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荣昌盛的大都市里,“环保”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热点,成为如今社会最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人们在满足自己的温饱问题之后,首先开始想要提高的就是环境,于是“环保”作为环境整治的一大内容,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环保问题”也是如今大城市的一大严重问题。
一个好的环境,除了要有好风景和好空气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安静。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到处是车水马龙,到处是人山人海。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声音,而声音的大小,则直接影响到环境。
研究表明,适合人类生存的最佳声音环境为15至45分贝,而60分贝以上的声音就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我们日常普通谈话声为30至40分贝,高声说话为80分贝,大声喧哗或高音喇叭为90分贝。《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中规定,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的噪声标准是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的噪声标准是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而一般大街上及各大公共场合的噪声都超过60分贝,而人们大多数时间也都在室外,因此可以说,我们基本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噪音的环境里。
如今,噪声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使得它成为了环保的一个新对象。噪声污染包括人口嘈杂、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和社会噪声。社会噪声污染则大多指商场、茶楼、歌舞厅、餐厅、大型超市等公共场所中的音乐噪声。
音乐,在环保中扮演着不可磨灭的角色,两者之间乍看不存在任何关系,但倘若仔细想想,它们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音乐是声音的一种形式,当声音响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成了噪音。因此音乐也是构成噪音的重要元素之一,音乐在环保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只要是声音,都能构成噪音,音乐也不例外。
我们走在大街上,从音像商店里面传出的音乐,响得过几条马路都还能听见,这就好比有一个高分贝的喇叭,无时不刻的萦绕在你耳边。坐计程车,无论乘客愿不愿意,有些司机总是将收音机开得很响,然后又大声地向你询问你所要走的路线。而几乎所有的商店、餐厅、歌舞厅,特别是一些快餐店和舞厅,店里都会不断得播放背景音乐,并且音量都很大,舞厅更是一个残害听觉和身心的场所。本来像商店、餐厅这样的公共场合,吵闹已经是避免不了的,又再加上店里的背景音乐,且不说放的音乐是否都是客人们爱听的,光音量就足已让人烦躁不堪了。
音乐本应是取悦人的一种声音,但在不适宜的场合,以一种不受欢迎的形式出现,那就成了影响环境、破坏环保的一个重要原因——噪音了。现在人们往往将“噪音”跟“污染”联系在一起讨论,可见人们对“噪音”的痛恨。原本该给人带来快乐的音乐,却在某些场合给人带来了困扰,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音乐是用来欣赏的,音乐是用来聆听的,音乐是要用心体会的,音乐是用来抚慰心灵的。所以它必须是在一个绝对安静的场合里,慢慢品味、细细捉摸。试想如果在吵杂的场所播放音乐,又有谁能真正去享受它?即使有人想要享受,在那样喧闹的环境里也无法做到。
而今,音乐的类型种类不断地发展,每种类型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互不相容。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理解也各不一样,如果喜欢某一类音乐的人不能接受其他类别的音乐,比如让古典乐迷在逛商场的时候,耳边萦绕不断地却是流行歌曲,这是件多么令人痛苦的事情。而各大公共场所,从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他们只一味的认为播放背景音乐能使店里的气氛更活跃、更热闹,这是值得警醒的。
音乐运用不当,则会形成噪声污染,但若运用得当,它则还会在环保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就是它能唤起人们对环保的意识。
在文艺界,人们也意识到了音乐对环保的这个重要性。京文唱片公司借TOY乐队投身环保,音乐与公益两不误。上海又于2004年“世界环境日”前夕,上演了一场由中国和奥地利两国音乐家联合献演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大型音画交响音乐会,这是环保与交响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场音乐会由上海市演出公司、上海锦辉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上海环保宣教中心创意策划,并得到上海市环保局和上海绿谷集团有限公司全力支持。参加演出的奥地利共和国哈格交响乐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在欧美乐坛享有盛誉的交响乐团。此次不远万里为了环保来到中国的壮举,得到了奥地利总统的高度赞赏和哈格市市长的热情支持。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参加了合作演出。音乐会汇集了众多国际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再配以大屏幕VTR精彩画面,把古典的交响乐和现代高科技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再现我们曾经拥有的纯美景色,勾起人们追忆往昔山清水绿天蓝的思绪,引发人们直面环保现实的深刻思索。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音乐是美好的,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是广大乐迷的兴趣爱好之一。我们要使音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享受品,要让它成为环保中的一大贡献,而不是“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