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肖邦练习曲宝贵的声音材料,就应该抛开因年深日久每天与车尔尼的练习曲打交道而形成的与“练习曲”的概念相关的联想。而应当借助想像力、智慧和才华努力去创造音乐杰作。音乐学家塔代乌什。席林斯基说得有道理,关于第10号练习曲他写道:“练习曲不仅成了钢琴音乐新风格及其具有的格式的井井有条的展现,而且是这一风格的艺术升格”。①如果为了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试着放慢速度来弹奏肖邦很快的、炫技性的练习曲,那么,它们旋律构思的非同寻常的、在“慢速的”练习曲很容易发现的美就会清楚显露并令我们惊讶。此外,通常在肖邦其他作品中使我们陶醉的一系列表现手法在这里也都应有尽有。聆听练习曲时,我们发现其诗意联想的题材异常广阔:从高昂的英雄主义,经过戏剧性变化,直到纯朴的快乐、顽皮、幽默,感情状态的变化千差万别。这一切规定着表现的“主题”、“标题”和作品产生的动因。在练习曲里还可发现肖邦其他作品中所包含的全部技术。比之车尔尼、克拉默和克莱门蒂这些先行者,在肖邦的练习曲中,钢琴发声新颖、声音更丰满、更完美。全部琴键都被巧妙地利用起来了,他富有特点的和声造成了一幅幅千变万化的音色美景,这些都证实了席林斯基的看法,即肖邦的练习曲和先行者们的练习曲之间有着天壤之别。②
在肖邦创作中完成的练习曲的艺术升格,并不仅仅在于这类作品不再是“教材文献”。和服务于钢琴手们以提高手指的灵活性。还在于在练习曲成了艺术品的同时,也成了肖邦的“超验”观点的证明。这一点我们要着重强调。钢琴家肖邦在阐释自己的练习曲时,也赋予了它塑造艺术形象的功能,就像他演奏自己的其他作品一样。
舒曼看到肖邦在音乐会上居然演奏自己的第25号练习曲时,便说:“这就是肖邦!”他就用这么一句话来评价肖邦的演奏。肖邦掌握着一整套钢琴表演手段,但他运用技术方法不是要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集中到他自己的技术本身上来。
19世纪的文化和习俗决定了肖邦风格的特征。肖邦练习曲的有价值的诠释今天仍然主要是借助肖邦的风格,来引起人们的音乐感受和印象。那印象的鲜明和潜移默化的力量应当同样令听众陶醉,们欣赏叙事曲、幻想曲或奏鸣曲时一样。
“不会按音乐本来的意思演奏,这种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是好的音乐。大师们的音乐所造成的困难,这是抽象的困难,是一种新的技巧。”①上述思想是肖邦说的,他说时也考虑到或者首先考虑到了自己的练习曲。他说“一种新的技巧”是为了反对当时存在的种种练习方法,那些方法的目的是要改善演奏机理,但却不去协调练习曲的具体技术问题和内容表达。肖邦认为,那种方法不能直接达到艺术演奏这一目的。“这里说的不是什么多有发现或发现不多的理论,而是能直接通向目的、使艺术的技术方面变得更容易的问题。”④
所以作曲家所赋予作品的艺术内容应该“暗示出”诠释的方向以及各诠释因素完善的方法。这在实践中就意味着,在肖邦练习曲诠释方案的形成过程中,不能缺少对作品的曲式和内容的分析。肖邦24首练习曲中③只有三首,即E大调0p.10之3、e小调op.25之5和b小调0D.25之lO呈现出鲜明分段的A B A’三段曲式,而中段情绪各异。但即使在这里也依然存在着技术问题。其余的练习曲虽然也是三段,但中段钢琴形态未变、情绪未变,几近(gull)奏鸣曲的“展开部”,不过其动机部分已大为扩展,并拥有大量转调、模进、模仿,这又带来了新的表现推动力和创造着作品最高的力度高潮。有一些作品(如a小调Op。25之11、升c小调0p.25之7)是由简短的引子开始的,这引子是作品的一种预告,要引入作品情绪的预告。在第一部分,主题之后通常出现形态上稍作更新的主题重复。第一部分的再现常常是缩短工时;并和尾声直接相连。尾声往往是精雕细琢、闪电一般,有时很短,却像点睛之笔那么有效,令人意外。也有戛然而止,没有预告就结束的。
说到肖邦练习曲音乐表现问题,那么,必须在研究所选作品的开始喻段就对其气氛、情绪有一个明确的想像,对我们想通过完成演奏技术,要营造的声音氛围有一个清楚的构想。看来,为了达到在练习曲诠降中显示某种艺术现实这一主要目的,还必须意识到要有一个“感情表达计划”。在制定这一计划的过程中,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以及与该作品芷生的相关情况,对我们的想像是有力的支持。绘画、文学联想乃至自三的情感和心理经历也定有助益。此外,还应利用联想肖邦其他各类乍品激发出来的灵感。
值得注意的是,第10号练习曲根据三度音和五度音亲近关系确定向顺序能暗示人们,如果不是成套弹奏第10号作品,则可以成对地演毒。第25号作品里就没有这种亲近的调性关系,因此,就不以此来暗示乍品之间的联系。但传统做法是,通常在弹完肖邦的降A大调练习曲)p.25之1后,立即就演奏f小调op.25之2。
本章的论述没有详尽阐述肖邦练习曲诠释的问题,也许没有能满己大家对阐释技巧细节的期望,因为有大量的出版物都在做这件事,演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用途来选购。我的意图只是强调一下肖邦彖习曲的高超创作技巧和艺术价值的作用。这在这类作品的发展史上哥开了新的一章。这类作品从迄今的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后,正进人矗大艺术的天地。
作者:梁全炳
肖练的处理啊
那个叫做多~总觉得怎么听,都有道理
应该没有什么绝对标准拉,一个人弹两次还不一样呢
同意老大的说法
我觉得没有把握的时候最好不要碰,免得把这么好的作品弹糟了,我就弹糟了好几首了。
我也同意老大说的,如果完全掌握了谱面内容,以及技术重点,能规规矩距地演奏出来了,慢慢的随着演奏的纯熟,能随心所欲的控制了,那么音乐上面的东西慢慢地也就可以做出来了。
歌唱,歌唱,用心去歌唱。
好贴!请问老大可否推荐梁全炳先生的其他作品?谢谢!
歌唱,歌唱,用心去歌唱。
好贴!老大可否推荐一下梁全炳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译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