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是在1824年,舒伯特忍受着日渐严重的病痛的折磨,又一次来到了埃兹特哈奇家的避暑地——采利茨(Zseliz)庄园。作为伯爵的两个女儿的家庭教师,早在1818年,舒伯特就曾经来到过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相对安宁的一段时光,成为作曲家一生中不受打扰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创作的一段重要经历。相隔六年之后,舒伯特再次来到采利茨庄园,与伯爵小女儿短暂的相会,加上周围舒适的环境,使作曲家得以暂缓心灵及肉体上的伤痛,于是在这个世外桃源里,诞生了著名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还有大二重奏(Grand Duo D812),舒伯特在此也接触到了大量的斯拉夫和吉普赛的民间音乐,像这段时间创作的匈牙利嬉游曲(Divertissement a la hongroise D818)这个作品里面就明显带着匈牙利音乐的影子,这个作品的中间乐章,是一首C小调进行曲,就创作于采利茨庄园,等舒伯特回维也纳后,又补充了外面的两个乐章,最终成为了1826年发表时的样子,整个作品中加重的节奏感和忧郁的旋律都十分的讨人喜欢,也在当时成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钢琴四手联弹作品。
如今,人们越发重视舒伯特在钢琴文献方面的贡献,除了其特有的14首被人称之为音乐瞬间和即兴曲的短幅作品,规模可观的(11首)钢琴奏鸣曲作品,著名的“流浪者”幻想曲之外,还有数量繁多的进行曲、舞曲和圆舞曲等等。大致来说,舒伯特的奏鸣曲在外在形式上从不背离标准的古典格局,但曲子中气氛却是抒情性重于戏剧性,因为那些明快的旋律并不适宜于作贝多芬那种动机式的展开。在这些奏鸣曲中,有些作品的慢乐章十分的优美,带着淡淡的忧伤,即使是被舒曼称作形式上和气质上都接近完美的D894号作品,也未能真正实现其性质上的改变,成为真正伟大的划时代作品。当然这些情况在最后三首作品中有了不小的变化,甚至出现了质的飞跃,但是其抒情性还是在整个的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位置。
当然,在独奏钢琴作品之外,舒伯特也遗留下来了大量的四手联弹作品,这可能也和舒伯特本人的生活习惯和其周围的朋友圈子有关。在舒伯特的时代,或者说在二十世纪唱片出现之前的日子里,一个人如果想在家中听音乐,那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自己演奏。在那些有着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家庭里,都会有着几位能演奏乐器的成员,也就是他们负责给整个家庭带来一个晚上的娱乐的。因此,作曲家、出版商为了这个市场,都会涉及这些有着社交用途的音乐领域,而舒伯特可能是我们知道的对于这种体裁贡献最大的作曲家。从舒伯特还在学校上学时的1810年,出现第一首四手联弹作品开始,一直到作曲家逝世时的1828年,都不断的有这种钢琴作品的问世,这其中,也就留下了不少的著名作品,像很有名的大二重奏(Grand Duo D812),F小调幻想曲(D940),A大调回旋曲(D951)等等。从这些四手联弹作品的创作目的来看,给人在情绪上的感觉和作曲家的独奏钢琴奏鸣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之处,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以一种绝对的明快和向上的情绪主导着,当然一些技术上的局限性或影响也是存在的,但这些经常出现在舒伯特家(以及维也纳许多家庭)晚会上的作品,显然和那些类似作曲家本人内心独白的大型钢琴奏鸣曲有着极大的差异。
从舒伯特所创作的四手联弹作品来看,他的这些作品有着数量多、规模大、题材多样的特点。除了著名的大二重奏(D812),三首一套的军队进行曲(D733),许多种舞曲、变奏曲之外,还有些在今天看来属于有着极大抱负的作品,当然也是极为出色的作品。像六首大进行曲及三声中段(Six Grand Marches and Trios D819),这部作品全部演奏下来要一个小时左右,可以说与巴赫的歌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迪亚贝里变奏曲、锤子键琴奏鸣曲一起,被称为键盘音乐领域规模最大的作品之一。还有像大葬礼进行曲(Grande Marche Funebre D859),演奏时间超过了十分钟,而与它类似体裁的大英雄进行曲(Grande Marche Heroique D885),演奏下来要将近二十分钟。应该说在马勒(G. Mahler)之前,还没有人像舒伯特一样把这种音乐写作到如此的长度与规模,而那已经是八十年后的事了。很明显,当舒伯特称自己的作品为大(Grand)时,他是从来不开玩笑的。他的大回旋曲(Grand Rondeau D951)时长一刻钟以上,而当他把二十分钟长的单乐章作品只叫做A小调快板(Allegro in A minor D947)时,就不得不让人猜测这是否是一个更大作品的一部分了。这些四手联弹作品中,长久以来一直对听众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应该算是F小调幻想曲(Fantasia in F minor D940),这部有着优美旋律、忧伤情绪的单乐章作品,时长达三分之一小时,几乎从没有在音乐厅的舞台上消失过,也许它是舒伯特这种体裁的晚期作品中我们最常听到的一首了。
舒伯特为四手联弹所作的两首嬉游曲(法国嬉游曲Divertissement a la francaise D823和匈牙利嬉游曲Divertissement a la hongroise D818)是很有特色的三乐章作品。它们的创作灵感大概都来自民族音乐,虽然历史记载上看,舒伯特本人并未亲自去过这两个地区,但凭借着出色的音乐想象力,和从民歌主题中提炼出的元素,这些听来有些交响性的作品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力,为我们带来了栩栩如生的异国风情和一种轻松自在的音乐体验。
在舒伯特短暂的生命中,没有一部交响乐作品上演,他的第九“伟大”交响曲在门德尔松的指挥下首次上演于1839年,这已经是作曲家死后的第十一个年头了。而他的被称作“未完成”的交响曲更是首演于他身后三十七年的1865年。虽然如此,在音乐厅中没能实现抱负的舒伯特,他的许多钢琴作品中却有着很明显的交响乐特性,比如他的“流浪者幻想曲”,而在四手联弹作品中,最出色的非大二重奏莫数。大二重奏,原名C大调四手联弹钢琴奏鸣曲,作于1824年,“大二重奏”(Grand Duo)这个标题是1838年由出版商另加的。由于作品明显的交响性,以及四手联弹这种形式的日益衰微,著名音乐家约阿西姆曾将其改编为管弦乐曲的形式,并认为这就是被人们寻找已久的“失落的交响乐”的钢琴原稿,而作为管弦乐曲出现在听众面前的这部作品也受到了广泛欢迎,连托斯卡尼尼(A. Toscanini)都将其列入了自己经常演奏的曲目当中。大二重奏这部作品作为一部钢琴奏鸣曲,而听来却是完全交响化的,由于是四手联弹,这里比流浪者幻想曲所体现出来交响性的还要明显的多,整个作品从某个单一乐思到整体的布局,都体现了作曲家对交响乐作品的完美处理和少有的庞大气势,同时也饱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人说,舒伯特是抒情忧郁的,在我看来,他也有着明朗的态度和那动人的欢笑,像任何人一样。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也许这就是舒伯特对待他短暂人生的另外一种姿态,当然,如果他是这样的,那他一定希望这种积极与快乐能够通过作品去感染到每一个人,因为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关于大二重奏,除了约阿西姆的改编版之外,英国音乐家科林斯(Anthony Collins 1893-1963)也曾做过改编。
约阿西姆认为大二重奏便是舒伯特“失落的交响乐”的说法,最早可能由舒曼提出,但近年来通过音乐学者的研究,这种可能性被认为几乎不存在。
巴伦波依姆(Daniel Barenboim)与鲁普(Radu Lupu)合作的包括大二重奏在内的舒伯特四手联弹作品录音

扬多(Jeno Jando)版舒伯特四手联弹作品录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