写下的这些作品,与歌曲小夜曲有着显著区别——首先,它们是器乐作品,由小型乐队合奏;其次,作曲家创作它们的本意和爱情没有太大的关联,而主要是为皇权贵族聚会时作助兴音乐而用。
专业界有一个共识——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是从交响曲、巴洛克组曲以及协奏曲发展而来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这些作品融合了交响曲色彩多变的特点,继承了巴洛克组曲中的舞曲传统。虽然这种曲式并非莫扎特所首创,但他却凭借自己非凡的才能将其发扬光大。换而言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位天才作曲家所写下的那几部优秀的小夜曲和嬉游曲,才使得这一类曲式逐渐摆脱了默默无闻的地位,得以成为古典音乐曲式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之后的许多作曲家,诸如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等都谱写过优美的小夜曲,虽然创作本意和背景与前辈迥异,但在风格上多少有莫扎特的影子。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多部的小夜曲,从曲目结构上看,最简单的只有三个乐章(如K.239),而最多的则拥有八个乐章(如K.250);从器乐编制上看,其中有专为弦乐器而作的弦乐小夜曲(如著名的K.525),也有专为管乐器而作的管乐小夜曲(如K.361),当然也有兼顾两者的管弦乐队作品(如K.250)。我们同时所谈到的嬉游曲其实和小夜曲属于同一种类型的作品,本意也是为消遣娱乐而作。作曲家最著名的三首嬉游曲(K.136-K.138)是典型的三乐章作品,但莫扎特也写过六个乐章的嬉游曲(如K.287和K.334)。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乐章数量并不是衡量曲式的标准;而从器乐编制上看,嬉游曲也有弦乐嬉游曲和管乐嬉游曲之分,当然也有管弦乐兼而有之的作品,因此从乐器编制上也无法断定曲式的归属。
按照当时莫扎特故乡萨尔兹堡当时的社会生活惯例,当遇到庆典、婚礼、毕业礼或者其他大型纪念日的时候,通常由规模较为庞大的乐团来演奏助兴音乐,自然要求应景作品也要为大乐队而谱写;而场面相对较小的聚会或者仪式,则只需五六个演奏员演奏编制较小的曲目即可,曲目的规模自然也相应缩小。莫扎特为这类仪式、聚会写下过许多音乐,这便是其大部分小夜曲和嬉游曲的由来,它们也被称之为“期终乐”或者“遣兴曲”。其实在创作它们的时候,作曲家并没有将之硬性区分为“小夜曲”、“嬉游曲”或者“遣兴曲”。今天我们之所以看到这些作品被称之为“第x号小夜曲”或者“第x号嬉游曲”,学者们认为,这都是莫扎特父亲里奥波德在帮儿子誊写乐谱时候为之标注的(但并不一定有编号)。
或许说到这里,大家依然会困惑于如何区分这些小夜曲和嬉游曲,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将之归入同一类别。但通常“嬉游曲”的总体规模要比“小夜曲”来得更精致小巧一些,而且多为一件或者几件独奏乐器而作。除了大量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作品外,莫扎特还写过许多单乐章的精致小品,在风格上也属于“遣兴曲”的性质。由于这些音乐的创作本意便是供人们消遣、为仪式助兴,莫扎特在创作的它们的时候更多注重技巧性和娱乐性,大多数作品并没有太复杂的思想内涵和值得回味的价值,因而在学术领域艺术评价并不是很高,流传也不算广泛。但我们依然要留意一点,在这些曲目中依然存在着上等的精品!至今依然被反复演奏或者录制的几部莫扎特小夜曲或嬉游曲,都是蕴含着非凡技巧和独特乐思的杰出作品,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浏览。
二、三首最著名的嬉游曲(K.136-K.138)
莫扎特创作的诸多嬉游曲中,以编号为K.136、K.137以及K.138(K6编号分别为:K.125a、K.125b和K.125c)的三部作品最为著名,至今依然常在世界各地上演,并被录制到唱片中。这三首嬉游曲作为一个整体,不但是莫扎特所有嬉游曲题材作品中最受听众欢迎的作品,更可以说是作曲家青少年时早期创作中最具艺术价值、最能体现其创作灵感的优秀曲目。
作品谱写于1772年初,莫扎特年仅16岁。当时沃尔夫冈已经多次前往意大利旅行演出,在那里他受到许多当地知名音乐家的点拨和指导,进步异常迅速。所以从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这三部嬉游曲中,人们可以发现,意大利音乐风格对少年莫扎特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创作于故乡萨尔兹堡的这些作品(因此这三首作品偶尔也被称作“萨尔兹堡交响曲”),实际上是作曲家为自己下一次意大利之行而准备的演出曲目,只是莫扎特在创作这些嬉游曲的时候,究竟是为小型室内乐团而作,还是为四重奏而作,已经无法确定。而数百年后的今天,当代优秀演奏家们无论用其中哪一种方式来诠释这三首作品,都可以令听众感到愉快——室内乐团版多彩而和谐、四重奏版清澈而明快,因为作曲家原本就已赋予作品非凡的表现力。
三部作品中以D大调的K.136最为优美动听。第一乐章是快板,乐曲开始部分的行进过程中始终充满着流畅而华丽的气质,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青春的朝气和活力。突然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在高音区部分出现一个交*,把曲目气氛微微推向高潮,随之又一泻而下到G弦,整个过程充满着戏剧性,营造出一个非常独特而又极具气势的效果。这个辉煌的乐段铺陈到一半的时候,莫扎特突然将之转入一个迥然不同的境界——第二小提琴表现出一种不安和烦躁,而第一小提琴则与之相呼应,奏出一个平静而略显忧郁的主题。然后又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旋律重新回到乐章开始部分热情而流畅的主题上,犹如阴云散去之后阳光重现。仅这短短一个乐章,并不复杂的结构,却让听众经历了一次丰富的听觉体验和心情旅程,足以展现出当时少年莫扎特已经在作曲方面已经具备非凡智慧与才华。
随后的第二乐章行板较为简洁,属于典型的莫扎特风格。其中并没有过于华美的音色处理,也没有矫揉造作的音乐旋律,一切舒缓而平静地进行着,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简洁的格调,让这个乐章因为朴实而感人。
终曲乐章又是莫扎特才华横溢的体现以及创作激情的迸发,甚至有人认为它是有史以来最令人感到欢乐的乐曲之一,这并不是无稽之谈!这个急板乐章非但行进速度异常迅速,而且处处显现出令人惊喜的意外。如果说作品第一乐章的美源自于它为听众勾勒出一幅充满着阳光、美景的靓丽画卷,那么第三乐章给人的感觉,或许就是在这个曼妙场景中尽情翱翔、自由飞奔的滋味。莫扎特用自己别具匠心的创作技巧和过人才思,使得终曲的旋律不由自主便奔腾、灿烂起来,由音乐内洋溢出一股真诚的喜悦之情!旋律本身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很多乐句都是莫扎特早先用过的,然而能够让这个乐章灵动起来,却应归功于作曲家对于节拍处理的高超技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莫扎特才把本身并不新鲜的音乐元素揉捏成了一个精彩的整体——毫不单调却又充满着古典主义特有的平衡感,并且让乐章如同河水一般不断地奔涌向前。
我很难形容自己第一次听到这部作品时的美妙感觉,似乎如同清泉一般的旋律由明澈的弦乐奏出,真是既清新又流畅!直到得知这些作品出自16岁的莫扎特之手,突然感悟出作品中所透出的天真无邪、纯洁坦荡以及那份无忧无虑,真有如沐春风的体验。莫扎特在自己青春萌动的年纪,写下了这般充满阳光气息的优美旋律,从音乐中可以预见那时候的少年沃尔夫冈是何等热爱生活。我甚至可以确信,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作曲家心中一定充满着愉快的元素,因为每当欣赏这段旋律的时候,总会令人感到心情舒畅而开朗。
其余两首作品——降B大调的K.137以及F大调的K.138,在风格上与K.136都是较为近似的,只是前两者的旋律不如后者那般为人们所熟知。K.137在艺术成就上并不比K.136差,而且与众不同的是,它以慢板作为首乐章,而且采用了作曲家一向较为少用的教堂奏鸣曲式。典型的快板乐章被安排在第二乐章,风格和K.136的第一乐章的如出一辙,活泼而洒脱,充满着跳跃的节奏和欢快的气氛。在现有的唱片录音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指挥家自作主张,将K.137的前两个乐章的位置进行互换,重新回到“快-慢-快”的传统形式,倒也是未尝不可。终曲乐章充满着幽默、诙谐的气质,听来朴实而优美。K.138承袭了K.136的结构,在风格上也延续着轻快而饱满的神情,但和K.136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乐感相比,就要稍显逊色和呆板一点了。
三、第六号 D大调K.239“月下小夜曲”
这首编号为K.239、序号为No.6的小夜曲,创作于1776年1月,当年莫扎特正好20岁。D大调的K.239有一个“Serenata Nocturen”的别称,直译为“夜曲风格的小夜曲”,而人们也习惯称之为“月下小夜曲”。其实这个名称是由莫扎特的父亲里奥波德在誊写乐谱时加上的。作曲家创作时,除了弦乐器之外,特意在配器中加入了定音鼓,从而让整首作品听起来饱满而多彩,由此也可以断定这部作品是当年莫扎特为室内演奏特别写下的,并且成为户外小夜曲室内乐化的先声和代表。K.239有着较为强烈的复古色彩,作曲家在其中巧妙地运用了“巴洛克大协奏曲”的结构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全新的拓展。
乐曲由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庄严进行曲,雄壮而威武,而主奏小提琴的旋律却显得柔美而充满着调皮色彩,穿插其中与辉煌壮阔的大背景相映成趣;第二乐章是小步舞曲,复合三段体结构,音乐在平和中透出一份雅致和轻松;第三乐章是最令人着迷的,莫扎特在这首带有鲜明民歌曲调的回旋曲中,引入了类似歌剧宣叙调的表现手法,让终曲显得极富活力并充满着典雅和优美的古典主义风范。因为这首“月下小夜曲”在短小精干的篇幅中,充分显现出作曲家无穷的创作活力,音乐本身又无比动听,因此成为莫扎特流传较为广泛的弦乐小夜曲之一。
四、第七号 D大调K.250“哈夫纳小夜曲”
同样创作于1776年的这首D大调小夜曲,编号为K.250(K.248b),在莫扎特所有小夜曲作品中排序第七首。之所以称之为“哈夫纳小夜曲”是因为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当时专为自己故乡萨尔兹堡市市长西格蒙特·哈夫纳特别创作的——哈夫纳市长的女儿在当年7月22日举行婚礼,莫扎特的这部小夜曲就是为这场婚典准备的。然而这部作品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绝非因为这个曲名由来的典故。更重要的是,这部D大调K.250小夜曲是莫扎特一生创作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器乐作品,全曲总共有八个乐章,如果演奏全部的反复段落,需要将近一个小时左右,比他后期的交响曲更长!当然,之所以会这样,很大程度上源自哈夫纳对作品时间的要求。除了篇幅巨大之外,这部作品还被后人称为“优雅风格时期的巅峰之作”。
虽然没有定音鼓参加,但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在莫扎特独特的构思下,依然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气势,带有强烈的交响奏鸣曲风格。听起来既是婚宴庆典充满欢快气息的开场,同时也透出对主人深深的敬意,讨好气氛却又不显肤浅是这个乐章颇显功力的所在。第二乐章到第四乐章可以被单独视为一组由慢板开始的“小提琴协奏曲”。很显然在当天的婚宴上,这部分乐曲的小提琴独奏是由莫扎特亲自来完成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第四乐章,这首充满着欢快气氛的回旋奏鸣曲充满着喜剧色彩。第五和第七乐章都是舞曲段落,很显然是为了婚宴这一特殊环境和场景而设计的。第六乐章的行板是整部作品中旋律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乐章,但可能是由于太过刻意追求大篇幅,所以在结构上显得有些单调、拖沓和松散,与莫扎特同期甚至更早时期创作过的类似风格乐章相比,不够简洁明快。最后的第八乐章由一个充满深情的柔板开始,随后转入很快的快板,这预示着庆典高潮的到来,也标志着这部作品将在充满和谐、欢快和激情的气氛中结束。
K.250小夜曲本质上只是一部为庆典而特别创作的作品,自身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言,这部作品充分体现出小夜曲这一形式的迷人之处和鲜明弱点。为了整部作品的篇幅能够达到委约人的要求,莫扎特寻找了许多属于自己的创意和方法,其中有令听众惊喜之处,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作曲家所有的小夜曲作品中,这部K.250无论在音乐表现力上还是思想内涵上都属于颇具深度的——其不仅提供了娱乐和庆典的氛围,同时也是对哈夫纳家族最得体的致意;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听众在欣赏这部作品的时候,依然会被其中优美的旋律和和谐的气氛所打动。
五、第九号 D大调K.320“驿号小夜曲”
本篇为您介绍的第三首小夜曲依然是D大调,但这首K.320创作于1779年8月间,与前面为大家介绍的K.239和K.250两首已经属于不同时期的作品。在相隔的这三年中,莫扎特的人生发生了许多变化,包括情感上挫败、事业上的低落以及母亲过世带给他生离死别的痛苦。然而正如莫扎特所崇尚的人生观,他不喜欢把生活中悲伤气息带到自己的音乐中,所以这首小夜曲所表现出的意境依然是积极向上和乐观安详的。作品写于萨尔兹堡,实际上此前莫扎特刚刚结束了巴黎之旅回到故乡。据传K.320是作曲家是为大主教洗礼日而专门创作的,但根据研究专家们得出另外一种见解——创作这首小夜曲时,莫扎特侧重于用音乐旋律记录自己此前在巴黎的收获和见闻。
虽然篇幅要比K.250小得多,但K.320也有多达七个乐章,在演奏中另配两首进行曲。第一乐章用一个庄严的柔板作为引子,显得祥和而庄重。这种带有“渐强”风格的序奏在莫扎特其他作品中并不常见,之所以出现在这首小夜曲的开始部分,专家们研究后认为这与此前作曲家拜访著名的曼海姆管弦乐团的经历有直接关系。因为这个乐团恰好非常擅长表现这种强烈的音响效果,或许莫扎特正是受到乐团表现的启发,才在K.320中加入了这样的创作特色。序奏之后转入明朗愉快而精神饱满的快板,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第二乐章和第六乐章是小步舞曲,与作曲家以往的风格没有太过明显的区别,只是第六乐章中出现了一把A调驿号的独特音色,似乎力图表现一种充满乐观和希望的呼唤。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作品被称为“驿号小夜曲”的原因所在。第三、第四乐章是一组“交响协奏曲”,由两支长笛、两支双簧管以及两支巴松管加上弦乐组与法国圆号共同演绎。其中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无疑是莫扎特最优美动听的回旋曲之一,双簧管和长笛轮流奏出轻快而欢乐的旋律,在弦乐组轻柔而不失典雅的伴奏下,显得异常甜美和滋润。有专家指出,这两个乐章与J·C·巴赫创作的《长笛、双簧管与弦乐五重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莫扎特在此前的巴黎之旅中,恰好拜访过这位音乐之父的儿子,并很可能听过了J·C·巴赫的这部作品,受其影响而在自己的K.320中出现了这组“交响协奏曲”。第五乐章的小行板被专家们称为“所有萨尔兹堡小夜曲中最感人至深的乐章”,旋律中隐藏着一丝忧郁和悲伤,似乎暗含着失恋之苦对作曲家心情上的影响。最后的终曲恢复了莫扎特一贯神气而骄傲的神情,旋律充满着高昂的斗志和激烈的情绪,在细部处理上,作曲家要比自己以前的作品写得更好!
与三年前的那部K.250相比,这首K.320无疑有着许多方面的进步,而且在这里莫扎特也无需为篇幅而妥协。因此这部作品成为作曲家最著名的小夜曲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六、第十号降B大调 K.361(370a)管乐小夜曲
在莫扎特所有专门为管乐器创作的小夜曲中,这首编号为K.361(370a)的作品最富盛名,也是作曲家除了K.250之外,篇幅最长的小夜曲,也被称为“大组曲”。这部作品由十三件乐器共同演奏,标准编制为: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两支巴塞特单簧管、两支低音管、四把圆号外加一把低音大提琴,因此又被称作“为十三件管乐器而创作的小夜曲”。作品创作于1781年左右,但一直到1784年3月23日才在布鲁克剧场举行首演,而且原本七个乐章的作品,可能因为时间限制,当时只演奏了四个乐章。
莫扎特对于乐器音色有着持续不断地研究,除了自己从小擅长的钢琴和小提琴外,他对于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也非常感兴趣。而在见识过曼海姆管弦乐团无比震撼人心的音色后,作曲家更期待着自己能够创作出一部拥有辉煌管乐音色的作品,这首K.361的诞生,终于圆了莫扎特一直以来的这个梦想。作品的器乐独奏部分不乏清新明快的气息,全体合奏时营造出的辉煌灿烂音效更吸引了无数听众的耳朵。
第一乐章的快板部分充满着喜剧色彩、妙趣横生;紧接着的第二乐章的小步舞曲则充分体现出作曲家无比高超的对比手法;第三乐章的柔板被誉为莫扎特所有管乐作品中最优美的段落;随后第四乐章的小步舞曲则营造出一个朴实、自然而安详的乡村气氛;第五乐章的浪漫曲则充满着深情而单纯的格调;第六乐章虽然来源于作曲家早先创作的一首长笛四重奏,但稍经改写后用在这里可谓恰到好处;最后的第七乐章终曲虽然带有鲜明的军队进行曲意味,但其中欢快的气息却将整部作品推向了最后的高潮。
七、第十三号 G大调K.525小夜曲
在莫扎特创作的所有小夜曲中,毫无疑问当属这首编号为K.525的G大调作品知名度最高,其中主要段落甚至成为了莫扎特“名片式”的旋律,只要留心这首曲目第一乐章的主旋律在手机铃声中的使用频率就能明白。这部作品拥有一个美妙别致的德文标题“Eine Kleine Nachtmusik”,翻译过来的字面意思就是“一首小的夜曲”。而这首创作于1787年的作品也是作曲家所有小夜曲中,排序最末的一部。
当时莫扎特正创作自己继《费加罗的婚礼》之后的又一部歌剧——《唐璜》,这应当是作曲家当时最重要的工作。但不知为何,在写到歌剧第二幕的间隙,莫扎特却突然放下手里的“正事”,创作了一部小夜曲,这就是日后红遍世界的“Eine Kleine Nachtmusik”。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样一部作品?学者们众说纷纭,但有一项研究成果比较有趣。这种说法认为,在K.525问世之前不久,莫扎特曾写过一部名为《音乐玩笑》的小夜曲,编号是K.522。在《概论莫扎特 下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个曲目——莫扎特为纪念其老父亲而特别创作的一首讽刺性作品,通篇充满着不和谐的音乐元素,甚至有些杂乱无章。学者们认为这两部题材相同、风格上却有着极大反差的作品,相互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正是因为K.522这个“玩笑”开的有些过火,连莫扎特自己都觉得有些“于心不安”,所以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又迅速写下了充满着端庄、和谐美感的K.525,以“弥补”《音乐玩笑》给他心灵带去的阴暗。
这一研究成果似乎有些过于主观,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首G大调小夜曲,确实反映了莫扎特一直所崇尚的优雅格调。K.525绝对称不上是作曲家最杰出的创作,但却可能是最典型的。在莫扎特浩如烟海的作品目录中,挑选出几首艺术价值上能超越K.525的其他作品不是什么难事,但要说最能集中反映莫扎特音乐风格、创作理念以及艺术天才的作品,这首G大调小夜曲的确是非常合格甚至堪称相当杰出的代表。或许这就是其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变换后,得以成为“莫扎特名片”的原因吧。
据考证,全曲原本总共有五个乐章,但第二乐章的小步舞曲却不幸遗失了,因此如今演奏的K.525都由四个乐章构成。然而有学者认为,遗失的那个乐章对于这部作品而言却并不一定是“不幸”,因为有许多证据说明莫扎特自己对于这个作品拥有两个小步舞曲也感到有些不满,原先的第二乐章很可能是作曲家自己删除并因此而“遗失”的。而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只有四个乐章的K.525显然是最完美的,假若多出一章小步舞曲,其整体的结构无疑将变得不够精炼,是否还能像如今这样知名,也就要划一个问号了。
第一乐章为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第二乐章的行板为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 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 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第三乐章是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为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整部作品将莫扎特个人所独有的灵性、优雅以及平衡特质予以了尽善尽美的发挥,虽然并无太多思想内涵,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最动人的美感却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