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钢琴学术论坛音乐研讨区作曲家&作品 → 门德尔松协奏曲


  共有132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门德尔松协奏曲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gudia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12 积分:75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7-4 23:05:13
门德尔松协奏曲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29 15:07:24 [只看该作者]

作为完美和经典的古典协奏曲,贝协有着和莫扎特协奏曲相同的四大特征,即:1)结构为三个乐章。快板 - 行板或柔板 - 快板,分段演奏,乐章中间有间隔。2)在作曲者指定的段落部位插入“华彩”,这种华彩以第一乐章为必需,位置一定在乐章接近结束的地方。3)作曲者不写华彩乐段,它由演奏者现场发挥。4)乐曲开始,必须由乐队来作呈示,在这一过程后独奏者才开始进入。 贝多芬是有创新性的一代乐圣,他在作他的协奏曲时,没有改动上面的四大特征,但加入了一个创新和三个贡献。创新的是:在独奏小提琴进入时,不象以往那样以符合主和弦进行的方式地进入,而是用了一个分解属七和弦快速上行进行。换句话说,是用了一个从来不用在独奏乐器第一句上的不协和和弦来作开头。这个做法,在当时搞不好是会引起非议的。可是由于乐曲写法得当,一开头乐队部分铺叙得充分,这个独奏的开始乐句大家觉得既好听又有新意。贝多芬的另外三个贡献是:1,为小提琴协奏曲加大了篇幅,使它可以有更多的音乐内涵;2,在曲子中引入了性质不同的有对比的主题,因而使得小提琴协奏曲真正地有了交响性:3,协奏的乐队也加大阵容,正式定编为标准的双管制乐队。 门德尔松就不同了,他在创作他的E小调协奏曲时,凭着自己对协奏曲的创作要求,对前面说的四大特征都作了不同程度的革新。具体来说: 1)结构为三个乐章不变,快 – 慢 – 快也不变,但是在第一乐章到第二乐章的过度处,他根据音乐进行的需要,没有停顿,而是由乐队连续演奏,形成一、二乐章连续的形式。2)华彩乐段不在第一乐章的尾部,而是根据音乐的需要,更合理地出现在第一乐章的展开部结束和再现部出现之前。3)华彩乐段不再交给演奏者去即兴发挥,而是专门写定,以保持音乐的水平和前后统一性。4)乐曲一开始,独奏小提琴就在明亮的E 弦上奏出欢快的第一主题,取消了乐队作呈示的做法。这一点,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复古。今人都知道,是门德尔松“发掘”出了巴赫,所以他对古音乐的研究是很深的,而这种用小提琴直接开场的做法,是古协奏曲的惯例。当然这个做法说它创新也好,复古也好,它的要点是符合音乐本身的需要,决不是一种形式主义或哗众取宠的做法。 门德尔松协奏曲欢快轻松,但写这部协奏曲则化了很长的时间,毫不轻松。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和他对协奏曲作出以上的革新的深思熟虑有直接的关系。而这些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后来的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勃罗赫等人的协奏曲创作。在门德尔松的协奏曲里保持了贝多芬的后三项贡献,即:篇幅大;有明显的交响性;使用大型的乐队。贝多芬开创的这三项特点,一直为后来的大多数小提琴协奏曲作曲家所运用。 说到门德尔松的协奏曲的具体内容,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快速而欢乐的第一乐章;优美的第二乐章;由两个非常有特征的快速舞蹈音型和中速带歌唱性的主题构成的第三乐章,它们在演奏的进行中分别由小提琴和乐队交换演奏,又以对位的手法同时叠合出现,真是妙不可言。整首乐曲充满了门德而松式的欢乐、跳跃加抒情的特征。经典的气氛、创新的手法,加上同时它还有着恰到好处的炫技,使得这首作品始终是我们音乐爱好者常听常新的名作。 此外,这首协奏曲还有一个特点:它体现了小提琴演奏技术和艺术的基本,拉小提琴的人都把它看成是必学和必演的基础曲目,所以特别有经典性。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