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钢琴学术论坛音乐研讨区作曲家&作品 → [原创]“五人团”与“六人组”


  共有145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五人团”与“六人组”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飘飘0919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抱着闹钟睡觉的猪
等级:月光司令 帖子:910 积分:6424 威望:10 精华:14 注册:2005-5-13 22:00:59
[原创]“五人团”与“六人组”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5-20 14:25:14 [只看该作者]

19世纪60年代俄国音乐界,以巴拉基列夫和评论家斯塔索夫为中心,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见解和目标的小组,这个小组被称为“强力集团”或“五人团”。他的成员除了鲍罗廷,还有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他们视格林卡为旗帜,除巴拉基列夫以外,都是从贵族业余爱好者开始步入音乐领域,致力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而走上专业创作道路的。他们从事搜集,整理和改编俄罗斯民歌,如创作取材于祖国历史,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歌剧,交响音乐,器乐曲,歌曲等。

巴拉基列夫是位专业的作曲家,主张深入学习民歌的本质。他于1862年建立了义务音乐学院,在该校的音乐会上演出“强力集团”成员的音乐作品。巴拉基列夫是一位在作品中体现强力集团创作倾向于风格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两部交响曲,具有标题性构思的《以三首俄罗斯民歌为主体的序曲》,交响诗《塔玛拉》,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

居伊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又是军事工程学家,曾任陆军工程兵大将。作有歌剧《威廉.拉特克夫》(根据奥涅同名长诗),《安哲罗》(取材雨果戏剧)和歌曲,钢琴小品等。他的作品较少民族风格,在60~70年代撰写的评论文章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宣传了强力集团的音乐思想和创作成就。

鲍罗廷一生为数不多的音乐作品均是作为一位化学家于教学和研究之余写成的。主要作品有:根据俄罗斯古代文学名著《伊戈尔王远征记》写成的歌剧《伊戈尔王》,两部交响曲,两部弦乐四重奏以及一些室内乐,钢琴曲和歌曲。鲍罗廷是俄罗斯民族风格最强的作曲家之一。他很少直接引用民歌,却使自己的音乐具有俄罗斯史诗般的境界和特有的气质。这一特征反映在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这种其他民族乐派作曲家很少采用的传统体裁中。鲍罗廷还作有一部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亦属管弦乐色彩明亮,旋律优美动听,带东方风味的音乐。

穆索尔斯基曾是位军官,后结识达尔格梅斯基,加入强力集团。他的作品主要有根据普希金戏剧而作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歌剧《霍凡斯基之乱》等。穆索尔斯基的音乐创作深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他认为艺术的目标是表现人民,而不是为其自身,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的歌剧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声乐和器乐手法,以人们说话的语调为基础,创造出一种具有朗诵色彩的旋律。旋律的一般特征在狭音程内移动,常常是非大小调式的。而和声语汇则常常作非功能的色彩性处理。他对主导动机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总的来说,他的音乐的发展常通过单一表情与积累(即“变奏手法”),而不是通过主体的发展来达到。歌曲是穆索尔斯基重要的创作领域之一,达60余首,如《跳蚤之歌》。器乐作品有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套曲有《图画展览会》。总的来说,穆索尔斯基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都是他那一时代俄罗斯音乐中最为独创的。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强力集团”中最年轻的成员,是位海员。他6岁开始学琴,后经钢琴教师介绍结识了“强力集团”的其他成员。他的创作特点是好作幻想性场面的描绘,色彩性管弦乐法及对大海的兴趣。这种创作特点在他的管弦乐曲《萨特阔》和《第二交响曲“安泰”》中已显现出来。他的歌剧创作有《五月之夜》,《雪娘》和《金鸡》。他创作的管弦乐组曲中,最著名的是《舍赫拉查德》,又称《天方夜谭》,取材于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还是位优秀的教育家,培养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学家有200余人;并著有《和声学实用教程》和《管弦乐法原理》。他总的音乐特征是:风格明快,富于色彩性和幻想性,客观描绘多于主观感受

“六人组”是在新古典主义时期,由6位法国青年音乐家:奥里克,迪雷,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和泰莱菲雷组成的,他们常以“新青年”的名义一起举行音乐会。1919年共同写了一卷钢琴曲集,1921年,除迪雷以外的5人,为科克托提供台本的《埃菲尔铁塔的新婚夫妇》写音乐。

“六人组”中年龄最大的是路易.迪雷。他曾是“新青年”小组成员,参加过些活动,但很快就离开。他在创作上初受德彪西影响,也试验过按照勋伯格德武调性手法写作歌曲。曾采用毛泽东诗词写了清唱剧《长征》,还创作了《饥饿,罢工》等政治倾向性很强的作品。

奥涅格,米约,泰莱菲雷是3个同龄人。女作曲家泰莱菲雷作有两台钢琴的《户外游戏》,《第一钢琴协奏曲》,《竖琴小协奏曲》及电影音乐,歌曲等。她的音乐优雅明朗,富于诗意。具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但作品数量较少。

米约和奥涅格属于20世纪重要的法国作曲家之列。米约把科克托提出的“美学纲领”带到“六人组”,并以他20年代的一系列作品而处于小组的领袖地位,演奏和发挥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中,最有价值是戏剧音乐,有20年代的几部轻松活泼的芭蕾音乐,严肃的歌剧《克里斯多夫.哥伦布》(表现美洲的发现,有复杂的舞台装置,包括电影手段),《马克西米连》和《波利伐》等。米约的音乐有萨蒂式的随意和简慢态度,如采用农业机械和花名目录为歌词写作声乐套曲。他在一部芭蕾《世界的创造》中,吸收了南美民间音乐和爵士乐因素,采用19件乐器的小型乐队,突出萨克管和打击乐,结构明晰,旋律丰富,节奏明快,属于“六人组”时期不加任何华饰的音乐风格。米约还作了一些实验性的作品,有《普洛特》,《5首练习曲》。在他身上,各种实验很快沉积为双调性(即同时使用两个调)和多调性,没有太多的复杂性和伴音因素,他们成为米约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奥涅格与“六人组”的其他作曲家很少有共同之处。他的音乐可以说是从德,法音乐文化交*点出发的。他崇拜巴赫,瓦格纳,R.施特劳斯,又受法国音乐影响,但他每一部新作都要换一种风格。在器乐领域中,奥涅格继续采用浪漫主义作曲家爱用的交响诗形式。作有《夏日牧歌》,《太平洋“231”》,《橄榄球》等。奥涅格的5部交响曲各有特点,他还作有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歌曲和各类型的戏剧音乐及电影配乐,如原是圣经后改为清唱剧的《大卫王》,戏剧清唱剧《死之舞》等

奥里克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写的几部舞剧,反映了当时“六人组”的一般美学原则:恢复法音乐固有的重视旋律和结构的明晰,略带幽默。奥里克虽写过一些器乐作品,但热衷于戏剧音乐,特别是电影音乐。曾为科克托,克莱尔的电影写配乐,在这些电影中音乐占据重要地位。奥里克既是作曲家,又是音乐评论家及热心的活动家,担任剧院总监和音乐著作协会主席。他的音乐乐观明朗,保持了群众喜爱的通俗风格。

普朗克从小学习钢琴,7岁尝试作曲,因维涅的关系得以结识萨蒂和“六人组”的其他成员。他的创作基本出自本能,这也许就是他在风格上最接近萨蒂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普朗克仍留居巴黎,用音乐来表示对德国占领者的反抗。在此期间,创作了《小提琴奏鸣曲》,《两首诗》,《人类的形象》。普朗克的音乐创作,是在萨蒂的明晰洗练和夏布里埃尔机智幽默的风格影响下发展出来的,一方面有法国音乐表达直率的传统,又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特征。他虽然也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却很少在和声,节奏,形式结构等方面刻意创新,而是充分发挥旋律的表现作用。在普朗克的作品中,最能体现他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是钢琴曲,歌曲和室内乐。钢琴曲大多属生动的小品,如《3受无穷动》,《10首小曲》以及田园曲,夜曲,间奏曲,即兴曲等,是现代化的库泊兰,拉莫。最早的歌曲《黑人狂想曲》就很有特点。为科克托诗谱曲的一组歌曲《帽章》,形式短小,语汇简洁,有通俗歌曲的影响。与歌曲一样,室内乐创作也贯穿他的一生,作有《双簧管奏鸣曲》,《单簧管与大管奏鸣曲》,《圆号,小号与长号奏鸣曲》等。普朗克还有几部较优秀的大型戏剧音乐及合唱作品,《母鹿》和《舞蹈协奏曲“晨歌”》这两部舞剧都属于法国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普朗克的第一部歌剧是《泰勒西阿尔斯的乳房》,音乐既有轻松随意的气氛,也不乏庄重瑰丽的段落。普朗克没有写过大型管弦乐作品,仅键盘乐器协奏曲是他擅长的领域。作有羽管键琴,管风琴以及钢琴协奏曲。其中《双钢琴协奏曲》具有典型的普朗克风格特征:结构清晰,旋律单纯动人,节奏精巧活跃。



我随风来又随风去,天空是我的屏障,云彩是我的依靠……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银色之刃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骑士 帖子:90 积分:190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5-3-9 15:55:37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5-20 14:39:01 [只看该作者]

我 银色之刃

超级喜欢普郎克!

有无谱子哦...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薄荷ξ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小兵 帖子:3 积分:21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5-21 11:31:13
[原创]“五人团”与“六人组”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5-21 11:38:43 [只看该作者]

知道得好透彻!不愧是大师级的人物!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quantum
  4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苏联作曲家协会主席
等级:月光学者 帖子:582 积分:4854 威望:5 精华:6 注册:2005-6-20 19:06:20
[原创]“五人团”与“六人组”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7-31 12:45:51 [只看该作者]

“五人组”和“六人组”……很好,支持原创介绍。

18世纪以前的俄国是荒蛮的,只有以《伊戈尔远征记》为代表的原始的文学艺术。然而民族文化正是在这史诗传说和生活歌曲中成熟的,直到19世纪普希金的出现标志着文化的俄罗斯的诞生。他的作品凝结着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气质和灵魂,犹如俄国人的黑面包和红菜汤一样哺育着他们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如同俄国的科学,俄国音乐也以大规模引进外来人才技术为启蒙,意大利歌剧家充斥18世纪俄国乐坛。科学等来了罗蒙诺索夫,而音乐等来了格林卡,他使俄国民族音乐自立并走向世界。以“强力五人组”为代表的泛斯拉夫民族主义派和柴科夫斯基代表的世界主义派竞争且互补,交相辉映,批判地继承了外来的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共同找到了世界性的俄罗斯音乐,在19世纪中后期确立了俄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不可撼动的地位。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展现了雄壮而充满生机的俄罗斯大地的绚丽画面,《天鹅湖》、《叶甫根尼·奥涅金》同样在全世界爆棚。“真正伟大的作品,不论它多么原始,多么混杂——《鲍里斯·戈杜诺夫》是全世界所能接受的。”可见俄国音乐家成功地在民族音乐文化中注入人类的共同语言,从而将民族音乐提升到世界高度。

按著名音乐史专家朗的说法,俄国“五人组”是“奇怪的五人组”。其中巴拉基列夫是唯一接近于具备专业音乐知识的,他大力建立音乐教育体系,但他和居伊都“出奇地不接触民族音调,不顾小组关于奋斗目标的誓言,一味模仿法国”。

对穆索尔斯基,朗评论说:“穆索尔斯基同他的伟大文学同道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人心灵底层形式不定地薰燃着的力量和热情吸引着他。这是这些不定形的本能力量的表现把穆索尔斯基引入到除了俄国的伟大作家之外任何其他音乐家都未能进入的境界;在这里人的自然的感情带着奇迹般的明朗和直率得到发挥,在这里这些感情既不是被掩饰的,也不是被伪造的。”

俄国音乐从格林卡开始就以交响乐和歌剧起家,后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大部分作品都是歌剧,没有哪个国家的著名的作曲家像俄国那样有那么高的比例写过歌剧,格老、老柴、老肖、老普、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鲁宾斯坦,还有现代的谢德林、谢巴林、谢德尔尼科夫、索尔坦等等。

俄国歌剧常以史诗般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大气磅礴,个人感觉情节比德奥、意大利歌剧更吸引人。但俄国歌剧的内涵似乎有禁区,有些人性总没有被作曲家和剧作家写入剧情,总是神化色彩较多,说明民族在艺术上的自我反省还不够深刻。没听过谢德林的“斯大林的鸡尾酒”,不知后来是否有所突破。

法国“六人组”听过的还很有限,可能的话望楼主能提供些下载。不过很惊奇迪雷居然用毛泽东诗词写了清唱剧《长征》……



艺术中那些新方法和新发现本身从来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总是使用那些方法和发现,使题材的涵义进一步贴近我们的心灵。
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发展史。
——E.H.Gombrich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