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将双钢琴的早期即从文艺复兴晚期到巴罗克晚期的发展利作了简单整理。双钢琴诞生于英国晚期文艺复兴时期,在巴罗克早期和中期的意大利和法国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于巴罗克晚期随着德国键盘乐的发展融入键盘乐发展史。
关键词:双钢琴、羽管键琴、维吉那琴、巴罗克
双钢琴的演奏形式,即两位演奏者各一架钢琴共同演奏。双钢琴不同于四手联弹这种表演方式,后者是两位演奏者演奏同一架钢琴。在西方音乐发展的长河中,双钢琴的演奏形式曾经有过几度繁盛、几度衰落,很多伟大的作曲家也为此留下了重要的作品,迄今为止已经有了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相对于钢琴独奏或四手联弹,双钢琴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在音响的利用上更有潜力,原因在于:每位演奏者都拥有一个完整的钢琴键盘,因此演奏者可以更加自由地运用钢琴的每个音区,作曲家也可以将音乐的织体写作得更加复杂。演奏者默契地操纵两架钢琴以实现妙趣横生的呼应和令人惊讶的统一,往往成为现代音乐会上最精彩的部分。
很多现代作曲家都专门为两架钢琴写过作品,如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特、巴托克、德彪西等,这些都是非常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更早的时期,也就是19世纪初,由于录音技术的欠缺,大量的乐队作品被改编成双钢琴的形式供学习使用,这可以说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双钢琴音乐得以存在并兴盛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李斯特改编了贝多芬的9部交响曲,以及他自己的《浮士德》与《但丁》交响曲、交响诗和两部钢琴协奏曲。甚至一些看上去不大可能改编的作品也被改编成了双钢琴的形式,如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海顿的《创世纪》、威尔第的《安魂曲》,等。还有一些完整的歌剧也出现了双钢琴的改编版,如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古诺的《浮士德》,等。此时双钢琴这种形式的实用性已经超过了它的艺术性。但在双钢琴音乐最早的发展阶段,即文艺复兴晚期至巴罗克时期,艺术性和实用性这两种特征都已初露端倪,并且已预示了双钢琴作品后来的发展道路。
一、双钢琴作品的最初诞生
最早的双钢琴作品,确切的说是为两架古钢琴而作的二重奏诞生于一位英国作曲家吉尔斯·法纳比(Giles Farnaby,1560—1640)之手,这部作品收录在著名的《菲茨威廉维吉那琴曲集》(Fitzwilliam Virginal Book)中。这是一首为两架维吉那琴所做的较简单的变奏曲,包含两个乐句,8小节重复一次,每句做一次不同的变化。两架琴所演奏的都是相同的材料组成,只是第二架琴带有装饰音。吉尔斯·法纳比是英国维吉那学派的作曲家,变奏曲在维吉那学派的作品中占有主要地位,“维吉那琴曲的核心是一种完全独立于法兰西—佛兰德斯复调艺术之外的变奏艺术”。这个学派的出现表明英国已经先其他国家一步向成了独立的键盘风格。
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将维吉那学派归入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键盘乐由于新教兴起而繁盛起来,属于世俗的维吉那琴受到极大的关注,“这一时期英国的作曲家们可以不必局限于为严格的天主教作曲,也不一定要用大型管风琴。一些作曲家转向使用民间流行的小型乐器——维吉那琴来作曲”。维吉那琴也很受英国皇室欢迎,所以维吉那琴曲不可避免的蓬勃发展了,也就有了演奏形式多样化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的意大利琉特琴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而法国在17世纪以前根本就是琉特琴的天下。所以这位英国的作曲家只在他最为熟悉的领域——变奏曲方面做了小小的尝试,用双钢琴的形式写作了一首变奏曲,尽管当时的键盘乐已有了舞曲、坎佐纳、利切卡尔、幻想曲等多种体裁。
二、巴罗克时期双钢琴音乐创作在意大利和法国的发展
直到巴罗克前期,双钢琴的作品才又在意大利出现。此时的意大利键盘乐也达到一定的顶峰,出现了弗雷斯科巴尔迪(Grolamo Frescibaldi,1583—1643)这样有影响力的人物。正是他的一位重要的学生贝尔纳多·帕斯奎尼为双钢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帕斯奎尼创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乐曲和许多奏鸣曲。他为两架羽管键琴创作了15首奏鸣曲,实际上就是阿勒曼德、库朗特、吉格舞曲组成的组曲,然而在谱面上只写出低音,只有作品的框架,是典型的通奏低音时代的乐谱;但即使是这样也可以看出这些曲子多样的变化,这“要求演奏者很敏锐,并具有想象力”。在他的《d小调奏鸣曲》中有着复杂的对位,柔板乐章是两架钢琴的对话。这给演奏者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有半即兴式的发挥,同时还要注意两人之间的默契配合。然而,意大利在这个时期没有过多地将键盘乐发展起来,小提琴和其他器乐合奏以及声乐的创作光芒更胜。
接下来,法国羽管键琴师加斯帕·勒·鲁(Gaspard le Roux,1660—1707)写过两架羽管键琴的二重奏作品,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也有这方面的作品,这时已是巴罗克的中期。此时的法国已稍摆脱了琉特琴的影响,在琉特琴的发展中诞生了法国舞蹈组曲,是后来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争相使用的体裁,预示为法国羽管键琴的发展方向。法国的双钢琴作品就诞生在琉特琴纤巧,风雅的风格中。弗朗索瓦·库普兰之前的一位羽管键琴师加斯帕·勒·鲁的一部羽管键琴小品集收录了他的五首为两架羽管键琴而作的小品:阿勒曼德、加沃特、小步舞曲、库朗特、吉格舞曲。库普兰是法国羽管键琴的代表,在他写的一首阿勒曼德中可以看出“两架琴被高超的结合在一起,并被平等的对待,他是第一个将这种想法付诸实践的作曲家”,这是一首高度程式化的舞曲。另一首曲子《少女朱丽叶》(La Juillet)和《La Létiville》的两部分担当了一样的责任,一架琴弹奏主题和低音,另一架琴弹奏一样的主题与对应旋律,技巧高超而华丽。
三、双钢琴音乐创作在德国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巴罗克的德国键盘乐高度发展,双钢琴也开始在德国出现,并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巴罗克晚期的巨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当然也不会缺少双钢琴的作品。J.S.巴赫将他精妙的赋格艺术运用到两架羽管键琴上来,他为这种表演形式创作了两首镜像赋格(收在《赋格的艺术》中)。此外,他还创作了14首卡农,这是在巴赫自己手中的一份《戈德堡变奏曲》备份的最后一页上发现的;虽然这14首卡农都是小型作品,变奏水平没有一个达到《戈德堡变奏曲》的水准,但因其是巴赫为双钢琴而作的不多的作品,因此显得价值不匪。
值得注意的是,从J.S.巴赫这个时候开始,双钢琴开始具有了实用功能,巴赫改编了他本人的两首协奏曲(S.1060与S.1061);这几乎可以认作是后世将交响曲、歌剧改编为双钢琴演奏形式的滥觞,因为这是本文作者所能找到的“改编式”双钢琴创作的最早范例。后来这个办法被广泛应用于乐队作品的学习上,虽然巴赫对本人的作品进行改编时并不一定是有此目的。
除了J.S.巴赫之外,他同时代的德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约翰·马特松(Johann Matteson,1681—1764)也为此写过一首奏鸣曲和一部组曲。在他的作品中,自然音阶范围内的震音可看到法国的装饰音影响的痕迹,他的作品是的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
在J.S.巴赫之后,德国管风琴家和作曲家约翰·路德维希·克莱勃(Johann Ludwig Krebs,1713—1780)也有过双钢琴音乐的创作,这是一首奏鸣曲;巴赫的三个儿子长子弗里德曼·巴赫(Friedemann Bach,1710-1784)、次子C.P.E.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和幼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1735-1782),各自创作了一部较为长大的双钢琴作品,这都是为现代钢琴而创作的作品,演奏时间都长达10分钟以上,都体现着巴洛克风格与古典风格的交融。尤其是J.C.巴赫的《G大调奏鸣曲》,其中既有合奏起来极有难度的震音,又有古典主义自然愉快的风格;尤其重要的是,这部作品已经是用传统意义上的奏鸣曲体裁进行创作了,而在此之前的双钢琴音乐都是以舞曲、小品为主,即使有奏鸣曲的出现也只是与舞曲组曲等体裁的混淆使用,奏鸣曲一词并未具备目前我们所理解的含义。因此,无论是在对于现代钢琴的使用上,还是在对奏鸣曲这种体裁的运用上,J.S.巴赫的三个儿子都可以说是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双钢琴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