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科學家近來發現一向不尋常的秘密消息──做家長的,如果希望他們的心肝寶貝成為音樂天才,那就教他們中文吧!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心理學者發現,從嬰兒時期就學習中文的孩子遠比以英語為母語的孩子,有絕對音感──一種可以隨心所欲分辨或是唱出一個音階的能力。絕對音感,一般來說在傑出的作曲家中是很普遍的,但是在歐洲和美國卻非常少見,一般來說,1萬人中只有一個有這樣的能力。
主持這項研究的黛安娜.都以區教授相信,原因出在兩種語言對於音調不同的使用方式上。由於英文單字的意義不會隨著音調而有改變,而中文或是其他音調的語言,像是越南語、泰語和其他中國的方言卻有這種特色。
舉例說,中文裏面,Ma這個音就有四個調子。隨著調子的不同,它可以是「媽媽」、「大麻」、「馬」和「責罵」的不同意思。
都以區教授發現這個聯繫,是透過分別測驗頂尖的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所有的學生都說中文,以及位在紐約羅徹斯特的伊斯曼音樂學院──所有的學生都說英語的一年級學生,所得出的結論。
每位學生都被要求去分辨從鍵盤上隨意彈出的36個音符究竟為何音?研究者發現,從4歲到5歲間開始學習音樂課程的學生中,有4%的美國學生有絕對音感,中國學生中卻有60%有這種能力。如果孩子較晚開始音樂課程,擁有絕對因感的機會則戲劇化地下降。
「這個發現支持了嬰兒可以透過學習某種語言獲得絕對音感的想法,這種語言稍後會演化成音樂的音調。」都以區教授這麼說,她是在上週聖地牙哥美國聲學學會的會議中提出這項結果。
但是,儘管學習中文顯然可以讓孩子有發展絕對音感的更好機會,許多父母可能會更喜歡另一個較為簡單的方式訓練孩子的絕對音感。都以區教授說,有一個好的取代方式是,讓嬰兒彈有貼著不同音階標籤或是用色彩區分的鍵盤。就向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一樣,學習絕對音感大約是在6個月大到18個月大的時候最為容易。
鋼琴家兼作家蘇珊.湯姆斯表示,她對這個研究的結果感到驚訝。「我對於60%的中國人有絕對音感這件事感到震撼,我認為他們是被祝福的一群人,他們有大量的音樂潛能。」她說。
作曲家麥克.博客來表示:「假如你使用的語言中,音感是非常重要的,你對音感的覺察力會變得更加精準。語言的音樂性會讓人更容易了解音準。」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很冒昧的为一些问题:什么是音感,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