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奏鸣曲是一种钢琴演奏的套曲,它是欧洲古典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大型的、多乐章的钢琴作品结构形式。这种乐曲形式经过二百多年历史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结构。在海顿、莫扎特时代,钢琴奏鸣套曲往往由三、四个乐章组成。这些乐章的安排大体上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共三个乐章);或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共四个乐章)。在速度上,各乐章之间形成了:快--慢--快的对比。按照常规,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大都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
在钢琴音乐方面,尤其在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中,贝多芬是有突出贡献的。他年轻时是个出色的钢琴家,尤其擅长即兴演奏。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他特别重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把它们摆在同交响曲一样重要的地位上。他的老师和前辈海顿、莫扎特等人,大都把钢琴奏鸣曲当作教学的教材,但是贝多芬却把它们当作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并通过这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要求钢琴奏鸣曲具有更宽广、更富有戏剧性的音乐效果。因此,他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增强了力度的对比,提高了手指的技巧,而且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使得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远地超过了前人,创造了他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由于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卓越创造与贡献,使钢琴艺术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的发展中,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贝多芬在不同时期一共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第一首(作品2号之1)至第十八首(作品第31号之3)是前期作品,第十九首(作品49号之1)至第二十六首(作品81号)是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第二十七首(作品90号)至第三十二首(作品111号)是晚期的创作。其中第八首《悲怆》奏鸣曲(作品13号)作于1799年,题献给他的朋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悲怆》这个标题是作曲家自己确定的,它集中反映了作曲家在孤苦生活中的内心体验。当时,耳聋的残疾"好象一个幽灵,到处阻挡着"他,在音乐上,为数可观的敌人,嘲笑、攻击他的作品,悲惨的生活使他备受折磨。但是,在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鼓舞下,他怀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决心用自己的音乐为人类争取自由和幸福。这种痛苦和期望,沮丧和反抗、追求与探索的内心冲突,在《悲怆》奏鸣曲中得到鲜明、形象的反映。该曲作为早期奏鸣曲的杰作已经明显地体现出贝多芬奏鸣曲戏剧性、英雄性、交响性的基本风格和特征。这些新的特征扩大了钢琴的表现力,展现了钢琴艺术发展的新天地。
Opus 2 no 1 (1796) Piano Sonata No.
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特别是它的头尾两个乐章,即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中,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具有简洁紧凑的形式和典型的贝多芬式的有机发展。它的主部主题建立在音型化的和弦音的基础之上。这样主题的例子在古典派的作品中,特别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俯拾即是(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奏鸣曲作品第57号第一乐章等等)。
主部由一个8小节的乐句组成,它停在属和弦上(半终止)。连接部也是压缩的,它建立在主部素材的基础之上并且导致平行大调(降A大调)的属和弦。第二主题在平行大调上频繁地使用了降六级音(降F),它在八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本身同样是简明扼要的。它与主部主题相似,这点是很出色的。奏鸣曲作品第2号之一的副部和《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一样,是第一主题的倒影(略有变化),8小节刚毅坚决的结束部结束了呈示部。
展开部以主副部的素材为基础,属音持续音周期古典派作品中通常在展开部的末尾,在这里它并没有立刻导致再现部,而通过一个不长的(6小节)连接段,这连接段又回到主部所特又的四分音符进行上。
再现部与呈示部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主部在呈示部是p,而在再现部是f(强拍上有sf),结束部主题稍有扩大。
第二乐章
钢琴家在演奏慢乐曲的时候,总面临着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而这困难是由钢琴的本性所引起的。钢琴家按下琴键以后,就再也不能影响这个已经发出而且正在逐渐消失的音了。在其它几个声部中存在着音型化的伴奏的条件下,这种声音的消失并不那么明显,而在没有伴奏的进行的条件下,消除旋律线条的“附点节奏”的斗争对钢琴家来说是非常艰巨的。钢琴家的脑海中应当有他所演奏的旋律线条的声音的形象,并且应当想象他弹出来的音是用嗓音唱出来或用琴弓拉出来的,把这个音与随后的旋律音连起来。这种想象的对声音的支配力会帮助钢琴家把旋律线条连绵不断地活生生地送到听众的耳中。
本奏鸣曲第二乐章就风格和内容而论,接近莫扎特的奏鸣曲。这个乐章是用复三部曲式陈述出来的,基本主题采取了二部曲式,以主调上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然后是不长的中段(在d小调上),按其性质已经是典型的贝多芬音乐了。它在属调(C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再现段变奏地重复着第一主题,并且以中段的素材构成的尾声告终。
第三乐章
演奏任何一首作品,尤其是舞曲形式的作品的时候,演奏者应当清楚地感觉到音乐的脉动。我们在开始弹以前,心中就应当对一定的节奏有所准备,感觉到要弹的作品活的脉动。我们心中始终应当有运动,而这个运动感无论在休止或在长音时都不应当中断。
第四乐章
贝多芬热情激烈的天性充分地表现在本奏鸣曲的末乐章中,这样的乐章无论在海顿或莫扎特的创作中都是找不到的。 贝多芬的对比f和p急剧的变换都应当准确地奏出。在他没有标上cresc和dim的地方,决不要用这些记号削弱对比和急剧的力度变换。
这个末乐章的形式是奏鸣曲式快板。主部向属调(C小调)转调并且直接转入副部。后者在22小节出现:12小节的乐句之后开始了一个新的如歌的主题(结束部),它在左手三连音音型的背景上由八度陈述出来。呈示部以简短的、建立在主部动机的基础之上的补充告终。
展开部从平行大调(降A大调)上新的主题开始。呈示部在八分音符三连音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而展开部里新的主题则出现在四分音符(重复的和弦)进行的背景上。在新主题的结尾出现了主部的动机(pp——在八分音符三连音音型的背景上)。再现部和呈示部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再现部中,副部和结束部的段落在主调(f小调)上。
Opus 2 no 2 (1796) Piano Sonata No.
A大调奏鸣曲作品第2号之二的性质与第一奏鸣曲大不相同,除第二乐章以外,整个奏鸣曲里没有戏剧性的因素。
在这首明朗、欢快、活泼的奏鸣曲里,特别在它的末乐章,独特的钢琴写法因素要比第一奏鸣曲多得多,同时这首奏鸣曲得性质和风格要比第一奏鸣曲更接近古典交响曲。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
在主副部之间的连接段落里,初次出现了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音阶进行,他们在第一乐章里起着很大的作用。
副部段落就主题讲是多种多样的。它在小属调(e小调)上开始,在许多距离相当远的离调以后,停在e小调减三和弦的六和弦上(升f-a-升d)。在这个停顿以后,响亮的副部结尾便(在E大调上)开始了。Ff,E大调三和弦分解八度的琶音上下驰骋,与sf的和弦(二分音符)交替出现。以后连接段落音阶式进行的素材首先得到发展,接着在中间声部安详的八分音符连音的音阶式进行背景上出现了流畅的二分音符进行。最后的6小节是“明写出来的渐慢”(两小节八分音符断音,接着三次一小节和弦,最后一小节休止),不应当再加上ritard。
展开部再C大调上开始。它的第一个段落建立再主部素材基础之上,这个段落在多次离调以后,结束在有F大调属和弦性质的C大调三和弦上。延长号之后(在F大调上)开始了一个新的、对立性很强的段落。它的d小调和a小调离调以后,导致主调属音持续音。短短的经过段落以渐静的(calando)和弦和延长号结束,引向再现部。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差无几。
第二乐章
“热情”(appassionato)这个标记不应该影响本广板乐章的庄重、严肃、毫无rubato的节奏,它完全通过演奏的力度——突然的sf、ff和pp的急剧变化等等表现出来。
本广板乐章的形式是回旋曲。基本主题采用了二部曲式。在主调(D大调)上的完满的完全终止以后,(在f小调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插部,它以D大调属和弦上的停顿而结束,接着基本主题又重复了一次。继这个三部曲式段落的是展开部性质的插部,它导致d小调上(ff)悲剧性的、响亮的第一主题的陈述,后者以不长的持续音结束。以第一主题素材构成的尾声结束了整个乐章。
第三乐章
这首谐谑曲织体虽然剔透轻盈,可是其中却包含着贝多芬所特有的力度对比,在演奏的时候不应该削弱这些力度对比。
第四乐章
这首回旋曲是本奏鸣曲里最“钢琴化”的乐章。它的风格清澈、俊雅,在精雕细琢方面,它比贝多芬大多数其它钢琴作品更接近于莫扎特的精致风格。然而,回旋曲的中段(a小调)的性质却截然相反,其中可以听到管弦乐的音响,它的性质刚毅英勇,风格犀利,有些严厉。
其形式是回旋奏鸣曲。
Opus 2 no 3 (1796) Piano Sonata No.
贝多芬的多才多艺不仅表现于他的创作的音乐内容和思想内容的丰富多彩,而且还表现于风格的多样化。贝多芬在自己的钢琴作品中不仅创作了鲜明独特的风格,而且正预示了许多在他之后的大作曲家的风格。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证实这种说法。奏鸣曲作品第106号的柔板乐章预示了肖邦最纤秀婉丽的作品(写《船歌》的时期)。这首奏鸣曲的谐谑曲是舒曼典型的乐曲。奏鸣曲作品第79号第二乐章很像门德尔松的《无言歌》。奏鸣曲作品第101号第一乐章是理想化了的门德尔松的作品,等等。在贝多芬的作品里还可以听到李斯特式的音响(譬如说,在在奏鸣曲作品第106号第一乐章里)。贝多芬往往还预先采用了更后期的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甚至普罗科菲耶夫的手法。
贝多芬提高了某些他同时代的或在他在世时开始了创作活动的作曲家的风格,譬如说提高那由洪美尔开始而被车尔尼、卡尔克勃伦涅尔、赫尔茨等人继承下来的技巧华丽的风格,等等。G大调奏鸣曲作品第31号之一的柔板乐章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很好的典范。
看来,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里有意地采用了许多克列门蒂的技术方法(双音、短琶音组成的经过句,等等)。除了柔板乐章以外,这首奏鸣曲的钢琴写法是很有技巧性的,技巧性的华采部被引入了音乐的进行(这种手法在贝多芬奏鸣曲中是很少见的)。这里常常有许多八度、和弦、六和弦(末乐章),他们要求演奏者掌握很高的技术。
奏鸣曲总的性质是朝气勃勃的、刚毅的、稍微有些严峻,几乎没有抒情成分。虽然有大量的钢琴“经过句”存在,但是音乐基本上还是管弦乐的风格。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在主部压缩的陈述(12小节)以后,开始了克列门蒂风格的连接段落——由短琶音和分解八度组成的十六分音符经过句。这个段落以属音上的停顿结束,接着在g小调上,在八分音进行的背景上出现了经过性的主题。这个经过性的主题在一系列离调以后来到a小调上。音乐在a小调上精神奕奕、刚强有力,出现了十六分音符的进行,他们和强烈的sf和弦交替着。这个短短的段落在D大调(从属音)上结束,接着典型的如歌的副主题在G大调上开始它由平静的八分音符进行陈述出来。向下属音(C大调)的离调打断了这个主题,又是主调了!连接部的素材(克列门蒂式的经过句)重新出现,音乐具又有了穿插进来的华采部性质,在G大调以上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在终止以后是简短的包含着新主题素材(带颤音的短动机)的结束部。
展开部从结束部的带颤音的动机开始,随后十六分音符经过句(“分解”笆音)又出现了,它们在转调的(两小节)长和弦的背景上陈述出来,这些长和弦导致D大调。在D大调上是“假再现部”,它实际上是华采部性质的段落,在属音持续音以后才引向真正的再现部。
再现部的陈述类似呈示部。在再现部,结束部被突然向降A大调的离调打断。这里穿插了以个钢琴协奏曲华采部类型的华采部,它导致主部主题的再现。尾声(也是华采部式的)就从主部主题开始。 演奏这第一乐章的时候精神应该十分集中,节奏要肯定,情绪要饱满,也许还要严峻些。
第二乐章
这个柔板乐章的风格与贝多芬四重奏的慢乐章相似。贝多芬所写的连线(特别在他的早期作品里),与弦乐器的弓法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这个柔板乐章里,我们特别清楚地感觉到这点。踏板应该用得透亮和绝对干净。
在音乐停顿(长音、休止符)的时候,演奏者的心里必须感到音乐还在继续进行着,不仅要感到旋律线条,而且还要感到整个进行连绵不断的线条。演奏者必须经常培养自己具有这种活的时间线条的感觉,没有这个感觉就不会有宽广的朗诵的气息,而宽广的气息是把这样的柔板乐章弹得富有艺术性所必需的前提。
柔板乐章的结构(仿佛展开部的奏鸣曲)是这样的:在主部压缩的陈述(E大调)以后,副部主题(就广义上讲)在e小调出现,(副部的基本核心在G大调上),它的背景是三十二分音符的进行。在E大调属和弦上的停顿之后,主部重新出现,在它的结尾之处,第一动机响亮地(ff)在C大调(将六级音)插入,它占了两小节。在这两小节以后,压缩地副部主题(起初在C大调上)在E大调上出现,其后是由主部的素材构成的尾声。
第三乐章
这首谐谑曲不应该弹得太快,然而,进行是以整整一小节为单位的。谐谑曲纯粹是管弦乐的性质。
第四乐章
这个乐章的钢琴写法虽然富有技巧性,可是音乐仍然是典型的管弦乐性质。 就形式而言,这个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尾声有华采部的性质。
Opus 7 (1797) Piano Sonata No.
贝多芬的第四奏鸣曲和前面三首奏鸣曲一样,由四个乐章组成。在这首奏鸣曲里,音乐的写法具有管弦乐性质,第四乐章(回旋曲)最“钢琴化”。当然,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的钢琴效果极妙,然而,钢琴演奏者在弹它们的时候,应该经常想象某种管弦乐的音响,想象乐队里某些乐器或某组乐器。
这里应再次强调准确表现各种奏法、力度变化和节奏变化的重要性,贝多芬通常仔细而且准确地把它们写出来,把它们和他的艺术构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主部是压缩的,它在主调(降E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连接段落的开始是一个新的动机(八分音符的音节式进行)它在以后起着重要作用。副部从降B大调属音上的动机(低音声部里七度进行F—降E)开始。在几乎不断的八分音符进行之后,副部的第二主题以安详的进行(附点四分音符)出现,然而在几个小节后,八分音符的进行重新恢复了,它在副部结束以前转化为十六分音符进行。
在结束部里,旋律线条在中间部中出现,在十六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每小节有两个旋律音(好象是附点四分音符)。结束部后面还有一个不大的“补充”,其中出现了新的切分的动机,它在以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部建立在主部、连接段落和上述切分动机的素材基础之上。在多次离调以后,展开部走向主部的第一动机,起初在a小调上,以后在d小调上。再现部的开始不象最初那样是p,而是ff。
再现部基本上很象呈示部。在再现部的结尾加添了一个相当大的尾声。整个乐章的结束是朝气蓬勃、庄严雄伟和响亮(ff)的。
第二乐章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套曲形式里个别乐章中间,节奏脉动的统一是一条规律。这种统一不仅可以在奏鸣曲个别乐章中间存在,而且在某些场合下,它还扩大到几个乐章,有时甚至扩大到整首奏鸣曲里。前三个乐章之间可以建立这样的联系:第一乐章的附点二分音符相当于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而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又相当于快板乐章(第三乐章)整整一小节。但是,不应该草率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点,这是活的音乐,因而音乐内部的脉动也应该是活的,而不应该象节拍器的滴答声。
本广板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里意味深长的慢乐章之一,它充满着深刻的、稍微严峻的、纯真的表情。广板乐章的形式是复杂的,是三部曲式,带有一个中段插部。
基本主题由单三曲式陈述出来。第一乐句(8小节)在主调(C大调)上以完满的终止结束。第二乐句(6小节)陈述在属调(G大调)上,而结束在C大调属和弦上。接着第一乐句又重复了一次,它有所改变和扩大(10小节)。它和第一次一样在主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
一小节的过度(十六分音符的八度进行)引向插部的开始。这插部在降A大调(降六级音)上,在低音声部短促的十六分音符(好象拨奏的)背景上以和弦开始,它具有庄严巍峨的性质。
在平行小调(f小调)上8小节的乐句以后,出现了降D大调。其次,八度进行(左右手都是八度)G—升F插入了主题陈述。第二次升F音好象通过等音的方法变为降G音,并且转到F音。在降B大调上出现了基本主题的第一动机(假再现部),通过c小调的属和弦转入真正的再现部。在再现部里,基本主题以变奏的形式陈述出来,最后是相当大的尾声(17小节),它由基本主题的素材构成。
第三乐章
在广板也极度紧张的气氛和深长的气息以后,具有小步舞曲节奏的第三乐章(快板)的出现应该使听众感到,好象呼吸变的轻松一些了,好象他处在明媚的春天早晨的气氛中。
在这个乐章里,所有的力度变化、奏法和休止符都应该极准确地做到。休止符应该象是真正的呼吸。
第四乐章
这首回旋曲属于贝多芬所写的如歌的回旋曲一类,它的性质是天真烂漫的,光明可爱的。降B大调奏鸣曲作品第22号里结尾的回旋曲是这一类回旋曲,而奏鸣曲作品第90号第二乐章更是这类回旋曲最完美的典范了。
这乐章的形式是回旋奏鸣曲。
主部是二部曲式。它在主调(降E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随后的连接段落在属调(降B大调)上结束,跟着是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的、强烈有力的第二主题,它充满着恶意的幽默之情。紧接着第二主题的主部并没有结束,在八度降B音上突然停顿以后,转到八度B和八度C,然后中段在c小调上开始,它在三十二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以和弦陈述出来。这个插部的主题是刚毅、富有戏剧性的,它与回旋曲的主部形成强烈的对比(拿A大调奏鸣曲第2号回旋曲里的a小调插部来比较一下)。
再现部里,连接段落在主调(降E大调)上结束,副部在再现部里引向主部最后一次陈述。主部这次大大地变奏了,在它结束的地方是向E大调十分大胆的离调。
回旋曲尾声结束,在尾声里,在三十二分音符音型的背景上出现了新主题(这在贝多芬的作品里是常见的),它和中段的主题有相似之处。
参考录音:W.Kempff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1961-1964年录制,立体声,DG
下载地址:
http://www.moonpiano.com/download/moonpiano-9/lxj_1228/complete-beethoven.rar
感谢lxj_1228提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