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月光钢琴学术论坛 http://www.moonpiano.com/bbs

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钢琴学术交流网站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转帖]古典之旅——钢琴音乐发展史

1楼
乐经老人 发表于:2006-8-27 6:46:24

相信这篇文章对于大家应该有所帮助,顾此转贴!

古典钢琴音乐与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启蒙

   钢琴是一种 击奏弦鸣乐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能演奏和声与复调音乐,又能担任独奏、重奏、伴奏的重要乐器。它的结构复杂,音域宽广,表现力极其丰富,并具有高难度的演奏技巧。

现代钢琴的前身是羽管键琴和克拉维科德 。钢琴的基本机械机制是1709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一位羽管键琴制作家B.克里斯托弗里(16551731)发明的,他将他的乐器称为可强奏和弱奏的羽管键琴。其他德国制作家在琴槌敲击的机械装置上进行试验,但他们的乐器称作方形钢琴。后来,方形钢琴在英国被大大地改进。到大约1775 ,钢琴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德国(维也纳装置)和英国(英国装置)已经解决了大多数乐器方面的问题。维也纳琴触键比较轻,而英国制造的琴声音洪亮,音色较浓。1821年,一位法国制造家S.埃拉尔发明了最后一项基本改进装置,即进退装置。1825年,A.巴布科克创造了整块浇铸的金属框架及斜向交*重叠的琴弦设计,近代钢琴的各个关键部件到此就告定型了。

钢琴作为一种乐器,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它时而雄浑,时而柔美的音色,即可表现小溪流水潺潺,也可表现波涛汹涌。它蕴涵着无限的戏剧表现力,无论是花前月下,情意绵绵,还是慷慨激昂,威武雄壮,它都可以以自己不断变换的音色来体现。

十七到十八世纪的欧洲,音乐艺术的全面复兴,其中的代表有安东尼奥· 维瓦尔第,斯卡拉蒂,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亨德尔,海顿等。但他们的所涉及的领域却不尽相同。安东尼奥· 维瓦尔第著名的《四季》适合于小提琴演奏,斯卡拉蒂则是羽管键琴的演奏家,亨德尔是管风琴演奏家,海顿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确立并规范了交响乐,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当然,在这其中,影响最大的人物,还要算是巴赫了吧。

JS
巴赫(16851750
Bach
Johann Sebastian
 
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1685321生于爱森纳赫,1750728卒于莱比锡。
 
生平和创作 巴赫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其几代祖辈家族成员多系民间乐师、城市吹鼓手或管风琴师。幼年时参加德国特有的乞童歌队 8 岁父母双亡,寄居于兄长处,并从兄学键盘乐器等。15岁起独立谋生。1703年任魏玛宫廷小提琴手。1707年任米尔豪森教堂管风琴师。同年与堂姐玛丽娅·巴巴拉结婚。1708年任魏玛宫廷管风琴师,兼为宫廷作宗教音乐。1714年被任命为宫廷乐师,作有大量康塔塔。1717年后任克滕宫廷乐长。这是他一生中处境较为顺利的年代,也是他创作上(尤其在世俗性器乐创作上)丰收的年代。克滕公爵热爱音乐 ,对巴赫非常器重 ,常与之一起演奏 、旅行。此期间巴赫写下许多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勃兰登堡协奏曲》、《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大提琴独奏奏鸣曲》、《创意曲》。1720年他妻子去世。1721年与安娜·玛格达勒娜结婚 1724 1750年任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乐长。同时他还在尼可拉教堂供职,并兼事托马斯教堂附属学校的教学和演出工作 。巴赫在莱比锡度过了后半生,写下了265部宗教康塔塔、6部经文歌、5 部弥撒曲、4 部受难曲、3部清唱剧等宗教性音乐 ,又创作 平均律钢琴曲集 》下卷 、《意大利协奏曲》、《戈尔德贝格变奏曲》等世俗性乐曲 1747 年他访问波茨坦 ,为普鲁士皇帝腓特烈演奏 ,并根据普皇的一个主题写一部乐曲《音乐的奉献》献给普皇。最后,他写了一卷《赋格的艺术》(完成)。此后,因双目失明而搁笔直至逝世。

 
成就和影响 巴赫终生在教堂和宫廷中供职。时代和环境的局限在他思想、创作上留下深深的宗教烙印。但这并未妨碍他创作伟大不朽的音乐。巴赫音乐思维的高度逻辑性 ,结构的严密性与当时崇尚理性和数学的理性主义有关。他对音乐科学的创造——十二平均律积极支持,并创作《平均律钢琴曲集》加以推广和应用。巴赫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 ,富于哲理性,具有沉思冥想的性质和内在的思想情感,艺术上达到了深切动人的境地。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根植于德国民间传统音乐之中,音乐语言极其丰富。他的音乐绝大部分是以严谨的复调写成,这些复调常结成严密的音线网,其中每根线条理清晰、脉络鲜明,既有独立的生命,而又各系整体结构中的有机组成之一,从而使音乐织体的纵横关系达到有机地完美结合的境地。巴赫的音乐创作标志着德意志民族音乐的开端,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也标志着德意志民族音乐语言的形成。18世纪末叶的古典乐派作曲家们,如W.A.莫扎特在其晚期创作中明显地吸取了巴赫复调音乐的精神和手法 L.van贝多芬在音乐的逻辑性上更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巴赫的成就。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如R.舒曼、F.门德尔松、F.F.肖邦等,从巴赫的音乐中吸取灵感。20世纪各种不同流派的作曲家们,也从巴赫的音乐中获得了新的养料,如B.巴托克、I.斯特拉文斯基 R.欣德米特、A.奥涅格等。巴赫及其音乐不仅是他以前音乐成就的集大成者,更是他以后音乐发展的启迪者。

之所以要说巴赫,是因为他在对钢琴音乐的发展上有着很大的贡献,他的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他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他音乐创作的颠峰,后人把《平均律钢琴曲集》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如此伟大的钢琴作品,它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此巴赫应被列为这次钢琴历史之旅的首站。

巴赫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段时间并不长,大约二三十年吧),就没有哪位音乐家能有新的钢琴音乐的伟大作品产生,直到伟大的天才音乐家莫扎特的出现。

莫扎特(17561791)
Mozart
Wolfgang Amadeus
 
奥地利作曲家。1756127生于萨尔茨堡,1791125卒于维也纳。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之家 3 岁已显露音乐才能,4岁随父亲学钢琴,5岁即作曲,6 岁又随父学小提琴,并到慕尼黑、维也纳 、普雷斯堡巡回演出 ,获得成功。1763年起到欧洲各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接触了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结识了J.C.巴赫等作曲家,并向他们学习作曲技术。但繁重的演出任务摧残了他的健康。1773年年底返回萨尔茨堡弥补中断的音乐与文化学习,1777年起又进行了2年旅行演出,1779年初再次返回萨尔茨堡。1781 年他与大主教决裂,提出辞职,并到维也纳谋生,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友谊,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给海顿 1784 年他参加了共济会,对共济会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启示下写了许多作品。1789年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轰动一时,但未摆脱经济困境。1790年他向皇帝请求接任宫廷乐长职位,未能实现。1791年他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追思曲》,最终未能完成。

 
创作: 莫扎特在短暂一生写出大量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各个领域,留下许多不朽杰作。他的主要创作领域之一是歌剧,11岁时就写了第一部歌剧,此后所作有《虚伪的善意》、《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卢齐奥·西拉》、《假园丁》 、《 牧人王 》、《 伊多梅纽》、《后宫诱逃》、《女人心》、《蒂托的仁慈》、《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等20余部,其中以后三部最具代表性。《费加罗的婚姻》于1786年首演,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这部歌剧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 ,增强了抒情性 ,并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唐璜》于1787年首演,是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它加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更为复杂 、真实 ,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矛盾冲突。《魔笛》是莫扎特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它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关系。这部歌剧是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交响音乐是莫扎特另一个重要创作领域,包括约50部交响曲和50余部协奏曲。交响曲中41部有编号,因风格的不同可分为若干组,具代表性的有7部:第31“ 巴黎具有法国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35“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38“布拉格只有3个乐章 ,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模仿,常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第36“林茨反映了受J.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第 39 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第40交响曲富有戏剧性和乐观主义情绪,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第41“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L.von贝多芬英雄性交响曲的出现。最后 3 首是贝多芬之前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协奏曲是除歌剧之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 3 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 而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27部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地位,代表作有d小调 c小调、A大调等;7部小提琴协奏曲中,G大调、A大调、D大调比较突出;其他还有单簧管协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 、圆号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长笛协奏曲、风琴协奏曲等。

 
莫扎特的其他作品还有:钢琴奏鸣曲17首、小提琴奏鸣曲6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5首、弦乐四重奏 23 首,弦乐五重奏、单簧管五重奏、中提琴五重奏以及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突出的有A大调、c 小调钢琴奏鸣曲,降 E大调、降B大调、A大调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献给海顿的 6 首弦乐四重奏,C大调、g小调弦乐五重奏、A 大调单簧管五重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等。

影响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短暂的一生留下许多不朽的杰作   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他的音乐风格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利,充满了乐观主义情绪,反映了18世纪末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 、正义 、尊严的追求。他音乐的价值越来越被后世所认识,长盛不衰。

莫扎特对钢琴音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十七首钢琴奏鸣曲,及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5首,是钢琴音乐史上的重要的不可缺失的环节,其中的经典作品仍为现在的钢琴家们所津津乐道。有人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在莫扎特之后,钢琴音乐渐渐繁盛起来,它也渐渐取代了管风琴,成为了欧洲当时最流行的键盘乐器。钢琴的艺术成熟期就在这一百多年间,在当时出生的每一个音乐家,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钢琴,也写了许多永世流传的钢琴名曲。
在钢琴艺术渐渐成熟的时候,伟大的音乐家,一个敢于和命运斗争的德国人横空出世,他就是贝多芬。

2楼
乐经老人 发表于:2006-8-27 6:47:02

贝多芬(1770~1827)
Beethoven,Ludwig van
  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 , 从小就不得不挣钱养家。4 岁起从父亲学音乐 ,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W.A.莫扎特式的神童,但未能实现。14岁以前受普通学校教育,19岁进波恩大学旁听,接触到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很大影响。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 ~ 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 ,1788年起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曾赴维也纳,拜见了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得到莫扎特 的赞赏 。同年冬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任音乐教师,接触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教授和政府人士。1792年J.海顿路过波恩,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很欣赏贝多芬才华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去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1793年冬海顿赴英,贝多芬转向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学对位法,向萨列里学歌曲写作 。他凭着出色的才华和波恩方面的举荐,很快进入维也纳上流社会,受到一些亲王和大公的支持和保护,也结交了不少音乐家。28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且日益严重。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加上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顶点,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了这次精神危机。大约从1815年起,贝多芬已无法与人对话, 而让对方写在纸上给他看 。在他死后 ,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 。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 , 所以在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处 。尽管这样,他仍以惊人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出乱子,甚至使演出中断。1814年维也纳国际会议后,贝多芬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致使他的创作停顿了几年,1817年后才重新拿起笔来完成最后几部作品。1826年 12月他从外地回维也纳 ,路上受了风寒 ,从此一病不起,次年就与世长辞了。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两万人为他送葬,F.舒伯特也在其中。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的韦灵公墓。

  创作 1795年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 :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 5 年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包括一些室内乐和第一、第二交响曲,具代表性的是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这些早期作品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但主要是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而尚未创立自己的风格。

  1801年创作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标志着他已开始开辟新的道路,是具有独创性的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第一乐章不按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而是类似幻想曲的慢板,很有特点。贝多芬所作钢琴奏鸣曲共32首,除《悲怆》、《月光》外,最著名的还有第二十一《瓦尔德施泰因》(亦称《黎明》)和第二十三《热情》,前者辉煌灿烂,如朝霞满天,无比光彩,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的奏鸣曲”;后者热情奔放,如浪涛汹涌,一泻千里,被列宁称为“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1802 年为拿破仑写第三《英雄》交响曲 ,1804年完成时拿破仑已称帝,他愤而撕毁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写“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乐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用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 ,都是前所未有的。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炼、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心 的第五 交响曲和 纯 真质朴 、歌 颂大 自然 的 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充满矛盾,主题思想异常明确   ,其第 一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因此人们称之为《命运》交响曲。1812年完成第七、第八交响曲,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是最令人惊异的。

  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剧是《菲德里奥》(原名《莱奥诺拉》) ,挑选这一伸张人权、平反冤狱的剧本,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正义感。他对这部歌剧的修改长达数年,并写了 4首序曲 。他还写过舞剧《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 》,戏剧《埃格蒙特》、《科利奥兰》、《雅典的废墟》的序曲或配乐 。他的6首钢琴协奏曲除最后一首未完成外 ,最有名的是第五首,因其内容威严而堂皇,被后人称为《 皇帝》。他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非常抒情而气魄浩大 ,曲调性极强,也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作品还有一首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后人称为《 春天 》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和赠给法国小提琴家R.克鲁采的奏鸣曲。这些作品都充满着奋斗向上的精神 。

  贝多芬晚期创作的5首弦乐四重奏和5首钢琴奏鸣曲已减少了火一般的气势,而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内在。晚期最有名的作品是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因首创在交响曲中加入人声而被称之为《 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在第四乐章用了 4位独唱者和一个大合唱队 ,以独唱、重唱、合唱及乐队交替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演唱了以席勒的诗谱成的《欢乐颂》,表达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H.柏辽兹认为它是贝多芬毕生的杰作。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顶峰,同时也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为世界音乐文库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贝多芬对钢琴音乐作出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他彻底打破了古典钢琴技法与作曲的成规,另创新路,浪漫主义的精神已经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那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对古典钢琴音乐的总结,也是对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启蒙,这些奏鸣曲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从第一首到第十一首是早期创作,当时正值贝多芬精力旺盛,写作欲望高涨时期,以极其深刻的独创性,精练的笔法写出了许多作品。他的作品与同时代的钢琴奏鸣曲相比,已经强烈地显露出贝多芬的特质。著名的奏鸣曲《悲怆》便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大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说过:“贝多芬的快板乐章,一个音符也不像海顿或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的戏剧性,在第三乐章中更是新的风味……”正是这种独创性,才使贝多芬的创作更具有可欣赏性,也是当代众多钢琴家热衷于演奏贝多芬作品的原因。中期作品:第十二首到第二十七首。这时,贝多芬的创作向浪漫的表现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作曲风格更为娴熟、奔放,不受“曲式第一”的观念所束缚。这期间,伟大的作品《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相继诞生,这些作品流传于后世,大大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的钢琴音乐创作。晚期作品:第二十八到第三十二首。贝多芬在这时的创作根本性的倾向“自由式、即兴式、心理式、深刻的哲理性、对音调与对为的爱好,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这一时期他不断完善和发展奏鸣曲式,使其形成有生命的机体。在表现形式上,他那刚毅坚强的本性和强烈的激情依然存在,以及固有的浑厚幽默、俏皮滑稽的因素依稀可见。
贝多芬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钢琴艺术的繁荣,他引领众多音乐家投身钢琴创作,初步奠定了钢琴“乐器之王”的地位。

Ⅱ 浪漫主义早中期的钢琴音乐


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接的时期,一座连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桥梁出现了,这就是奥地利人弗朗兹·舒伯特。

舒伯特(1797~1828)
Schubert,Franz

  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 ,1828年11月19日卒于同地。童年时从父亲学小提琴、从哥哥学钢琴 ,11岁入神学寄宿学校,开始显示音乐创作才能,歌曲《夏甲的悲叹》就是这时创作的。1814年他在父亲的学校里当助理教员,同时从事创作。1816年起专事作曲,但稿酬菲薄,生活清贫。像《流浪者》这样举世闻名的歌曲,舒伯特只拿到两个古尔盾,而出版商在40年间赚取了27000个古尔盾 。他十分崇敬 L.van 贝多芬 ,曾将所作4首法国歌曲主题钢琴变奏曲献给贝多芬,并在贝多芬病危时两次探望他,亲举火炬参加贝多芬的葬礼。他临终前一天病得神志昏迷,还发出呓语:“贝多芬不是睡在这里吗?”他的墓与贝多芬的墓相毗邻,1888年一起迁葬维也纳中央公墓,原墓地则成为舒伯特公园。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他为不少诗人如J.W.von歌德、J.C.F.席勒 、H.海涅、米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 》、《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女》、《野玫瑰》、《流浪者 》(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 》、《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 》、《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 主要歌曲汇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和《天鹅之歌》。他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被称为《大交响曲》 。 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 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 、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舒伯特,在钢琴音乐史上,扮演着开拓者和完善者的角色,他对钢琴音乐的主要贡献是:22首钢琴奏鸣曲、钢琴五重奏《鳟鱼》、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 、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这些曲子都很为大家所熟知,他也完善了“音乐瞬间”这种曲式,使这种钢琴小品的体裁发扬光大,其中以《F小调音乐瞬间》这首曲子最为出名。他的钢琴五重奏《鳟鱼》,也让后人见到了钢琴重奏的魅力。舒伯特的钢琴音乐中,不论是作曲手法还是音乐构思来讲,都已经带有浓浓的浪漫主义风格,那种舒伯特特有的灵感火花的迸发已在他的曲子中流露出来。舒伯特作为一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完善者,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极为的高。舒伯特用这样的话来解释他自己的作品:“我的音乐是我的天才与苦难的产物。”是的,这就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早期与中期还有一些音乐家,他们同样也对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楼
乐经老人 发表于:2006-8-27 6:47:42

韦伯(1786~1826)
Weber,Carl Maria von
德国作曲家 ,钢琴家 。1786 年 11月18 日生于奥伊廷,1826 年6月5日卒于伦敦 。出身于音乐家庭 ,曾从J.海顿之弟学习作曲,14岁就写了不少作品。1803年在维也纳从G.J.福格勒学曲,1804年任布雷斯劳的歌剧指挥,后因其改革思想不被理解而被迫辞职。1807年在斯图加特任符腾堡公爵的秘书,1810年重新投入音乐活动 。1813 ~ 1816年领导布拉格歌剧院工作,1817年起定居德累斯顿,并与一女歌唱家结婚。1820年以前还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奏和指挥。他有一双大手,可以轻松地弹奏十度内的四部和声,演奏风格亲切而富于技巧 。韦伯早期创作的歌剧作品 ,如 《 森林少女 》、《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和《西尔瓦纳》等,已孕育着浪漫主义倾向。在他的10部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魔弹射手》以从未有过的浪漫主义气质和民族风格,为歌剧创作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对1823年写的《欧丽安特》进行了新的尝试,丰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剧中的功能,改说白为朗诵调,对突破关闭式分曲结构作了探索,配器及和声运用也有进一步发展。但这部歌剧在题材方面没能摆脱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音乐也缺乏个性,以至演出后遭到冷遇。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奥伯龙》是1826年应英国科文特加登歌剧院之邀而作,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其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韦伯还作有不少戏剧音乐、器乐和声乐作品,其中协奏曲占有一定地位。他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小协奏曲是具有浪漫派特点的新型协奏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单簧管协奏曲采用奇特的配器手法,同样富有浪漫气息。他的钢琴曲《邀舞》具有一种华丽的技巧和管弦乐效果,曾两次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韦伯还写了不少音乐评论文章,其中较重要的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音乐家的生活》。他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辈,在创作、演出、指挥和社会活动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为新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开辟了道路。

韦伯,似乎是那个时代第一个被冠以“钢琴家”这个称号的知名音乐家。他的《邀舞》是首不朽的作品,有那个时代少有的戏剧性的音乐效果,它开创了“演奏会圆舞曲”的先河。韦伯的钢琴协奏曲也是同样的有新意,有些体裁也为后人所使用。
除了韦伯之外,我们还应该记住两位德国作曲家,他们就是门德尔松和舒曼。

门德尔松(1809~1847)
Mendelssohn,Felix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809 年2月3日生于汉堡 ,1847年11月4日卒于莱比锡。3 岁时随家迁居柏林,4岁从母亲学钢琴,后又从C.F.策尔特学和声。9岁即登台演出。10 岁入柏林歌唱学院 ,11岁已作有 50 余首作品 。 12 岁时到魏玛,在 J.W.von 歌德家住了16天,为他弹奏各派音乐,此后多次访问歌德。1821 年写了5部弦乐交响曲 、两部歌剧和其他作品。1825年写喜歌剧《卡马霍的婚事》,仍稚气十足,1826年创作《仲夏夜之梦》序曲,已是成熟的传世之作 。1829年毕业于柏林大学,从此成为职业音乐家。他十分推崇J.S.巴赫的作品,曾亲自指挥演出了巴赫死后79年未上演过的《马太受难曲》,引起热烈反应和对巴赫音乐的重新认识。1829年初到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出他的第一交响曲及L.van贝多芬 、C.M.von韦伯等的作品,并游历了苏格兰和赫布里底群岛。此后创作了第三交响曲《苏格兰》和序曲《赫布里底群岛》(又称《芬戈尔山洞》),并 9次访问英国。1830年起旅居意大利,并创作了第四交响曲 《意大利》 。1835 ~1843年担任莱比锡布业大厅管弦乐团指挥,使这个乐团享誉欧洲。1840年为纪念印刷术发明400周年,创作了交响曲-康塔塔《颂歌》,亦即第二交响曲。1843年与R.舒曼等人创立了莱比锡音乐学院。1846年所作清唱剧《以利亚》,是这一体裁最成功的作品之一。1847年因其姐芬妮猝死而忧郁成病,身体日渐衰弱,于同年卒,年仅38岁。

门德尔松是早期浪漫派作曲家,作品和声简洁精练,曲式章法严谨明晰,旋律流利生动,音乐语言淳朴典雅、清晰自然,但缺乏感情的深度。他的交响音乐作品还有序曲《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丽的梅露西娜》和《吕伊·布拉斯》等,都以朴素的抒情笔触表现了诗情画意,开19世纪标题音乐的风致。在钢琴音乐方面,他首创无词歌,把歌唱性旋律和钢琴织体结合成统一的整体,成为19世纪特性曲的重要体裁。他的48首无词歌分8集出版,其中有《 威尼斯船歌》、《纺纱曲》、《春之歌》等。管弦乐《小号序曲》是作者很喜爱的乐曲,其中的管乐部分比较活跃,圆号更居主要地位,小号则并不突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在提高乐队素质方面所作的努力对近代音乐演奏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作为德国第一所高等音乐院校的创始人,对近代音乐教育事业有很大贡献。

舒曼(1810~1856)
Schumann,Robert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 ,1856年7月29日卒于波恩附近的恩德尼希。7岁从教堂管风琴师学钢琴,12岁开始作曲。中学时深受浪漫主义文学影响 。1828年入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830年从F.维克学钢琴,从H.L.E.多恩学作曲 , 因手指受伤而放弃钢琴专事作曲 。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1840年与维克之女、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43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次年与克拉拉去俄国旅行演出,回国后迁居德累斯顿。1850年任杜塞尔多夫市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指挥,1853年因精神病而离职。

  舒曼30年代的创作主要是钢琴音乐,其中富于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气质体现得最为鲜明。由12首乐曲组成的钢琴套曲《蝴蝶》,表现作者在幻想中自由翱翔的乐思;《狂欢节 》由21首各具标题的乐曲组成,用一个核心性的音乐动机,将狂欢节上出现的各种人物的形象和情景贯穿起来;由18首乐曲构成的《大卫盟员舞曲》,表现了作者幻想中的大卫同盟成员弗洛雷斯 坦和奥伊泽 比乌斯的形象和性格 ; 钢琴套曲《克赖斯勒偶记》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面对庸俗、浅薄、空洞的音乐现状产生的苦闷和不满。1840年他写了大量艺术歌曲,其中包括用海涅的诗谱写的《歌曲集》( 9首 )和声乐套曲《诗人之恋》(16首),用A.von 沙米索的诗谱写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 8首 )用 J.W.von歌德 、G.G.拜伦等人的诗谱写的《桃金娘歌曲集》(26首),用H.海涅的诗谱写的叙事歌曲《两个掷弹兵》等。40年代创作的重点是大型器乐曲和大型声乐曲。第一交响曲《春天》是一部具有生活风俗性的古典传统式结构的交响曲,由F.门德尔松指挥初演获得成功;第四交响曲规模较小,但结构上很有特色,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唯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 a小调)颇具刚健的气质。比较重要的室内乐有献给门德尔松的3首弦乐四重奏、降E大调钢琴四重奏、d小调钢琴三重奏和F大调钢琴三重奏等 ,最优秀的是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 。其他作品有清唱剧《天堂与谪仙》、序曲《曼弗雷德》和唯一一部歌剧《格诺菲娃》。50年代的作品虽不少,值得一提的只有第三交响曲,其中包含舒曼音乐作品中少见的某种宏伟气概。

  舒曼在《新音乐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生动泼辣、尖锐犀利的音乐评论文章,阐述了他具有浪漫主义美学倾向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是感情的表现,反对将音乐同现实生活隔绝,尖锐批判了30、40年代德国音乐创作中的庸俗倾向。1854年他将自己的文章汇编成《论音乐与音乐家》出版(有中译本)。

  门德尔松和舒曼对钢琴音乐的影响主要是:门德尔松首创了“无词歌”这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音乐体裁,他那四十八首《无词歌》对钢琴音乐的发展,特别是小型钢琴作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舒曼大量的艺术歌曲创作,有些类似舒伯特。但舒曼的作品更具想象力,一位评论家写道:“没有一个作曲家向善接纳的听者喃喃低语过这样精致纤细的秘密,和如此令人心醉神迷的美。舒曼音乐的聆听也必须是满怀想象的梦幻家,他必须常常能预感到作曲家的思想。”

也许我们可以不必非得预感到作曲家的思想,但只要记住,音乐开始于一位诗人的梦想世界里。门德尔松和舒曼都开辟了小型钢琴音乐作品发展的新路,对后世影响甚大。

在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蒸蒸日上的时候,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肖邦。

肖邦(1810~1849)
Chopin,Fryderyk Franciszek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1849年10月17日卒于巴黎。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 ,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 。1824年从师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 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 。1829 年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 。1830 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均获得成功 。11 月2日肖邦携带一杯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 ,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 。次年9月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 ,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卒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为纪念肖邦,波兰自1927年起 ,每5年一次 ,在华沙举办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 ,《 第 一 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华沙起义时期,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 。《b小调谐谑曲》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 。《 c小调练习曲 》(别称《 革命练习曲 》),《d小调前奏曲》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 。同时 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 b小调练习曲 》、《a小调练习曲》等最为突出 。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 ,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 术的独 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 《 降 b 小调钢琴奏鸣曲》,其中的第3乐章《 葬礼进行曲 》,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他的《c小调夜曲》主题朴实无华 、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 4 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 g小调叙事曲 》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 F大调叙事曲 》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传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 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 》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刀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g小调马祖卡舞曲 》、《f小调马祖卡舞曲 》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 。前者是 一 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 19 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的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又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肖邦的钢琴艺术已经是浪漫主义天才灵感与高度的创作技巧相结合的产物。他的作品有着诗一般的韵味,无论是从创作意图还是创作技巧上,都洋溢着无比的智慧,所以他是一位“钢琴诗人”。听他的音乐时,你大可将脑子里所有的现实与空想都抛去,你会发现他那一支支钢琴曲,就像心理学家们极具暗示性语言一样,魔术般地创造出一种境界。你的心会被音乐所诱导,随音乐感情和色彩的变化而变化。波兰前总统,钢琴家帕岱烈夫斯基这样写到:“他第一个让波兰农民享有最崇高的东西——美,诗人,魔术师,精神力量产生的权威,他使各阶层的人平等相处,但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最低处,而是在情感的崇高颠峰。波兰人就是这样倾听肖邦的,倾听他们所喜欢的诗人,泪眼滂沱……”这就是肖邦,不朽的肖邦,永远的肖邦。

4楼
乐经老人 发表于:2006-8-27 6:48:29

Ⅲ   浪漫主义中期民族钢琴音乐的兴起


在浪漫主义中期的钢琴音乐的舞台上,除了肖邦之外,还有一个不可摸去的名字,他就是——弗郎兹·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
Liszt,Ferenc

    匈牙利作曲家 ,钢琴家 。1811 年10月22日生于肖普朗的莱丁村,1886年7月31日卒于德国拜罗伊特。

    李斯特9岁即登台演奏钢琴。1821年赴维也纳师从C.车尔尼学钢琴,师从A.萨列里学作曲理论。1823年在巴黎从师于捷克音乐理论家A.雷哈和意大利作曲家F.帕埃尔 ,1824年首演一举成名 ,1825年两度在法 、英两国演出 ,并在英皇面前演奏,声誉达到高潮。这时期创作了一些钢琴曲和歌剧《城堡的爱情》,初露作曲才华。1830年的革命使他受到鼓舞,写出《革命交响曲》大纲,并成为一些浪漫主义大师如H.海涅、V.雨果等的文艺沙龙成员。1831年观看N.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深受启发,刻苦钻研钢琴技巧,并创作了《帕格尼尼练习曲》。他的钢琴演奏技术日臻精练,在1837年与钢琴家S.塔尔贝格的比赛中获胜,声誉大振。1835年旅居日内瓦,曾在日内瓦音乐学院任教。1837年游历意大利,创作了钢琴曲《旅行者画册》。1839年起开始了长达10年的旅行演奏生活,足迹遍布匈、奥、德、法、英、罗、俄等国,被祖国人民视作民族英雄。这时期创作了一些爱国主义的作品 ,如《 匈牙利英雄进行曲 》、《 匈牙利风暴进行曲》,编写了民歌集《匈牙利民族曲调》并据此创作了著名的两首匈牙利狂想曲以及男声合唱《 铁匠 》、《 士兵 》 、《 农夫 》、《 水手 》等。一批钢琴改编曲中以《魔王》 、《拉科奇进行曲》等为代表。1848年定居魏玛,并任宫廷乐长兼剧院指挥,创作有《匈牙利康塔塔》和《工人大合唱》等 。1849 年匈牙利革命失败 , 他沉痛地写了钢琴曲《送葬的行列》,1854年又写了交响诗《英雄的葬礼》以悼念革命烈士。李斯特的大部分重要作品都作于魏玛时期,其中有12首交响诗,如《山中所闻》、《塔索》、《前奏曲》、《普罗米修斯》、《匈奴之战》等,还有《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13首匈牙利狂想曲及许多钢琴曲和抒情歌曲。作为音乐评论家他写了不少文章,如《论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 、《 柏辽兹和他的〈 哈罗尔德交响曲 〉》、《 罗伯特·舒曼 》等 ,还组织全德音乐家协会。1861年到罗马,皈依宗教并一度进了修道院,同时创作宗教音乐,如清唱剧《圣伊丽莎白传奇》、《耶稣基督》及《加冕弥撒曲》等。1869年后在魏玛、布达佩斯和罗马间奔走,曾重组全德音乐协会,创建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亲任院长。他热心培养各国的青年作曲家和钢琴家,捷克的斯美塔纳和挪威的格里格都曾得到他的帮助。1886年参加瓦格纳的音乐节时染上肺炎逝世。

    李斯特在音乐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交响诗体裁。他的13首交响诗大半根据著名诗歌、戏剧或绘画等创作而成,将主导动机原则加以发展,采用单一主题贯穿、变形的发展手法,旋律常用变化音,用三度关系的转调扩展了和声功能网。他的配器富于色彩性,大大丰富了管弦乐的表现力。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艺术在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钢琴音乐中,《但丁奏鸣曲》、《爱之梦》等以激情和诗意见长,《里昂》、《送葬的行列》悲壮奋发 ,第一钢琴协奏曲雄劲刚健 ,b 小调奏鸣曲思想深刻且富于戏剧性,20首匈牙利狂想曲最富民族民间特色。他在钢琴演奏方面形成一套特有的技巧,如准确的大跳、双手八度交错半音进行、快速轮指、高音区快速装饰奏法等。他把钢琴当作乐队,形成热情、诗意、辉煌、奔放的风格,开创了钢琴独奏会和背谱演奏的先例。他的《高级技巧练习曲》以技巧艰深、形象鲜明而著称。

    如果说肖邦是最擅长表现钢琴音乐的思想与音色,那么李斯特,就是亘古溯今最擅长表现钢琴演奏技巧的钢琴家。李斯特的钢琴音乐,虽然不像肖邦那样注重音色的发挥,和弦的内在表现,但他也有自己的特点:即用钢琴技巧来构筑一个交响乐队的音乐效果。他的钢琴音乐,在创作上,更有条理性;构思上,取材更丰富;他让钢琴统治了室内乐,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乐器之王”。从1830年-1893年,这是钢琴音乐真正出头的时候,正是李斯特的巡回演出,到处奔波,培养有潜质的年轻人,才使钢琴音乐的繁荣遍布欧洲。李斯特对十九世纪音乐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人说是惟一重要的影响。李斯特是一个改良者,创造者,他看到了新世纪钢琴音乐的曙光。

    李斯特与肖邦的钢琴音乐的光芒照耀着十九世纪,令其他的钢琴家们有些黯然失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十九世纪中叶仍然优秀的钢琴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

这时的音乐在地区上已经不止在传统的德奥地区,而是更广地在欧洲各地兴起,某些东欧的作曲家的水平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下面着重介绍几位:

斯美塔纳(1824~1884)
Smetana,Bedrich

    捷克作曲家。1824年3月2日生于波希米亚东部利托米什尔的一个小村镇,1884年5月12日卒于布拉格。6岁举行钢琴独奏会,8岁作曲。1843年赴布拉格学习音乐 。1844~1847年从J.普罗克什学钢琴和理论。1848年创立音乐学校并任负责人。1856 年任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指挥 ,1861 年归国后任布拉格合唱团指挥。早期创作主要是一些波尔卡,40年代参加大学生组织同心社,投入1848年革命的街垒战斗,并创作了合唱曲《自由之歌》、管弦乐曲《欢呼序曲》、《学生兵团进行曲》、钢琴曲《革命进行曲》等作品。在哥德堡时受李斯特影响,创作了3首交响诗《 理查三世 》、《华伦斯坦阵营》和《哈孔·雅尔》。1863年创作第一部歌剧《在波希米亚的勃兰登堡人》。1866年写第二部歌剧《被出卖的新娘》,全剧贯穿民间歌舞,管弦乐渲染农村气氛,旋律具有浓厚的民间音调,很受欢迎。1867年创作的《达利博尔 》,是他写作民族正歌剧的尝试。1872年完成的歌剧《莉布谢》,至今还是国家重大节日时上演的传统剧目。交响音乐方面的代表作是由6首交响诗组成的大型交响诗套曲 《 我的祖国》,是1874年他失去听觉后写的。套曲中的每一首交响诗都能独立成章,联结起来又有形象和主题上的联系,成为展示捷克民族历史和风土人情的画卷,其中第二首《伏尔塔瓦河》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曲目。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小提琴曲《我的故乡》是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素描。1878 年写的钢琴波尔卡和 1879 年写的10首捷克舞曲,在钢琴写法与民族风格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他一生的音乐创作和社会活动,对捷克民族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是近代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者。

穆索尔斯基(1839~1881)
Musorgsky,Modest

    俄国作曲家。1839 年3月21日生于普斯科夫省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1881 年 3月28日卒于圣彼得堡。6 岁从母亲学钢琴,10岁入圣彼得堡彼得罗帕甫洛夫学校,1852年入近卫军士官学校,同时从A.格尔凯学钢琴,并尝试作曲,发表了第一首作品钢琴曲波尔卡《陆军准尉》。1858年辞去军职专事作曲,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中最激进的成员。他的作品以歌剧为主 ,共 5 部,但都未完成 , 由后人续完,最初所写《萨朗宝》和《婚事》尚不成熟,最高成就体现在《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乱党》中。《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一部新型的历史歌剧,音乐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创作个性;《霍万斯基乱党》由N.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完,虽然主题思想不够明确,结构比较松散,但富于民族特色,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索罗钦斯克集市》是一部喜歌剧,综合了乌克兰歌唱旋律和口语音调,以抒情和滑稽闹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他的器乐创作不多,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交响音画《荒山之夜》和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前者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后者以鲜明的音乐语言、曲式结构和钢琴织体方面的新探索而独树一帜,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它配器,其中M.拉韦尔改编的管弦乐曲流传最广泛。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他创作的重要领域 ,共67首 。其中有《老乞丐之歌》 、《卡利斯特拉特》、《睡吧,农家的孩子》、《戈帕克》 、《叶辽穆什卡摇篮曲》、《孤儿》、《神学院学生》、《跳蚤之歌》、《儿歌》组曲、《没有阳光》和《死之歌舞》等。在世时他的艺术成就常受到指责和非难,以致他晚年在贫困中度过,死后才逐渐获得好评,不少作曲家受到他的影响 。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被称为十九世纪俄国最具有独创性的钢琴曲,这套组曲的产生,还对以后的法国印象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鲁宾斯坦(1829~1894)
Rubinshtein,Anton Grigorievich

    俄国钢琴家,作曲家 ,指挥家和教育家 。1829 年11月28 日生于波多利斯克省维赫瓦蒂涅茨村 ,1894 年11月20日卒于圣彼得堡 。5岁学习钢琴 ,10岁在莫斯科首次举行公演。1840~1843年在母亲陪伴下到法 、英 、德等国演出 ,并出版初期作品钢琴练习曲《水妖》等 。 1844~1846 年师从 S.德恩学习作曲,1848年回国,定居圣彼得堡,经常指挥、演奏以自己作品为主的音乐会。1854~1858年再赴西欧演出 。1862年创办俄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先后两次担任院长并教授钢琴、乐队、合唱、重奏、配器等课程。1872~1873年间与小提琴家H.维尼亚夫斯基赴美演出成功 。1885 ~1886 年在俄国和欧洲 7 城市举行“ 历史音乐会”,系统介绍不同时期的175首钢琴名曲 。1891~1894 年在德累斯顿从事教学和作曲。主要作品有歌剧《恶魔》、声乐浪漫曲《波斯歌曲集》、第四钢琴协奏曲( d小调 )、第二交响曲《海洋》及一些钢琴小品。

格里格(1843~1907)
Grieg,Edvard

    挪威作曲家。1843年6月15日生于卑尔根,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1858~1862年 ,经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赴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 。1863~1866 年与 R.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1871年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欧洲各国举办作品音乐会。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先后被牛津、剑桥等大学授予音乐名誉博士衔。

格里格的主要作品为钢琴抒情小品和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情感;钢琴曲《祖国之歌》,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在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挪威农民舞曲》中,通过对民间音调进行精心的艺术提炼,描绘出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民间风俗画 。1874~1875 年 ,格里格为 H.易卜生的幻想 诗剧《彼尔·金特》写过23段音乐 ,选出8首重新配器,编为两部管弦乐组曲,即《彼尔·金特组曲》 。这部组曲从头至尾充满色彩瑰丽的配器和和声语汇,特别是其中的《索尔维格之歌》和《阿尼特拉舞曲》,堪称配器色彩运用的杰作;《阿拉伯舞曲》则充满具有东方音乐特色的异国情调。还有《a小调钢琴奏鸣曲》、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g小调弦乐四重奏》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格里格作为一个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其音乐语汇极具北欧特色,诗意极浓,但音乐基本上是描述,具有极强的文学性。他的钢琴曲创作有些像舒曼和门德尔松,都以抒情小品见长。

    这些来自非传统音乐国家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们为浪漫主义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无论是匈牙利的李斯特,捷克的斯美塔纳,还是俄国的穆索尔斯基和鲁宾斯坦,挪威的格里格,来自欧罗巴大陆各地的作曲家,都将自己的民族风格融入创作中,再加以想象的加工,用自己的心灵创作,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提高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古典音乐的四个门派


这里转一篇古典音乐常识,可能对大家阅读有帮助。
(注意:这是巴罗克音乐之后的划分,之前的音乐没有包括在内。)

(一)古典派

  古典乐派是把巴罗克音乐之后、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古典风格为创作特点的音乐流派。它包括德奥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早期维也纳乐派”、“盛期维也纳乐派”。   我们一般所说的古典乐派主要是指盛期的古典乐派——即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二)浪漫派

  浪漫主义一词原指用罗曼语所写的故事,进而指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富于幻想、易于激起读者感情的骑士传奇以至后来的传奇小说等。欧洲文学史家用这一名词来称呼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音乐上的浪漫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批欧洲作曲家。比贝多芬早一年出世的韦柏和晚一年去世的舒柏特是拉开浪漫音乐帷幕的人。
  浪漫乐派常被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属于初期浪漫乐派(1820—1850)的代表作曲家除韦柏和舒柏特外,还有贝多芬的晚期以及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柏辽兹等;属于中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是:李斯特、瓦格纳、弗兰克、布鲁克纳、勃拉姆斯、柴克夫斯基等;被列为后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有普契尼、沃尔夫、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等。

(三)民族派

  民族乐派:一般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爱国主义者,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又都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与曾经高度发展但已日趋保守的德国、奥志利传统乐风相对抗。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总是乐于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歌调作为音乐素材,去表现那些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参加到反抗异族统治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斗争中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
  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与中、后期的浪漫乐派,处在同一个时期。以民族乐派总的风格来看,它是隶属于浪漫乐派的。只是由于民族乐派更加突出和强调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它才单独作为一种音乐流派。

(四)印象派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向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摆脱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追求和声化学的新发现。大量采用全音阶、教会调式及平行和弦,不和谐的七九各弦、叠置和弦,造成调性的迷离扑朔,旋律也趋向片断零散。在配器上力图精致纤细,调节着音乐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在朦胧的光色中表现物体的气氛和情调。1892年,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最初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地位。这部根据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诗歌写成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渲染出朦胧的 气氛:描写一个牧神在炎热的阳光下,昏昏欲睡时产生的种种幻觉。在他的歌剧《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以及许多钢琴曲(如《意象集》、《前奏曲》)和管弦乐曲(如《夜曲》、《大海》)中都实践着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泻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完》

共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5 MoonPiano.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250 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