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发展需要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的思路或独特的方式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型,其成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因此,创造性思维也是对各种能导致创造性成果的思维形式的统称。在创造性思维中包含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其中,抽象思维的方式包括:科学抽象方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以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形象思维主要是指创造性形象思维,其主要形式是创造性想象;直觉思维不仅涉及灵感这一心理状态,而且还包括直觉和梦等心理过程。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想象这种借助于形象或意象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是人类得天独厚的才能,是艺术创造、科学创造、技术创造乃至一切人类创造活动的共有思维形式。许多科学家以科学创造的历史或他们的亲身体验,明确提出想象是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19世纪荷兰著名化学家范特霍夫曾就“想象”问题对许多科学家作了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中间最杰出的人都具有高度发达的想象力。爱因斯坦在回答法国数学家阿达马的征询时明确指出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并论证了想象的思维机制。正是想象这种形象化作用,在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特别是相对论的建立中起了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一切科研现象和技术发明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当我们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要依靠科学技术时,实际上就是指利用创造性思维。 21世纪是知识创新和人才竞争的时代,知识创新在社会的发展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脑资源的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家知道,20世纪后半叶,由于计算机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其他科学的发展,促使认知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80年代的人工智能研究热和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90年代末逐步升温的演化计算理论研究热。这些都是以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研究和模仿人脑的功能。脑科学作为脑资源开发的研究基础,是一个不容忽视、需花大力气研究的科学。就音乐教育而言,由于其对人脑发展愈来愈明显的作用,必须作为脑科学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分支而加以综合研究,使脑科学成为覆盖人类多元功能的完整体系。同时,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必将使人类深化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从而在教育决策和教育形态诸方面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钢琴音乐教育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规律
诗人、作家和艺术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需要在想象的广阔天地“神思”。想象对于艺术创造的巨大作用,从古到今一直被人们所公认。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瑰宝。 钢琴音乐教育是艺术天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不言而喻。钢琴演奏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不是机械地照搬和理解乐谱上的术语,因为乐谱是无法记录下作曲家无限的精神和感情的,演奏钢琴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再现作曲的精神和情怀。演奏者应该动脑筋和用感情去发掘隐藏在乐谱行间的内容,使写下的音符复活,把生命注入其中。因此,钢琴演奏过程就是一个从感知到再现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演奏者不仅具有敏锐的内心洞察力,而且具有表达作曲家内心世界的演奏技巧。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神经中枢可通过改变神经冲动频率的方式来调节肌肉的收缩速度,反复的快速训练可以提高大脑皮质的机能,从而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作用,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达到手脑的高度协调统一。随着钢琴演奏的不断深入,学会掌握了手指动作和力度的触键方法,增强了触感的准确性和控制力,对空间事物微小变化的分辨力会逐渐提高,为保持与演奏需要相适应的兴奋程度,神经系统建立响应的调控功能,从而使大脑思维更加敏锐、反应更加灵敏、想象更加丰富。 音乐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尤其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按心理学、教育学的观点,人的创造思维有两种思维在起作用,一是聚合思维,一是扩散思维。其中扩散思维是关键。心理学家认为,扩散思维的特点是流畅、变通、独特。这种思维正好与聚合思维相反,它需要离开问题的中心然后向多方向扩展,以便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也不受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制约,而要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发现,从而提出新的认识和思想。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如一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正是一个从中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从而对作品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许多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得益于形象思维的启发。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受音乐理论中泛音振动频率是基音振动的整数倍的启发,完成了原子跃迁的基频与次数的实验;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受音阶的启发而发现了原子递增规律。从现实中看,科学研究受益于艺术数不胜数。爱因斯坦极其喜爱小提琴,熟悉贝多芬、莫扎特、巴赫、海顿的作品,每当他从事科学研究陷入沉思时,常拉起小提琴或到钢琴旁弹起他喜爱的乐曲,以便从音乐里获得灵感的启示。他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在对音乐大师们的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要求人们不仅具有从生动的审美感的高度来聆听音乐并从中理会作曲家的情感世界,而且还要具有把自己的概括诉诸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也正是科学研究中想象的实践过程。
三、钢琴音乐教育中如何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多年来的钢琴教学体会,我认为钢琴教育在以下四个方面,对于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对于促进演奏者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听觉能力的培养 对声音“听觉”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钢琴具有“多声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钢琴的这一特性,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弹奏声音的“倾听”能力,诱发学生对声音的想象与追求。必须要求他们要注意倾听自己的演奏,培养他们的听觉能力,包括音高、调式、色彩、力度等,这不仅对学习钢琴演奏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健康性、科学性。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来控制调整弹奏的动作技能,并通过听觉来仔细倾听作品的音乐语言,这实际就是一个创造艺术美的过程。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有美感的产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想象能力的培养 对声音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由此可见,想象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具体思维形式。重视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钢琴演奏中,想象是贯穿在演奏过程中的一种思维要素。因为钢琴演奏是对音乐作品的解释,乐谱只是记录音乐作品的符号,但任何符号都不可能把一部音乐作品的全部寓意诠释出来,只有通过演奏者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体验到的各种情感体现在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中,才能把有血有肉的音乐传递给听众,才能让听众产生相应的情绪感受。钢琴演奏中的想象力主要是通过演奏者对音乐的“形”与“情”两个方面的想象而形成的。 3.情节性音乐引起的想象 任何创造性想象都包含有情感因素。情感既是创造性想象的动力,又是创造性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钢琴音乐教学中,人们通过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速度、音色等的听觉,在内心深处都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感觉,即产生了“情”的想象感受。例如,节奏速度的快慢可以令人联想到情态形象或情境形象:快速活泼的节奏会令人想象到敏捷、快乐的情境,缓慢的速度则会令人想象到笨重、沉思的情境。音响的张驰可以令人产生紧张与松驰的心理体验:不协和的和弦、粗糙的音色会令人想象到一种紧张的、愤怒的或斗争的情绪;而谐和的音程和弦、纯净的音色则令人想象到一种平静的、自然的情绪。所谓“情”的想象是对音乐中的情感内容的想象。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黑格尔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是魂中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因此,"情”的想象对钢琴演奏来讲尤显重要。培养学生对“情”的想象,必须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语言”的丰富想象。“形”与“情”的想象,是培养与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主要手段,有了“形”与“情”的想象,可以使思维主体沉浸在创造性的构思世界里,使演奏的听觉与视觉形象互相转化,从而给演奏技巧的发挥。 4.教学中激励创造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方案、新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作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我们应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充满探究反射心理,引发其潜在的创作欲。 激励创造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培养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和声教学为例,和声习题的宏观设计和微观处理,都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如何使所配伴奏和弦正确,色彩丰富,音型恰当,富有特色,易于弹奏,缺乏“创造性思维”是很难完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钢琴、演奏钢琴以及钢琴音乐作品的赏析,不仅能达到美育的目的,而且能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创新能力。钢琴音乐把人们带入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在思维空间里驰骋,将会使人类的科学创造力达到无尽的水平。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博大精深,它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可以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广阔的思维方式。
四、结 论
21世纪是创造的年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点话题。本文针对钢琴演奏的特点,探讨了在钢琴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意在通过钢琴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为钢琴教育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的手段迈出探索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