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提到他,人们自然会把他同人类文明相联系起来。因为他的音乐艺术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苏联的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说:“巴赫是这样的伟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创作实验室,其中锻炼着当时所有音乐上的创作技能、风格、倾向和尝试。”由于他卓有成效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包括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现象,因而创造了永恒的音乐艺术。正因为如此他才被后人称为“古典大师”、“欧洲音乐之父”,这是当之无愧的。
巴赫有极多的钢琴复调作品,对于他的复调作品,有评论家是这样评论的:“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巴赫的复调作品,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专业。”“谁要是不研究巴赫,那么对他的音乐中蕴藏着的那种是以表达我们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而对于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十二平均率钢琴曲集》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在这部作品中,他的复调技巧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为最高典范,这部作品从艺术创造上证实了平均率理论的优越性。他的赋格曲标志着调性功能思维的高度发展,整体曲集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所起的进步作用是不仅仅局限于钢琴音乐发展的范畴之内的。
在我们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巴赫复调作品的重要性之后,如何把握巴赫作品的音乐思想和内涵,乃至较好地弹奏出巴赫的复调作品再到最后如何正确、准确地将教师自己的理解教授给学生时,这一问题就明显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钢琴演奏本身所具备的复调技术,使我们在教学中把复调音乐的学习和演奏,视为特别的课题之一,除了艺术的再现巴赫复调音乐这一独特而完全的形式所表达的境界和内涵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类作品的研究和学习,使教师自己乃至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旋律线条的弹奏方法,声部的模仿和交替,声音层次的对比和变化,各声部在发展中的纵横交错、平衡与协调,以及复调听觉的建立,良好的多声部习惯等复调音乐的弹奏和理解的方法。钢琴演奏技术的提高有赖于我们培养学生手指的灵活性与独立性。而弹奏复调作品,则对这一点的要求更为必要。如手指对各声部层次对比的控制力,旋律线条走向的把握,乐句起和收的处理,两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等。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除了手指能力之外,演奏者要能清楚地听见自己弹奏的是什么,也就是作品进行中的各个声部在自己手下能否清晰的展示出来。
钢琴复调作品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选用适当的教材来把学生逐步引入这音乐的殿堂。对初次接触巴赫复调作品的学生来说,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其中的第三首乐曲是一首小步舞曲,二个声部的进行,首先由右手进入,当进行到第二小节强拍上时,右手小指弹完G音抬手的同时,左手很自然地落到G音上弹奏另一个声部,形成声部的交替和模仿,并在第二小节上有一个强拍的节奏特点,这正是小步舞曲节奏流畅、平稳、活泼的风格体现。学生通过对初级巴赫作品的学习,可以初步领略到巴赫复调作品的内涵和一种全新的音乐感受,从而获得弹奏巴赫复调作品的初级技巧。
当学生完成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和小前奏曲与赋格等复调作品后,我们选用了大量的巴赫创意曲来做为进一步提高的练习手段。 就巴赫的创意曲来讲,每一首都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音乐上也有着不同的情绪与风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这些曲目时,要特别注意因时选曲,因人而异。通过每一首曲子来解决学生的不同问题。两部创意曲的第一首是学习掌握各种连句、连音,要求手指触键平稳连贯。第一句的主题在强拍位置上十六分休止符后进入,乐句如同呼吸一样,大拇指自然落下,弹奏出很连贯流畅的短句。而每次在强拍上的收尾,要求自然并且弱一些,跳音不要弹的太短促。左右手的句子如同两个人的对话,交替对应,极富表情。学生通过对这样的旋律连句的学习,对掌握手臂的自然呼吸、乐句的自然答对,手指的独立弹奏来说都是有很好帮助的。两部创意曲的第四首是以模仿为主的复调曲,两个声部同样重要,但在不同的乐句中所起的作用又有所区别。曲中连奏要指尖触键平稳连贯,在弹奏左右手颤音时,要保证另一只手的主题旋律连贯平稳。为使学生能够克服这一难点,除了加些颤音的练习外,还可以把颤音放慢节奏和旋律句子对位去练,这对获得好的节奏感和培养双手独立不倚的训练都大有好处。两部创意曲的第十四首是学习交替的连句,声部进行的规则统一,主题和副题的呼应以及分句法。 两部创意曲的第十五首是则是学习半音加颤音的小短句及双手交替弹奏连句、短句,要求手臂配合自如、触键清晰灵巧。
巴赫的三部创意曲主要是双手弹奏三条旋律,声部的增多对弹奏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同时也为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力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材料。巴赫三部创意曲的第二首是六八拍子的曲子,有极强的歌唱性。主题句的重复音无论在那一个声部出现都要把前一个音弹的长一些,这样句子才能够连贯。第二拍到第三拍,第五拍到第六拍是五度音程呈上升趋势,使音乐有一种舒展的感觉,三声部的出现在一些地方是以高音保留、低声部插入为形态的,如第五、第六小节的三声部就起到变化和填充的效果。由于各乐曲的织体、结构成份的不同,在作曲家笔下对各个声部的处理以及力度和色彩方面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巴赫三部创意曲的第十五首就是以三种不同的素材组合而成的。左手是很连贯的歌唱性旋律,右手的小短句如同伴奏音型一样,三个音一组弹奏时,要把前两个音连起来后一个音断开,听起来生动、典雅。第三小节是分解和弦琶音的华彩句,要弹的干净、明亮,万万不可弹成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