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还失去了一次接触音乐的绝好机会。因为我小时候身体不好,爸爸为了使我增强体质,便让我选择两种锻炼的方法:一是学游泳,二是学小提琴。但爸爸对我极力鼓吹练小提琴如何如何的苦(其实后来才明白爸爸是为了让我作好吃苦的准备),于是对于一个无知的孩子来说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前者。现在想起来这件事,既恨自己当时的错误选择,又恨爸爸的误导。(不过这一课我后来又补上了,初三暑假我开始学小提琴)。
小学时期我对音乐的兴趣一落千仗,没有了外界的刺激,没有了自我的激情。不过我记得看过一部日本电视剧,讲的是一个日本小姑娘学钢琴的艰苦经历。那里面的《热情》让我记住了贝多芬和他的这部大作。
我在音乐上的转折点是在1995年3月15日。那天晚上我去听了一场音乐会。曲目很杂,古今中外的都有。德沃夏克激昂的《新世界》第四乐章给我的印象最深。那晚我真正领略到了音乐的魅力,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从那儿开始,我就在电视和电台上疯狂的搜索有关音乐的节目。《音乐桥》(中央电视台节目),《乐林漫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对我很有启发。我记得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晚22:00-00:00有一个音乐节目(叫什麽名字记不清了,反正前两年改名为《精品唱片欣赏》),每次播放两部大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卡拉扬指挥伯林爱乐的版本。我对许多名作的认识就是从这个节目中开始的。
初三暑假,我向爸妈要了一把小提琴,师从于天津音院的一名高材生。虽然因为学习紧而对音乐的学习断断续续,但现在至少能用小提琴自娱自乐了。我认为要想真正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深入音乐,就必须掌握至少一种乐器的演奏。正如赵鑫珊在他的《莫扎特之魂》中写道“这世界上有三种幸福:一是大幸福,也就是创作音乐的幸福;二是中幸福,也就是演奏音乐的幸福;三是小幸福,也就是欣赏音乐的幸福。大幸福这辈子我是妄想,至多只能享受中幸福了。
我就是这样走进音乐世界的,现在我熟悉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和德沃夏克等大师,熟悉了他们的音乐,因他们的音乐而快乐,激动,悲伤。我想,这在我的音乐旅途上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将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深信一句话:音乐和人生一样,只有经历过才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