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目前这个板块上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些条条框框的东西~真正音乐化的文章不多~
从现在开始我会陆续转贴和原创一些文章~着重介绍一些重要作品以及重要版本~希望大家喜欢~
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 ||||||
| ||||||
赖伟峰 大提琴的声音接近人声,不少发烧友喜欢它声音的温暖厚实。不过作曲家为大提琴谱写协奏曲的原本就不多,海顿的两首、波切里尼、舒曼、德沃夏克、艾尔加、圣桑、拉罗、米亚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罗可可变奏曲)等等。其中最容易入耳的当属海顿的两首,而演奏难度最高的应该是艾尔加,不过说起知名度还是德沃夏克的这首《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最为出名。 创作背景 德沃夏克一生为大提琴与管弦乐团所写的曲子有限,除了作品94《g小调回旋曲》、作品68《寂静的森林》外,就是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两首?你或许怀疑我写错,没错!德沃夏克曾写过两首大提琴协奏曲,只不过1865年写的第一首A大调,包括管弦乐部份以及作品编号都没有完成,因此不算是完整的作品。因此世人熟知的b小调其实是他的第二首大提琴协奏曲,更是少数大提琴协奏曲中的杰作。 德沃夏克虽然传承了斯美塔纳的民族精神,他的音乐却更具有国际观,处境有点像是柴可夫斯基在俄国音乐的地位。身处浪漫乐派却憧憬古典的雅致的特质,又有着不少布拉姆斯的影子。有趣的是,德沃夏克传颂后世的作品都与美国扯上关系,例如他的“新世界”交响曲、“美国”弦乐四重奏,以及这首大提琴协奏曲,可见赴美的生活对他影响之深远。德沃夏克创作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时,正值他旅居美国的最后一年,一如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新世界”、“美国”一样,此曲融合了波西米亚民俗音乐与美国印地安、黑人灵歌的素材。当年布拉姆斯听到这首作品便羡慕地说:“早知道大提琴协奏曲能写得这么优美动听,我早就提笔写一首。”可是您知道吗?这位在布拉姆斯口中形容:“他字纸篓中拣出来的旋律,都足以让我写一首交响曲。”的旋律天才,当年在创作这杰作时也犹豫延宕多时。 主要原因在于德沃夏克虽然喜欢大提琴,但是却讨厌这种乐器高音域的浓浓鼻音与低音域的混沌不清,因此他一直没有为大提琴写协奏曲的打算。可是他的波西米亚同胞大提琴家哈努斯维汉(Hanus Wihan),却不断要求德沃夏克为他写一首大提琴协奏曲。 这位哈努斯维汉可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他是捷克布拉格嫡系相承的大提琴家海根巴特(F. Hegenbarth)的高徒,13岁进布拉格音乐院与海根巴特学习,18岁成为萨尔兹堡莫扎特学校教授,虽然是波西米亚人却曾有机缘与有“大提琴的沙皇”之称的俄国大提琴家大卫朵夫(K. Davidov)学琴。同时因为经常在德国音乐圈演出,因此与李斯特、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等人关系良好,理查·施特劳斯还写浪漫曲献给他,他并且在团龄有40多年之久的捷克四重奏里担任过大提琴手。德沃夏克的作品94回旋曲,以及悲歌(Dumky)钢琴三重奏中的大提琴部份都是为他所写。 虽然,德沃夏克与哈努斯维汉私交甚笃,两人还曾一同在波西米亚境内旅行演出。然而一直到前往美国之前,德沃夏克依然多所顾虑而没为挚友提笔。1892年作曲家离开波西米亚前往美国,1894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听了轻歌剧作曲家维克多赫伯特(Victor Herbert)的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后,受到莫大的激励让他兴起写作大提琴协奏曲的信心。1894年11月8日晚秋开始提笔写这首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并迅速地在1895年2月9日完成该曲。期间哈努斯维汉扮演相当重要的咨询角色,在创作上提出许多建议,尤其是大提琴表现部份,相当类似约阿西姆之于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角色。 此曲在1896年3月19日的首演摆了个乌龙!既然德沃夏克是在哈努斯维汉的催促与协助下完成这首作品,首演的大提琴主奏理当由他担任,因此德沃夏克指定由哈努斯维汉担任首演。但是造化弄人,由于委托创作的伦敦爱乐协会演出日期协调失当,竟然导致哈努斯维汉赶不及从捷克到伦敦,因此首演的荣誉落到英国大提琴家里奥·斯特恩(Leo Stern)身上,首演指挥则是第九次访问伦敦、当时已经回到布拉格任教的德沃夏克亲自指挥伦敦爱乐协会乐团。可怜的哈努斯维汉白忙一场,却没能在首演的历史上记上一笔,所幸日后的演出依然是以他为首要号召。 创作技法、素材 这首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不仅是乐思上浑然成,作曲家在结构的设计配套上也相当杰出,德沃夏克天生对弦律性的敏锐加上他师法古典乐派的乐曲造型,更提升本曲的经典性。在大提琴主奏与乐团的搭配上,他采取对立抗衡的手法而不是琴瑟和鸣的方式,管弦乐的厚度相当够份量,在他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中都只用古典两管编制,而在此地他加入低音号、长号,更加重和弦低音,虽然不脱古典的典雅但在气势上更为浑厚,因此大提琴演奏必须具备很强的能量才能杀出乐团重围。 依循古典协奏曲的三乐章分别简述如下: 第一乐章快板、b小调、四四拍、采取严格的奏鸣曲形式。在写作上充满巧思,呈示部竖笛率先奏出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则由法国号优美的吹出。而发展部主要将第一主题予以变形发展,包括转调、变换表情、震音、花奏等等手法,再现部则以第二主题为出发,一直到最后管弦总奏才在现第一主题。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慢板、G大调、三四拍、三段体。此乐章音乐充满波西米亚的伤感,也有人称它乡愁之歌。第一段的主题由木管伴奏下,竖笛之后是大提琴奏出。中段的主题来自德沃夏克的歌曲《独自一人》,而当三支法国号吹出优美和弦时,音乐进入第三段。此乐章充分发挥大提琴唱歌的本性,以及作曲者抒情的天分。 第三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二四拍、回旋曲式。此乐章充满黑人灵歌旋律与波西米亚舞蹈节奏,因此音乐欢愉快速相当考验乐团整体表现,因为不仅主奏者吃重连乐团的速度感与气势都要够。无论第一主题或是第二主题都相当具有乡土性,诠释者略微粗俗的演出反而更为贴切。 录音版本 理论上而言,捷克大提琴家及乐团诠释此曲应该最为道地,美国乐团由于创作背景、英国乐团因为首演渊源也应有不错表现。但事实上,还是以欧陆指挥与乐团的表现较佳,而大提琴家部份成就最高的当属罗斯特罗波维奇。 在讨论罗斯特罗波维奇之前,先提卡萨尔斯与塞尔1937年4月在布拉格的合作,乐团为捷克爱乐的EMI版,此片是78转时代的代表作,当时卡萨尔斯已经六十岁了,他虽然知名高但是从1915年开始录音起便甚少灌协奏曲,记忆所及只有波切利尼大提琴协奏曲、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此版乐团速度相当快,不过大提琴反倒有拖曳的感觉,单音录音使得大提琴的尾韵不足。不过卡萨尔斯以简洁的表情,表现出大战前的诠释美感。慢板相当有味道,虽然主奏与乐团的速度搭配不如新近录音流畅,尤其第三乐章录音不佳场面显得大乱,卡萨尔斯与塞尔在铺陈速度认知不同,不过此版毕竟相当具有历史价值。此外,母带受损造成转速有问题。 罗斯特罗波维奇前后共灌录四次,1969年他与卡拉扬柏林爱乐在DG合作的版本,获企鹅三星带花、留声机“优良CD指南”杰出演奏佳评,制作人Otto Gerdes、艺术总监Hartmut Pfeiffer。此版录音效果相当不错,大提琴力道够声音饱满,表现没有想象中的滥情,反而偏向精致婉约,是绝对必备的标准版!第三乐章大提琴拉奏的第一句像是示范一样,速度与表情均属一流。此外,他1977年4月29日到5月1日在Abbey Road第一录音室,与朱里尼、伦敦爱乐的EMI那版也相当精彩,制作人David Mottley、录音师Neville Boyling。笔者手边的是罗斯特罗波维奇Edition中的套装盒版,心中猜想若有德国正版效果可能更惊人了!朱里尼的速度慢但慢得漂亮过瘾,序奏铺陈幅度虽大但不矫情,伦敦爱乐表现相当的温情,透过丰实自然的录音更让人动容。此版能在协奏曲中表现出室内乐的默契,大提琴与乐团的抗衡正符合作曲家的意图,也只有经验丰富的罗斯特罗波维奇与实力相当的朱里尼办得到。 付尼叶、哈雷尔、马友友、皮亚蒂格尔斯基、席夫、斯塔克、托特里耶等人都录过两版。 1962年付尼叶与塞尔在DG的标准版本,获得日本唱片艺术名曲名盘三百三度首选,柏林爱乐继罗斯特罗波维奇版后再度展现对这首曲子的熟捻。塞尔第二次录音正值顶峰期,整体速度够快听来过瘾,乐团与大提琴的音色都相当典雅,尤其法国号的吹奏丝毫没有草莽味。由于手边是低价版因此不知道录音师为谁?不过艺术总监是Peter Schuppe。朴质约制的感觉在第二乐章特别明显,反而让音乐更耐听,尤其木管的表现太棒了!塞尔绝对占有一半的功劳,他年轻时与卡萨尔斯合作时对速度要求,与付尼叶合作时达成了!同样是柏林爱乐伴奏,如果说卡拉扬的是华丽中的自然,那塞尔此版就是朴实中的自然。
席夫的两次录音都在Philips而且都是企鹅三星,与普列文的版尚无缘听到,而与柯林·戴维斯加上皇家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的Philips版,是1980年12月录音。此版田园风味浓郁、录音质感细腻自然,尤其弦乐群的表现绵密丰润。席夫并不是“暴力型”的主奏者,他的声音可以很自然地融入乐团里,主、协奏间呈现天衣无缝的美感。不喜刺激激情,追求宁静内涵的人适合收藏。 斯塔克的两次录音,以第一次颠峰时期与多拉蒂指挥伦敦交响的组合较出名,Mercury1962年7月在伦敦的录音,录音总监为Wilma Cozart、录音师为C. Robert Fine。此版从第一主题出现就相当紧凑富有张力,可说相当注重乐句的节奏性,斯塔克的琴音极具破坏力,而多拉蒂也不是省油的灯,两个人拼得火花四溅,尤其许多自由乐句时两人更是暗自加劲听得令人大呼过瘾,不过对平和派、或是追求绝对均衡的人可能认同度就差一些。哈瑞尔的两版一版在RCA(列文)、一版在Decca(阿诗肯纳吉),Decca这版已经出了2CD低价版,这是1982年9月在Kingsway Hall的录音,制作人是Paul Myers、录音师则是Stanley Goodall。哈瑞尔与阿诗肯纳吉多年的合作默契在此产生发酵作用,乐团的齐奏相当整齐尤其弦乐群的表现,不过在木管独奏时则显得舒缓浪漫,乐句快慢的对比相当大,主奏的旋律线尤其被刻意凸显,相当适合初听此曲的人。哈瑞尔对自己的信心以及乐团的信赖度都相当高,因此经常放胆地大量灌注情绪,造成此版演出长度可与麦斯基/伯恩斯坦版一较高下。生气勃勃的演出虽相当吸引人,但第三乐章就显得有些粗野(巧的是,这就是作曲家的要求)。 麦斯基版已经推出中价版,1988年6月在特拉维夫的录音,并获得1989唱片艺术大奖。麦斯基加上伯恩斯坦两大煽情高手,果然第一乐章就比别人慢但是音乐更为热烈,乐句表情做足,堂音相当好!如果拥有第一版可能效果更佳。乐句快慢反差极大但是细腻度不足,与哈瑞尔/阿诗肯纳吉版的问题相同。大提琴出来前乐团的表情够夸张!浓烈!适合二十五岁以下的乐迷,不过麦斯基大提琴声音漂亮没话讲。第二乐章吊人胃口的表情、第三乐章排山倒海,啊!这就是伯恩斯坦。演出所花时间最多,评价的争议性一定相当大!录音师Karl-August Naegler、制作人Hans Weber。 女性大提琴家也相当有表现,杜普蕾以艾尔加独步武林,她的德沃夏克与夫婿巴伦波因、芝加哥交响1970年在芝加哥,由Carson Taylo录音,比起克里斯多夫帕克在Kingsway Hall替她录的的艾尔加水准差上一截。大提琴的声音显然比较闷,但琴音依然深具魅力,在这里大提琴没有作曲家担心的高音鼻音与低音混浊的问题。乐团与主奏速度的协调相当好,慢板的速度相当慢接近皮亚蒂格尔斯基版,如此慢的速度音乐张力维持不易,快板乐团训练有素但杜普蕾还是把速度稍微拖慢以利他满弓拉奏。对于备受日本乐评盛赞的此版我个人较不倾向推荐。 纳塔利雅甘特曼与萨瓦利许、费城的EMI版已经推出“长红系列”中价版,是相当抵买的版本,如果您对女大提琴家感兴趣,又已经听腻杜普蕾版,那这是不错的选择,1942年生于莫斯科的纳塔利雅甘特曼在EMI还录有舒曼、施尼特克等人的作品。另一位女将哈诺伊的版本火候还稍差,企鹅给两星,不过搭配补曲《寂静的森林》值得一听。 总体来说,各种风味典型的诠释已被尝试过,而德沃夏克活着的年代大概古乐派短期之内尚难以染指(虽然诺灵顿已经录过瓦格纳、布鲁克纳)。国外乐评的观点相当一致,只想买一版的人大概只能在付尼叶/塞尔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卡拉扬中选其一,而不介意多听几版的人具备企鹅三星水准的录音都可以尝试。倒是捷克音乐家的表现尚待加油。 |
除了马友友的,其他几个都听过..
最喜欢的是DUPRE的两个版. 虽然听习惯杜普蕾的演奏再听卡萨尔斯会感觉很别扭,但是..卡萨尔斯就是卡萨尔斯,他的演奏是另一种极至
刚刚听了罗斯特波维奇和卡拉扬的那版
谢谢楼主,我很喜欢这一类的文章.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