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钢琴学术论坛音乐研讨区月光综合艺术 → [原创]王西麟印象


  共有125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王西麟印象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quantum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苏联作曲家协会主席
等级:月光学者 帖子:582 积分:4854 威望:5 精华:6 注册:2005-6-20 19:06:20
[原创]王西麟印象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20 11:08:46 [只看该作者]

//祝贺月光论坛第一例由休闲版升级为专业版……本文与我另一篇对乌斯特沃尔斯卡娅的介绍一样,是根据各种信息资料经本人加工汇总而成,与事实是否完全相符我无法考证。本文待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王西麟作品音乐会即兴随感

4月19日晚去北京音乐厅听了王西麟作品音乐会,爽……

1、为女高音和交响乐队而作的哀歌(读屈原《招魂》)

“由低音乐器深沉起伏的阴暗的海浪型和铜管乐器惨烈的和声象征历史变迁的节奏,引出了相互补充的两个主题:悠远的来自历史深处的第一主题和深情倾诉的第二主题。突出的增四度音程具有古老、苍郁的民族性格,抒发对命运多舛、历史沉浮的感慨。展开部女高音演唱大段戏曲化的旋律。再现部女高音高高飞翔漂浮在乐队的波涛汹涌的背景之上。”

我觉得这曲子丝毫不亚于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的著名声乐协奏曲。二者都是无歌词,格里埃尔的是圣洁的女高音,王西麟的是浑厚的女中音。格里埃尔让人想到纯洁的白色,偶尔有黑色闪动,像在白雪皑皑的荒原上目睹战场遗迹一样。王西麟的让人想到各种色彩,绿、黄、黑……像在西南丘陵中掠过一幅幅画面一样。王的变化和配器更加丰富。

2、小提琴协奏曲

“用中国北方古老的上党梆子、蒲剧、秦腔等地方戏曲的音乐语言和西欧音乐的当代技术,纵横、嫁接、融合,是作者的艺术过程。”

地道的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丰富而优美的中国风味的旋律变化,有时激愤奔放,有时哀伤凄婉。中间有段小提琴独奏很有创意。

3、第四交响曲——献给中国史和人类史过去的一世纪和新来的一世纪

“作者深感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是迄今人类发展史上最严峻酷烈、最激烈动荡而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世纪,值得深深反思。‘人类生命和命运的历史长河,也是我生命河命运的艰难历程。’铺天盖地突然袭来的巨大灾难,生命在巨大的黑暗和无底的深渊中、在无法摆脱的无形巨网中挣扎、煎熬。有死难、哀悼,也有升华、希望。来自人类在毁灭和苦难的灰烬中的反思、觉悟而生长处来的新生命的星星之火。”

除陈培勋的第二交响曲“清明祭”之外,我听过的又一部深刻、宏伟的反思历史的交响作品。中国音乐在发掘民间音乐元素的同时,应该在无尽的中国历史中寻找更多的灵感。第二部分确是令人感到天摇地动、振聋发聩。决不仅是精神上,客观感觉上就是如此。我坐在舞台正上方的侧座,距离舞台最近,脚下有轻微的震感,一度有轻微的耳鸣。上世纪中国历史旷古未有的剧变在大鼓和定音鼓的巨大音响中奏响。我的mp3录高频率、高响度的音效果失真,回来听这段完全像开炮一样。弦乐的哀伤、沉思部分也很出色,有肖斯塔科维奇的风范,老肖在第十一交响曲中的弦乐突出的短促有力,王西麟的弦乐一气呵成,跌宕起伏,变化莫测。不过结尾给人感觉略显仓促,情绪好像还未发挥尽致就结束了。

古典音乐发展了数百年,乐器允许的音乐范围内已经开拓了很大一部分。创作新的古典音乐往往需引入新的乐器或新的民族音乐元素才能成为杰作。欧洲的传统古典音乐创作20世纪以来就越来越少,俄国作曲家在20世纪还能在原有乐器范围内写出大量优秀的古典音乐,一大原因是那里还有丰富的未开掘的民族音乐资源,当代俄国也逐渐转向非传统古典音乐模式。

但在中国掌握现代技法的作曲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代,大量民族音乐资源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有丰富人生感悟和文化底蕴的作曲家在古典音乐乐器范围内仍有很大创作空间。能像朱践耳那样写10部交响曲,像王西麟那样写6部交响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优秀作曲家在当今世界并不多见。更多的作曲家已无法在传统音乐领域创作。朱践耳、王西麟他们可算是老一辈作曲家里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人,他们的人生经历积淀得极为丰富,创作黄金期都在80年代以后,书写着中国的过去。谭盾、陈其钢、叶小纲他们正书写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艺术中那些新方法和新发现本身从来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总是使用那些方法和发现,使题材的涵义进一步贴近我们的心灵。
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发展史。
——E.H.Gombrich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小汶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司令 帖子:162 积分:1297 威望:5 精华:2 注册:2005-5-7 20:07:01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21 19:08:53 [只看该作者]

楼主很幸运能听到这样好的音乐会,真想听听!不过楼主的介绍已经让我身临其境,从文章中我体会到了王西麟交响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血有肉的旋律,我想单但一首曲子就能体验到那么多,可见作曲家本身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阅历,他的一气呵成是在长时间生活中酝酿的,这是很难做到的.如果能把这样的音乐渗透到我们历史课中,让我们学习中国的悠久历史之后,体验王西麟这首曲子,那样是一种完美的结合!

"中国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中国的民族音乐资源还没有得到很深的开发", 这都是现实问题.而要充分开发这些资源,不但需要去发掘民族音乐资源,更重要的是怎样把它跟现在人们容易接受的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中国民族音乐的丰富不是挂在嘴上的,其实就连我身在我的家乡,我都很难说清这里的民族音乐的特点,只是马马虎虎知道一点旋律.发掘它,研究它是是很必要的.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小汶
  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司令 帖子:162 积分:1297 威望:5 精华:2 注册:2005-5-7 20:07:01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8-21 19:09:43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下文我们拭目以待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quantum
  4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苏联作曲家协会主席
等级:月光学者 帖子:582 积分:4854 威望:5 精华:6 注册:2005-6-20 19:06: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1 23:09:23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陋室铭

如果你在北京音乐厅看到一位老者穿着朴素的衬衫短裤,独自来听音乐会,先在二楼大厅买瓶水歇歇脚,然后入场,那很可能就是王西麟先生。

当今的艺术家、音乐家中,家财万贯的不在少数,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挣学生的钱。王西麟从不挣学生的钱,因为他不在音乐学院供职,也几乎没有学生。本来想去中央音乐学院教书,但由于理念的巨大隔阂,20年来院长换了数任也始终不能把他调入,现在68岁的年纪也不再想去了。除个别短暂的教学经历外,王现在只在首都师范大学带3名音乐学研究生——他们完全是公费研究生。除了名义上供职的北京歌舞团——我从未听说过这个团——每月2000余元的“国家一级作曲”固定工资,可能只有偶尔的稿费可供贴补,比如北京市为2008年奥运会约稿的《第六交响曲》,但在国内初级、狭小的古典严肃音乐市场中最好的作曲家能得到的稿费也是相当有限的。

如果你听过王西麟的作品并与中国当代其它乐曲相比较,相信你会认为他是中国当代最好的作曲家之一,至少在国内任何院校当个作教授没有任何问题。而这样一位中国屈指可数的有水平的作曲家,在被趋之若鹜的学生挤破大门的各类音乐学院中找不到他,在各大艺术团体的驻团作曲家中也找不到他,在豪华高雅的音乐教师住宅中更找不到他——一幢北京最最普通的老旧居民楼中的一套小三居才是他的家。王西麟的妻子、女儿都不在身边,一人独自生活。一个房间是单人卧床和书柜,一个房间是书柜和电脑,最大的房间主要是工作台、钢琴、音响、唱片架和电视,整套住宅一共只有大约50平米。钢琴已多年未调音,上面摆着先生自己和女儿的照片。墙壁是多年未翻修过的灰白色,挂着几幅自己作品音乐会的旧海报。除了普通地砖和塑钢窗户,整个住宅再没有装修过的地方。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与王西麟的住宅如出一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红砖框白窗,书柜遮暗壁。谈笑有鸿儒,往来皆爱乐。可以弹钢琴,听唱盘。赏音乐之圣洁,析心灵之浩瀚。远有薛范,近有徐乐生,孔子云:何陋之有?”



艺术中那些新方法和新发现本身从来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总是使用那些方法和发现,使题材的涵义进一步贴近我们的心灵。
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发展史。
——E.H.Gombrich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小汶
  5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司令 帖子:162 积分:1297 威望:5 精华:2 注册:2005-5-7 20:07:01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3 22:11:30 [只看该作者]

爱莲说(重填)

中外交响之乐,可爱者甚蕃……予独爱王西麟交响壁画之出世俗而不俗,源史话而不陈.外郁内晔,不伪不缥,声远愚淳,盈盈其中.可细品而亦可略观焉.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quantum
  6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苏联作曲家协会主席
等级:月光学者 帖子:582 积分:4854 威望:5 精华:6 注册:2005-6-20 19:06: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23 21:46:51 [只看该作者]

受伤的苍鹰——音乐即生命

王西麟先生家的钢琴由于长年未调音,音已经不准了,但他还有一件得天独厚的“乐器”——自己低沉浑厚的嗓子。王西麟曾根据鲁迅《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创作过声乐作品《铸剑二章》,其中第一章《黑衣人歌》的歌词完全取自鲁迅原文中为“黑衣人”写的“歌词”,谱的曲是用一个男低音半吟半唱。屈指可数的几次演出均由作曲家自己演唱:

哈哈爱兮爱乎爱乎!

爱青剑兮一个仇人自屠。

夥颐连翩兮多少一夫。

一夫爱青剑兮呜呼不孤。

头换头兮两个仇人自屠。

一夫则无兮爱乎呜呼!

爱乎呜呼兮呜呼阿呼!

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

王西麟把它唱得神秘、豪放、潇洒,作曲和演唱把鲁迅这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弥足珍贵的“天然歌词”诠释得淋漓尽致,男低音的音色、气质更让人觉得这就是作曲家为自己量身打造的。

王西麟哼起曲调来不仅准确,而且音色极好,凭嗓音即可获得极佳的音乐感受,比起一般靠钢琴谱曲的作曲家像多了一支空手写遍天下的笔。王西麟平时讲话也声如洪钟,原先一直以为这是他的个性习惯,后来看到余杰指出了背后鲜为人知的原因。这位当代著名作家曾形容王西麟“身材高大、脸庞像岩石般嶙峋而刚硬的老人,凝重得像一尊罗丹的雕塑”,还提到“在文革时所遭受的残酷迫害中,他的听力丧失了一大半——贝多芬也几乎听不见声音,上帝为什么要让音乐家失去听力呢?这是一个冷峻的问题。正因为听不见,所以王西麟说话的时候声如洪钟。”

爱乐人每每提起作曲家的失聪都肃然起敬,我想对先生也不会例外。虽然王西麟的听力还远好于贝多芬晚年,但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在“中国史和人类史过去的一世纪和新来的一世纪”中纵横捭阖时壮阔的胸怀和刺骨的深思是贝多芬的性格所没有的。我们听来振聋发聩的情感激荡,在王西麟心中可能不过是人生的深厚积淀中薄薄的一层,他把这一层抽出来升华为艺术,就成为永恒的历史的一页。

只可惜中国的音乐环境还很初级,听过贝多芬的人都不多,何谈当代中国作品。王西麟的交响作品除《云南音诗》外,很少有在音乐厅里演出超过三次的,大部分作品能公演一次就不错了,国外的演出还比国内多。为纪念鲁迅而作的《第五交响曲》由于国内机构临时撤资已搁置四年,据说明年能在美国首演——这是中国音乐的耻辱,但其他中国作曲家又何尝不是如此。王西麟自己说:“音乐会上你们看见我接受大把鲜花,回家以后我一个人吃开水煮饼子。”

视音乐为生命的人,不求功名利禄,只求自己的作品被他人听到,王西麟就是如此。他尽可能抓住每一个会见国外音乐大师的机会,在国外也有很多音乐挚友——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赫洛波娃、波兰作曲大师潘德列茨基、前以色列音乐学院院长马雅尼、美国作曲家克拉夫特……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介绍自己的作品,争取更多演出机会,虽是中国作曲家的无奈,但却从不知疲倦。

墨西哥国家交响乐团访华演出,王西麟特意请人在音乐会后安排时间与乐团指挥会面,向他介绍自己的《第四交响曲》并赠送总谱。当天不仅那位指挥当即表示愿意回去演出,还碰到一位中国的音乐制作人有兴趣向王西麟委约创作歌剧——王一直想创作自己的第一部歌剧作品,要写“屈原之死”之类的有强烈矛盾冲突的作品,改变施光南、郭文景等人写的仅有的几部中国歌剧都不够深刻的状况。那次音乐会后的短暂会面很有收获,年近七旬的王西麟先生竟像孩子一样乐不可支,“罗丹的雕塑”竟然喜笑颜开,因为对他来说,音乐即生命……

如果你不曾听过王西麟的音乐,没关系,有一首被崔健首唱,童安格、滕格尔都唱过的很流行的歌曲就是王西麟作曲——《受伤的苍鹰》!有人记述了当年在北京宣武录音棚里的故事:

“当时录的是一部描写蒙族题材的电视剧音乐,主题歌《受伤的苍鹰》由崔健演唱,王西麟作曲并监制。王西麟的音乐写的很精彩,崔健的演唱也很到位。王西麟是个非常感性的人,感情丰富、容易激动。当崔健唱到高潮之处早已把王西麟唱得激动万分。王西麟有个毛病,一激动就大声嚷嚷,这回还不错,王西麟只嚷嚷了片刻就坐在那里不吱声了,此刻音乐还在继续进行。我突然听到了轻轻的抽泣声,这抽泣声由小渐大,继而就变成嚎啕大哭的声音,我们一看是王西麟,此刻他早已泪流满面,只见他猛的从调音台前站了起来,张开双手,大声喊到:‘啊!伟大啊!伟大!不是他伟大’他把手指向正戴着耳机目瞪口呆的站在话筒前的崔健,随后他又指向了自己‘是我伟大!我才是真正的歌手,我才是真正的歌手啊!’接着他又嚎啕大哭起来,我们看着被自己的作品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王西麟,大家面面相嘘,有人想笑,但又实在不好意思,于是我们几个就跑到外面,伴随着棚里的哭声,笑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

不必惊讶,这就是我们的作曲家,感情丰富,思想深厚,50年为音乐矢志不渝,作品横贯交响乐、艺术歌曲、流行歌曲。罗斯特罗波维奇说过:“没有一个演奏者的人格能比作曲家本人的更为重要。”王西麟才是真正的“受伤的苍鹰”:

有一只受伤的苍鹰受伤的苍鹰

他穿过穿过山谷穿过云层

阵阵狂风蹂躏着他的双翅

阵阵沙粒扑打着他的眼睛

啊 席日图的草原啊你望不到边

啊 那苍鹰吃力的嘶叫回荡在天空

他的泪水依然干涸

他的鲜血却无法凝固

他那布满血丝的眼里含着无尽的悲伤

啊 母亲湖的水啊你滋润万物生灵

那历尽坚辛的苍鹰再一次把草原亲吻

他的泪水依然干涸

他的鲜血却无法凝固

他那布满血丝的眼里含着无尽的悲伤



艺术中那些新方法和新发现本身从来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总是使用那些方法和发现,使题材的涵义进一步贴近我们的心灵。
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发展史。
——E.H.Gombrich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小汶
  7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司令 帖子:162 积分:1297 威望:5 精华:2 注册:2005-5-7 20:07:01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25 17:57:04 [只看该作者]

看了楼上的文章,我想到了一个词,也许能形容王西麟——脆弱的敏感和烈性的张力。在大自然、生物和一些事情的面前,他是那么敏感、脆弱,情感一触即发;在生活上,他是多么富有烈性的张力,在丰富情感的面前,他不是默默地隐藏着,而是迎合这种敏感,也许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象征——他们生活的一半是在理想的状态下进行的。他们总是绝对主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我们总是觉得他们喜怒无常、抑郁寡言,有时甚至感到可笑。

许多艺术家都让我们无法理解,比如梵高。他是确确实实的精神病患者,这种人往往不会左右逢迎,因此他在生前的地位是很低的,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由其弟弟供应。他对自然的一切都极度敏感,看到一个火红的太阳就能把自己心中即使的情感在画上无所保留地表现出来;当自己心情好的时候,立即把世界画得春光灿烂;当梵高受到精神病的折磨时,他仍然能在清醒的时候挥笔,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当他的画成为拍卖场上的宠儿时,他早已离去。艺术成就的背后,是他投入自己毕生灵魂,凝聚成一幅幅永恒的艺术品。艺术家是伟大的,他们往往带给时间永恒的礼物,却在自己去世时,带走了太多太多的遗憾。

当然,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毕竟很少,更多的我们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我一直都是怀着敬畏的之情去欣赏、聆听。我庆幸音乐不像绘画作品,只能藏于一个地方,供少数人欣赏。更可悲的是越是著名的作品,越容易成为商业炒作的对象。相比之下,音乐的天空就单纯多了。艺术家创作,是把他们的整颗心都掏出来的,别无所求,只为能引起大众的共鸣。艺术家总在和理想恋爱,我只求在欣赏中能捕捉到他们的理想。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zfr1
  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月光下士 帖子:104 积分:27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8-14 9:25:4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25 18:25:50 [只看该作者]

感动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newquantum
  9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苏联作曲家协会主席
等级:月光学者 帖子:582 积分:4854 威望:5 精华:6 注册:2005-6-20 19:06: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25 18:45:58 [只看该作者]

王西麟可能确实是艺术家性格的典型代表,艺术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表现人们的精神感受,敏感应该是必须的。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老师曾介绍过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陌生化”理论,大意是:艺术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比如作为艺术品的石头往往突显出石头的质感,而被碾碎铺路的石头只剩下自己的使用价值,失去了生命的美。艺术的形式是为了增强人们感觉生活的深度和难度,即“形式陌生化”。有时形式甚至超越了内容,对内容有一定征服性。凡高的《向日葵》能反映出生命和情感在静谧的幽暗中勃发,向日葵的形式完全超越、征服了内容。我想很多现代音乐也是这类典型艺术现象,例如李盖蒂的《大气》,把乐队像大气层一样均分成很多声部,凯奇的《4'33"》,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极端体现。

如果注意到艺术的这一特点,艺术家便很自然地要对生活和情感非常敏感,只不过这并不必然要求每个艺术家自己都像王西麟那样外露,只要能把敏感表现在作品中就行了。



艺术中那些新方法和新发现本身从来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总是使用那些方法和发现,使题材的涵义进一步贴近我们的心灵。
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发展史。
——E.H.Gombrich
严禁灌水,斑竹见水贴必删,帖子不在多在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