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月光钢琴学术论坛 http://www.moonpiano.com/bbs

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钢琴学术交流网站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教得太多未必是好事

1楼
fangce 发表于:2005-8-2 21:23:32

最近,美国波士顿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潮田益子来上海音乐学院访问,当她听了三位10岁的附小学生演奏后说:“他们年纪那么小,就拉那么难的曲子,拉得是很不错,但看得出都是老师教的,我在担心,他们将来会怎样?”潮田教授课上并没有教这些孩子演奏的本领,而是充满抚爱地与他们对话:“你喜欢看电影吗?喜欢运动吗?”当问他们“你愿意拉琴给我听吗?”时,三个孩子都摇头回答“不愿意”,这一番话是令人吃惊的,通常来的外国专家无不为我们附中附小学生的演奏喝彩:‘你们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他们将来会有很好的前途”等等,但潮田却对我说:“我看教得太多未必是件好事。”

潮田益子是一位出生于日本的小提琴家,14岁在日本获第一名后就在苏联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后又去瑞士跟西盖梯,在美国跟金戈尔学琴,曾在伊丽莎白、柴科夫斯基等国际比赛中获大奖,她告诉我,当她参加伊丽莎白小提琴国际大赛肘,进入决赛的十名选手中,五名是从美国去的(包括在美国学习的她及一名以色列人),第五名是从苏联去的,几十年过后,在美国的五人目前都在做小提琴演奏,并在教学领域中取得相当的成就,而苏联的几位除了两人还在拉琴,其余的都不知去向了。谈起教育方式;潮田益子颇有感触,她认为苏联是以培养国际比赛选手为目标的,即使这些人获了奖并不能保证将来能成才,“如果他们没有学会自己思考,怎能期待他们独立工作呢?”日本的制度与中国相似,考试全都得靠记忆,不准带计算器,不许用快译通,而在美国强调的是独立思考,可能在早期,学生的成绩不如日本和中国,但知识面却很开阔,能力要强得多。

曾有一位外国教授对人说,中国的老师本事最大,他们甚至能教会电线杆拉琴,确实,我们老师的呕心沥血尽心尽职是没得说的,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己舍不得吃穿,对子女却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现在的孩子在这样的压力下,出成绩越来越早,但留给他们的空间似乎也越来越少。看看近二十年上音的几位少年神童,小时候频频获奖,长大后却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在他们之中,有的人(不只是一个人)反倒出现了厌琴的情况,只有从未获奖的大提琴手王健,正以很好的势头越来越趋于成熟,成为国际公认继马友友之后的大提琴明星。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大学时代,当时政治运动繁多,远不如今天的学生对小提琴技巧学得精深,然而我们活动空间却大得多,去边疆。下部队,从创作到排练,全由学生自己干,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劲头十足,充满了创造的欲望,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诞生虽然是靠着领导和老师的帮助最后完成的,但如果没有年轻人异想天开的大辩论,提出要以写出中国民族风格的协奏曲为目的,而采用自上而下的布置任务方式,恐怕会不会有“梁祝”就值得怀疑了。

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多次来中国时都提出:“为什么中国的小提琴学生总是小时候好,大了就不行了?”我们也找了许多原因:是不是艺术环境不够好?与国际交流不多?室内乐演奏太少了?现在看来,教得太多大概也是一条?

选自《中国文化报》

2楼
出现 发表于:2005-8-3 8:22:21
深有感触啊
3楼
与琴共舞 发表于:2005-8-4 13:06:25

是啊,教的太多就是一个版式的了。没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

4楼
小汶 发表于:2005-8-4 16:52:43

这不但是在钢琴教育方面,中国在其他方面的教育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看看被誉为"梦之队"的中国跳水队,我们经常能看到似乎前途无量的小选手,在广东,如湛江的劳丽诗,揭阳的孙淑伟,虽然在我们看来,他们都是成功的,因为在某一次世界大赛中,他们已经达到自己或说国家对他们的期望.他们都是很早就进行系统的训练,整个童年时光都是在跳水馆度过的,毫不夸张地说,他们都是为世界大赛而训练的.但是在他们取得成绩之后,又有多少人会留下来?作为外行人,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的去向,只是觉得他们都是昙花一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样的现象也许不是小选手个人原因那么简单,因为这样的现象已经不是个别的了.是过早的成名,是过于苛刻的训练,还是他们对此的厌恶使他们离开呢?留给我们的总是一堆问号.(当然孙淑伟是身体原因)

在这里,我再举一个加拿大等国家的跳水训练.很多选手都不是职业的,他们可能是某在校大学生,或已经工作的人.平时只是在各地的训练馆做业余训练,中国跳水冠军高敏也是教练之一,我看过一个片子,那种训练方式似乎少了紧张的气氛,有些人更是自愉自乐的方式.当然,我并不是觉得中国的跳水就应该像加拿大那样,只是我们是不是对一些活动不要过于机械,为达到唯一目标而牺牲其他的.

目标是必要的,也是必须明确的,但是它不可能是唯一的.钢琴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个硕大的奖杯,但单单奖杯是不能解决问题.竞技是以多种形式的,赛场只是其中的一种,难道体育真正目标就是奥运会,练钢琴的目标就是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这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在发展音乐教育以及其他事业,要放开眼界,不要只注重那些有形的利益.

5楼
newquantum 发表于:2005-8-5 21:30:00

这可能反映出社会中很多人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可能我们以前自卑感比较多,现在还处于过分追逐名誉的一种较初级的社会阶段。

据说谭盾这样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常常只是在钢琴上弹do, re两个音,谭盾说我会让他在do, re, re, do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两个音也要让他弹得自在,弹得自信……

6楼
阿春 发表于:2005-8-6 11:40:29
教得太多大概也是一条
7楼
fangce 发表于:2005-8-10 23:53:03
通过教琴几年来的感触,很深的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的孩子真是很懒,既不爱动脑,也害怕吃苦。真不知是家长惯的还是现在的教育机制存在问题?
8楼
newquantum 发表于:2005-8-11 12:13:14

一直不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学钢琴,学音乐,并希望以此为职业。如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话,呵呵,斗胆猜想很多人尤其是家长可能认为钢琴或者音乐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弹好钢琴不容易,但毕竟就那么一架琴,在成功之前需要干的事很明确,也很高雅,望眼欲穿。可能也因此使得好的钢琴家越来越多,以致很多钢琴比赛越来越难以判断哪个选手是最好的。相比之下,每天算算术,研究理论知识之类的途径可能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又很难望见所谓“成功”的那一天……

以上完全是玩笑……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楼
小草 发表于:2005-8-14 12:59:05

我觉得或许跟家长有关系吧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从小开始培养孩子

但有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虽然出发点是对的:为了孩子的未来好

10楼
PowerBuilder 发表于:2005-8-18 14:49:19
如果教得太多……正确的倒还好了,就怕教得多还都是不正确的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Copyright © 2005 MoonPiano.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7813 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