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末,钢琴天才郎朗带着美妙的音乐上海南岛来了。非常难得的是,这次的海南之行,郎朗难得团圆的一家相聚在海南岛,这让郎朗十分高兴。在岁末的媒体见面会上,还是绅士风度十足的郎朗说,今天我的父母也在场,这是我们长久以来第一次聚在一起。
演出前后,海南许多家长和琴童将郎朗和他的父母围住,他们都希望了解郎朗成长的秘密。郎朗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实际上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密不可分,本版在新年之初将记者对朗朗父母的独家专访奉献给读者,希望对海南的琴童家长有所借鉴。
父母发现孩子的禀赋最重要
郎朗不可思议的成功就连他的父母都感到惊诧,当国内还在为“神童”到底应该潜心学习“十年磨一剑”还是疯狂演出“竭泽而渔”而争论不休时,郎朗早已成为国际乐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一个真正靠职业演奏而名声大噪的钢琴家。2001年他在著名的卡耐基音乐厅举办了个人首演,同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费城交响乐团建团100周年巡演,并在BBC音乐节上首演成功。郎朗的荣誉接踵而来,被国际音乐界认为是极富有音乐才华、具有大师气象的领军人物。
郎朗的母亲、外表看起来温和的周秀兰女士,内里却是一个意志坚强而心性敏感的人。她回忆说,记得郎朗只有8个月大,喜欢唱歌的她发现儿子在听过一首歌后,居然嘴里能哼哼,而且他哼的调子跟歌曲的旋律一模一样。初为人母的周秀兰惊讶得叫来丈夫,丈夫再一试,发现妻子讲的并非虚言。已经是沈阳军区文工团二胡独奏演员的郎国任立刻觉得儿子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
夫妻俩从此保持着对儿子的细微观察,发现聪明好动的儿子对音乐有着极好的领悟力。1984年,郎朗两岁时,父亲开始对儿子进行音乐启蒙。他用二胡拉曲子,因为他觉得中国的民乐对启迪儿童心智有特别的优势。等儿子两岁半,他将儿子带到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朱雅芬教授的身边时,这位见识过不少天资很好的学生的著名钢琴教育家,经过一些简单的视唱练习,就连声叹好,她告诉郎国任:你儿子必成大器,就看家长下不下得了这个共同吃苦的决心。
周女士说,要不是我们极早发现,也许郎朗的音乐天赋就会消失在摇篮中。而他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接受更好的教育,辞掉沈阳的工作,父子二人在北京住了5年的筒子楼,其中灌注着深情的父爱,不是常人所能比拟的。
好的启蒙教师:成功的基础
一直期待着儿子成大器的郎国任在得到朱教授充分肯定的评语后,便抱定决心:一定要争取朱雅芬教授的支持,让儿子成为她的学生。孩子的禀赋加上父亲的执着,从未收过这么小的学生的朱教授,破例收了三岁的郎朗成为自己的弟子。朱教授一流的教学水准,为今后郎朗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当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得知郎朗的钢琴是在国内打的基础时,这位骄傲的指挥家简直难以置信。
郎父说,在国内也能将钢琴学好,关键是启蒙时要找到一位好老师,这点非常重要。现在,国内出现钢琴热,琴童很多,但好的钢琴老师却很少。学钢琴不要盲目,有些家长因为对自己的孩子并不了解,急于求成,让孩子跟一些并不合格的老师学琴,如果是棵好苗子那就毁了;如果孩子并不愿意学,反而耽误了他成就其他的好时光。因为少年时的方向对人的一生来讲是很重要的,迈错了第一步,对孩子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损失太大了。
天才钢琴家 功夫在琴外
郎朗无疑是用他无以伦比的琴声征服世界的,《芝加哥论坛报》赞扬郎朗是“最出色、最令人激动的键盘音乐天才。”他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高超的技艺,更是隐藏在技艺后面的对音乐深刻的感悟和敏感的知觉。无论在国际乐坛,还是各种外交场合,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朝气的,举止迷人、中西合璧得十分美妙的郎朗。
郎父说,这跟郎朗从小痴迷读书有关。他说,小时候,对郎朗弹完琴最好的奖励是《西游记》和卡通漫画一类的书,现在,对西方文学名著的阅读几乎占了郎朗很多的业余时间。比如莎士比亚的著作,他就能从中得到很多启示,钢琴弹到一定的程度已经不仅是技巧,而是内心的丰富、细腻、对乐曲灵魂的理解程度,而这一切,不是钢琴本身所能提供的,就好像诗的功夫在诗外一样,一流的钢琴家肯定是一个对文史哲都有关怀的人。所以,郎朗打算去攻读一个社会学方面的学位,期待从另一个角度丰富自己,让思想引领他前行。
文化与音乐 相辅相成
郎父说,他发现有些琴童家长不太会考虑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弹琴弹腻了,应该给他换上一首别的曲子,或者给他一些奖励,让他觉得学琴并不是件烦躁的事。而文化课的学习、开阔孩子的阅读视野、转移孩子的腻烦心理是更重要的,不要为了学琴而学琴,当然,这当中也有家长对孩子的设计问题。如果你仅让孩子有一点音乐的素养,那么他练琴的时间可以少一些,每天一两个小时足够了,但如果是往演奏家这个方向努力,那么练琴时间就成倍增长。
郎朗练习时间最长的时候每天达到十几个小时,一般是8个小时,想起来是很“残酷”的,但必须得这样。即使孩子这么忙,我还提醒他,不要忘了读书。而后来的郎朗根本就不要任何提醒了,读书和弹琴已经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了。
采访时的中午,与郎朗共进午餐,发现他很注意照顾周围的人,他给别人夹菜,赞美桌上的美食,对周围人关切之细微,让人感到他其实很中国化,即使他14岁就到美国,在外交场合的举止活像一个西方人:郎朗在没有去美国之前就喜欢与见面的熟人相拥,然后就与人家比个儿。他已经长到1米79,那种拥抱和比个儿的情景,让场面立即活跃。而他在饭桌上照顾别人的细节,能够感觉到他受到的良好家教。
席间,郎朗深情地说:“我永远是中国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或是在哪个舞台上,我都要让人们知道我是中国人。”他还说,有哪个音乐家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柴可夫斯基、肖邦、贝多芬等都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在别国人的眼里,也是被瞧不起的。
郎朗的爱倾诉在他醉人的琴声里,这也许是可爱的郎朗最让人热爱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