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
这部协奏曲虽是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中最早出版的(1801 年,维也纳),
因而取名第一,但创作年代却排在第二。它写于1798 年,那时贝多芬不到
30 岁。据说作者本人在同年布拉格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部作品。这一
年,贝多芬第二次访问布拉格,他举办的几次音乐会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当
地一位作曲家托马赛克听了贝多芬的演奏以后,称他为“演奏家们当中的巨
人”。尤其赞赏这部C 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从中看到了贝多芬音乐那强烈
的个性特征和创新精神,托马赛克又说:“我仔细倾听贝多芬的艺术作品。
对于他那富有威力和才华横溢的演奏,感到十分钦佩。但是他从一个动机转
到另一个动机所常常采用的偏离手法是大胆的。至于靠什么使它们有机地联
系起来,我还没能察觉。但逐渐发展起来的乐思又被破坏。这些缺点的出现,
是由于他的想象力过于丰富;它们因而常常损害了他最伟大的作品。对他无
成见的听者也常常因为这个缘故从狂喜中惊醒。在创作中追求独一无二的特
点和与众不同似乎是他的主要创作目的。当一位妇女问他是否经常听莫札特
的歌剧时,他说:‘我对它们一无所知,因为我不想听其他一些人的音乐,
以免失去了我的某些独创性。’”
1、活泼的快板 对今天的听众来说,要想从这部循规蹈距的协奏曲中听
出“大胆的偏离手法”,是不太容易的。在pp 中开始的主题,听起来十分精
致,像是典型的洛可可风格:
1 4
4 = C
第一小提琴
■ 但是几小节后,这个主题在号鼓齐鸣的全奏中响起时有一种坚定的步
伐,为它18 世纪的风度所不能掩饰。这之后,乐队介绍了本乐章其余的主题
材料,包括下面这段美妙的旋律:
1 4
4 = C
第一小提琴
■ 它用开头小节中的节奏造成一个小的高潮,并在有力而显著的结束中退出,
让钢琴进入。
独奏似乎是以一个新的抒情主题进入,但随着它的展开,逐渐成为乐队
奏出的一些主题的修饰和润色。乐章在古典主义程式中继续进行,优美而有
力。在丰满地结束小节以前,独奏者有一段独奏华彩乐段。
2、柔板 歌唱性的第二乐章尽管有着洛可可式的装饰,但它却有着和伟
大的慢板乐章相似的那种动人的深刻性。这一乐章以下面这个美丽的曲调开
始:1
2 2
=b A
钢琴
■ 乐章中间一段的钢琴独奏有一些即兴式宣叙调表演,是抒情感人的段落。最
后一段重复开头的片段。
3、回旋曲诙谐的快板终曲是一首活泼的回旋曲,富于幽默感。其中巧妙
设计出来的不规律性赋于再现的回旋曲主题以特殊的活力。主题先由钢琴奏
出:
1 2
4 = C
■ 中间的插部用奏鸣曲风格的笔触丰富了这首回旋曲。在乐队结束这首愉快的
作品之前,钢琴独奏中有两个简短而华丽的华彩乐段。
摘自<贝多芬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