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广播电视报社
无锡女孩A,非常漂亮。五岁开始学习二胡,非常用功,进步很快。曾在江苏省第一届少儿器乐比赛中获一等奖,无锡音乐界曾非常看好她。1993年报考上音附中,初试获高分,进入复试因“试唱练耳”不及格被淘汰。家长大吃一惊,才知道还有这门课,于是回无锡后,请当地专家辅导,并为了学好这门课专门购买一台钢琴,勤学了一年,次年再次报考,仍未被录取。家长不解:所有人都说女儿二胡拉得好,音拉得准,又请人专为训练一年,竟还通不过!怀疑老师不行。回无锡后下狠心,决定再在上海拜试唱练耳老师。每周一课,风雨无阻。经一年的学习,第三年再次报考,仍因试唱练耳不及格未被录取。家长大惑:难道我女儿耳朵有毛病?
点评:音乐素质考察是音乐学院招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衡量考生今后在事业上是否有前途的重要依据。因此考试之严、要求之高是可想而知的。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测验考生对音高的鉴别能力,而这种能力包括相对音高和绝对音高的两种概念。一般考音乐学院,这两种概念缺一不可。相对音高概念要靠音乐启蒙教育时,采用固定调唱名法可获得。六岁以前的琴童听觉十分敏感,只要训练方法得当,半年之内即可获得,六岁以后听觉已不敏感,训练起来就比较困难,甚至终生不能获得。 这位考生由于在学琴之初,老师没有注意让其从小按“标准音”校准弦,没有以固定调训她,错过了最佳训练时间。再加上二胡日常练习通常使用简谱,用的是首调唱名法,强化了首调概念。因此,造成了这个女孩只拥有相对音高概念,而无固定音高概念。等过了听觉敏感期,再来抓已经晚了,就是最后请上海“名师”也无济于事。 我为这位无锡女孩而惋惜,但愿学民乐的琴童的老师、家长能从中吸取教训。
(文/王汉华)
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