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了一下,略做整合
奏鸣曲和奏鸣曲式 ( Sonata and sonata form )
奏鸣曲(Sonata):
简单地讲,奏鸣曲就是由好几段音乐构成的乐曲。一般是由一件(或少数几件)乐器演奏,只用钢琴伴奏。最常见的是小提琴奏鸣曲和钢琴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一词来自意大利语,本意是演奏乐器,没有体裁方面的含义。
今天说的奏鸣曲是指在十八世纪形成的一种形式,有着严密的组织规则。它一般由四段组成:第一段用奏鸣曲式,快板;第二段用三段式,慢板;第三段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段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快板。其中的每一段又称作一个乐章,各乐章之间在速度、情绪、主题、调性等方面形成对比,用不同的方式发展音乐材料,使得作品的整体结构丰满而又富于变化。这种形式形成于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因此被称作“古典奏鸣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是古典奏鸣曲的典范,但他们的作品通常是分为三个乐章的。
在古典奏鸣曲形成之前的巴罗克时期,曾经有过另一种样子的奏鸣曲,被称作“巴罗克奏鸣曲”,它同古典奏鸣曲的区别在于:(1)结构比较松散,对比因素较少;(2)分为庄重的严肃的“教堂奏鸣曲”和由舞曲组成的“室内奏鸣曲”两类,前者各乐章的速度为慢—快—慢—快,后者比较自由,视具体的舞曲而定。巴罗克奏鸣曲是古典奏鸣曲的前身,维瓦尔第、亨德尔、巴赫等人的作品即属这个范围。
奏鸣曲的特点:(1)由数个乐章组成;(2)在各乐章之间尽可能地使用多种对比手段;(3)一般是一件乐器的独奏,但有时也用四五件乐器的小型室内乐队;(4)通常是无标题的“纯音乐”;(5)各乐章有惯用的特定曲式。这些特点被称作“奏鸣曲原则”,它对后世的作曲家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许多大型作品的结构中都可以看到奏鸣曲原则在起作用。
还有一种“小奏鸣曲”。这种形式比奏鸣曲轻便、灵活。一般是二三个乐章,有时甚至将奏鸣曲原则压缩到一个乐章之内(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品111)。
奏鸣曲式(sonata form):
奏鸣曲式(Sonata form):乐曲的结构形式之一。它是欧洲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器乐体裁中最常见的、最重要的曲式之一。大多数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都运用"奏鸣曲式"。它通常用于奏鸣曲的第1乐章,并常用快板速度,所以也称奏鸣曲第 一乐章形式或奏鸣曲快板形式。这种曲式不仅用于奏鸣曲中,也用于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相应乐章。此外在序曲、交响诗等作品中也常见到。
奏鸣曲式的三大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有人譬喻:它的呈示部好象提出矛盾的、可争论的问题;展开部是进行讨论、甚至矛盾间互相斗争,再现部则急统一认识,作初步的结论;"结尾"(尾声)是总结。奏鸣曲式的这种"对比--发展--统一"的结构布局,很适用于用来表现复杂的、甚至戏剧性的内容。
奏鸣曲式可能作下列各种变化:①采用复式呈示部(如协奏曲)。②再现部将主部、副部的顺序颠倒或省略其中之一。③省略展开部或仅有一个简单的过渡。④用插部(新的主题材料)代替展开部或展开部与插部并用。⑤与回旋曲式混合形成奏鸣回旋曲式(见回旋曲式)。⑥与套曲结构结合以及应用某些特点与其他曲式相结合(见套曲曲式、混合曲式)。
奏鸣曲式这一名称,最早是A.B.马克斯在他的《作曲法教程》中最早提出来的。奏鸣曲式的前身古奏鸣曲式,是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上半叶形成的。这种曲式是一种二段式。第1部分在主部之后有一个连接部,起转调作用,副部则在属调出现。第2部分则将主部改在属调出现,或用主部的一部分在几个不同的调上展开,然后将连接段改变,使副部在主调上再现。第1部分和第2部分都各自反复一遍。如G.塔尔蒂尼的《小提琴及通奏低音奏鸣曲》的末乐章和D.斯卡拉蒂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等。
古奏鸣曲式经过G.B.普拉蒂、斯卡拉蒂、C.P.E.巴赫、J.C.巴赫等的实践,到J.海顿时期发展为由3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
很好的一篇文章~非常有用~因为我见过很多人~听了多年音乐也弄不清楚“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的区别与联系~
在这里我想再多说两句~就是关于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的发展过程~这部分我直接节选我自己去年写的一篇文章~当时这篇文章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现在借这个机会贴出来给大家批评
这篇文章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一些资料,主要是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和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特此说明!
在西方音乐漫长的发展历史上,自从那个伟大的巴洛克时代的到来,音乐艺术尤其是键盘音乐艺术进入了辉煌的全盛发展时期。从那时起,不论是键盘音乐的创作理论,演奏技巧,还是作品的规模和思想深度都不断扩大和前进,一代代音乐巨匠在追求自己音乐理想的过程中,也为后代留下了浩如烟海般永远不可能穷尽的键盘音乐文献。而其中奏鸣曲(包括以奏鸣曲式创作的音乐)向来被认为是键盘音乐中更加严肃正统,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能更加深刻和全面的反映作曲家思想的作品,受到后代钢琴家和音乐学者的深入研究,成为键盘音乐尤其是钢琴音乐文献中最宝贵的部分之一。
1. 前奏:Beethoven以前的巴洛克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钢琴奏鸣曲创作及其局限
1.1 巴洛克及古典前期的键盘奏鸣曲
在音乐史上,最早被冠以“奏鸣曲”称谓的钢琴作品应该就是巴洛克时期伟大的古钢琴家Demenico Scarlatti创作的那些数量惊人的几百首古钢琴奏鸣曲了。这些作品多半是作曲家为古钢琴教学所作,但其在钢琴艺术史上的重要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钢琴教材的范围,为日后古典奏鸣曲形式的形成,尤其是对后来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实Scarlatti的奏鸣曲原来并不称为奏鸣曲,但因其具备了早期古典奏鸣曲式(准确地说应该是古奏鸣曲式)的某些特点,被冠以“奏鸣曲”的名头,它们大多是些二部曲式的单乐章作品。
1750年在音乐史上是个重要的年份,随着一代巨匠的陨落,音乐史上伟大的巴洛克时代宣告结束,音乐创作风格开始由严肃复杂和深奥理性的复调音乐转向清新精致典雅和愉悦的主调音乐过渡,钢琴音乐也开始从严格的多声部复调对位向主调旋律和声转变。这一时期是辉煌的维也纳古典时期的前奏,众多天才音乐家为钢琴音乐中的古典奏鸣曲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一群就是伟大的J.S.Bach的后代子孙们,其中又以其次子C.P.E.Bach在钢琴奏鸣曲方面取得的成就最高。
C.P.E.Bach对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早期奏鸣曲还有一些严格复调对位的写法,但后来就迅速完成了复调到主调的转变,成为主调音乐新风格的代表者。他首次证实了奏鸣曲式表现性格发展和情绪变化的可能性。它将Scarlatti的古奏鸣曲式加以发展丰富,强调展开部中主题变形的重要作用,用主题的变形展现更加丰富的效果和多变的乐思,表现音乐的矛盾对比冲突和多侧面全方位的情感因素,使音乐形式更加富于变化的统一。他的奏鸣曲一般有快-慢-快的乐章安排,乐章间采取调性和形象的对比。在作品的结构布局上,他确定了统一,变化,均衡的原则,在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中,C.P.E.Bach被公认为古典奏鸣曲的真正奠基者。
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还有作曲家Demenico Alberti,他最早创建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既保持了原有的和声效果又富于流动感和精致感。这种被称为“阿尔贝蒂低音”的音型成为一种新型的钢琴语汇,在浪漫主义之前的钢琴作品中应用甚广。
1.2 海顿的古钢琴奏鸣曲创作
C.P.E.Bach的直接继承者就是伟大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Joseph Haydn。从音乐史上来说,海顿对古典时期音乐最大的贡献在于交响曲和室内乐方面,但同时他创作了六十余首古钢琴奏鸣曲。海顿一生没有经历什么波折,万事顺利,所以其古钢琴奏鸣曲风格和他的整体创作风格类似,都是明朗乐观,充满活力和幽默感,富于民间气息的。当然晚期的一些奏鸣曲除外,表现出相对深刻和戏剧性的内容。
正因为他奏鸣曲的整体风格是明朗和欢乐的,缺乏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深刻的思想内容,长期以来他的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的地位都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他的钢琴奏鸣曲被认为大多是缺乏强烈情感和深刻内涵的教学性和娱乐性作品,直到近二,三十年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期间以Alfred Brendel为代表的一批钢琴大师对海顿奏鸣曲的出色演绎对人们重新认识海顿奏鸣曲的艺术价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顿不是J.S.Bach式虔诚而悲天悯人的宗教圣徒,也不是贝多芬式具有崇高而深邃的思想感情和惊天动地气魄的音乐巨人,但也绝不只是写了些玩具式钢琴作品的“海顿爸爸”。他的钢琴奏鸣曲虽然没有太多深刻的心灵的内省,也没有深邃的对人生世界的哲学化思考,更没有对理想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伟大精神,但却是对真真实实的人世间现实的感受和体会。在漫长的钢琴艺术史中,他是伟大的贝多芬的前奏,是从C.P.E.Bach到贝多芬的过渡。
1.3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创作
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二位大师,他的钢琴音乐和海顿同样具有明朗乐观的情绪基调,但他们的音乐风格却存在很大差异。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更多的表现出机智幽默,乐观和活力,而莫扎特则更侧重于清新明朗,流畅自然,没有任何刻意琢磨的痕迹,一切都如即兴演奏般信手拈来,自然清新。更重要的是,莫扎特更加让人体会到深切的人情味,在主调的钢琴音乐中,莫扎特应该是第一个对人的情感,心理和性格特征进行描绘和刻画的作曲家,这种创作手法对后代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莫扎特把钢琴奏鸣曲式在海顿地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无论在乐曲的规模,结构的复杂和完整性,形式的均衡统一,还是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果断应用,调性的偏移与统一等方面都达到更加纯熟的地步。
在奏鸣曲式结构的探索上更加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和海顿相比,莫扎特在奏鸣曲呈示部中奠定了更加成熟和具有独立性的第二主题,而且往往是在第一主题后的连接部之后才被导入,从而更强调了其意义,并且为贝多芬奏鸣曲中第一和第二主题的强烈对比奠定了基础。
在钢琴奏鸣曲的写作中,莫扎特创造性地应用了被广泛使用的阿尔贝蒂低音,使其音型加以变化,或让其在高低声部间轮换出现,或加入一些旋律音符和经过句,增强了趣味性和旋律感,避免了阿尔贝蒂低音单调重复的缺点。
装饰音大胆而灵活的使用是莫扎特钢琴作品写作中的另一大创举,他吸收了洛可可风格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典雅趣味,将一些典型的装饰音改造成长串的装饰音经过句。使得装饰音不仅起装饰作用,同时成为旋律的一部分,成为了充满典雅美感的微型旋律。尤其是在慢乐章中,这种“旋律式”的装饰音显得特别绚丽多彩,使得旋律织体充满优雅纤巧的美妙风格,这对19世纪音乐家肖邦别具一格的装饰音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发。
* *
*************************************************************************************************
* *
我的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就因为一些原因停住了,但音乐的发展并没有停止。下面这些是我刚刚随便现写的一些东西,不成体系了,语句也没经过什么斟酌,大家凑和着看吧。
在Mozart之后,就是音乐史上唯一一位堪与J.S.Bach比肩的音乐巨人——Ludwig van Beethoven,贝多芬对奏鸣曲及奏鸣曲式做出的巨大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他创作了被称为“钢琴音乐新约全书”的32首钢琴奏鸣曲(另外还有两部早期简易奏鸣曲和三部选帝侯奏鸣曲),还有10部小提琴奏鸣曲和5部大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不但把古典奏鸣曲式发展到了极致,他的五部晚期钢琴奏鸣曲为奏鸣曲创作打开了崭新的空间,展现了一个无比深邃的精神世界。他晚期奏鸣曲中,乐章数量变得很自由,乐章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并且大量的使用复调对位(卡农或赋格)和变奏段落,钢琴织体极大的创新和发展。奏鸣曲这一个自由度有限的体裁形式,却在天才贝多芬的手里展现出无限的创意和思想。
在贝多芬之后,大量作曲家仍然迷恋于奏鸣曲尤其是钢琴奏鸣曲的写作。
有人仍然恪守严格的古典奏鸣曲式,写出结构严整思想深邃的庞然大物奏鸣曲,比如勃拉姆斯在早期就写了三首钢琴奏鸣曲,无不体现出作曲家对贝多芬的崇敬和追随。
有人在古典奏鸣曲的框架中,开始尝试使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寻求新的音乐语言,这可以看成是古典时期奏鸣曲和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之间的过渡。比如舒伯特的一系列钢琴奏鸣曲,充满了艺术歌曲般如歌优美的旋律和温暖的和声,虽然很难说得上严谨和深刻,但却也音乐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伟大作品。尤其在他临死前创作的三部钢琴奏鸣曲D.958,959,960,堪称音乐史上的绝世珍品。
后来也有作曲家在保持古典奏鸣曲框架的基础上,开始采用完全浪漫主义的思想和写作技法,奏鸣曲成为宣泄个人真实的情感的直接工具。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Chopin和Schumann,他们各创作了三部钢琴奏鸣曲,都是保持古典框架,但填充着完完全全的浪漫主义激情。
当然,最终还是出现了一个敢于突破传统框架的英雄人物,那就是伟大的Franz Liszt。他彻底突破了古典奏鸣曲的多乐章框架,以类似于交响诗的单乐章抽象音诗形式,出神入化的运用他独创的“主题变形”原则,写出了贝多芬以后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奏鸣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
这部钢琴奏鸣曲包含了太多艰深的技巧和深邃晦涩的思想内容,因此在当时并不受到承认和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部作品的重要和伟大,一直到现在这部作品都受到最大程度的重视和尊重。
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太多的东西,人世间的快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善良与丑恶,天使与恶魔,崇高与卑微,以及真真实实的情欲与爱恋,都一一展现出来。这甚至就是Liszt一生的传奇与写照,正因为如此,面对同时代人的不理解,Liszt才能充满信心的说“我的作品是投向未来的长矛!”。
。。。。。。
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对不起,我一激动就会这样,赫赫。。。。。。感谢音乐。。。。。。
做一个最伟大(不是最难)的奏鸣曲列表?
想起一句话:如果说莫扎特是上头派来用天才写音乐的,贝多芬是上头派来用精神写音乐的,那么巴赫就是上头。
巴赫的伟大是不言自明的~他在复调音乐上筑起的高峰是永远不可能逾越的~虽然在他之后复调音乐逐渐被主调音乐所取代~但他对音乐史的影响仍然是决定性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应该感谢Mendelssohn~如果不是他~巴赫的伟大音乐也不会再度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理解~正是由于这位音乐神童的工作~才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浪漫主义音乐中再度发现了巴赫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