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月光钢琴学术论坛 http://www.moonpiano.com/bbs

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钢琴学术交流网站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转贴:∮猫猫∮文章][钢琴作品普及]贝多芬奏鸣曲的简介(II)No.5~8

1楼
memeji 发表于:2006-10-26 10:53:41

Op.10  no 1 (1798) Piano Sonata No. 5 in C minor
 

贝多芬使钢琴奏鸣曲具有大型交响曲形式。但是,他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发展的新途径,并且后来就比较少哟钢琴奏鸣曲四乐章曲式了。他用最初四首奏鸣曲那样的曲式又写了三首奏鸣曲(D大调作品第10号之三,降B大调作品第22号和D大调作品第28号),以后他在为数不多的其余四乐章奏鸣曲里给这个曲式加添了新的特征。奏鸣曲作品第26号是从变奏曲开始的(和莫扎特的A大调奏鸣曲一样),其中出现了葬礼进行曲,而完全没有奏鸣曲式快板;在降E大调奏鸣曲作品第31号之三里,中间两个乐章是一个类型的——谐谑曲和小步舞曲;在奏鸣曲作品第101号里,第二乐章是进行曲,而短小的柔板乐章具有末乐章序奏的性质;在宏伟的奏鸣交响曲作品第106号里,末乐章之前是即兴性的前奏曲,而末乐章本身则是庞大的赋格。
    贝多芬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形式和公式,又使之具有灵活的外形,为它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看到了遥远的将来。
    在作品第10号的三首奏鸣曲里,前两首是用紧凑的三乐章曲式写成的。贝多芬在奏鸣曲作品第13号(《悲壮》)之前加了一个很大的引子。降A大调奏鸣曲作品第26号是贝多写幻想奏鸣曲的初次尝试。随后的两首奏鸣曲(作品第27号)贝多芬称之为“quasi una Fantasia”。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贝多芬写了两首小奏鸣曲作品第49号;可能作曲家想写两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写过几首两个乐章的小提琴奏鸣曲;而莫扎特的F大调二乐章钢琴奏鸣曲是别人用莫扎特其它作品的素材编成的)。接着作品第49号两首奏鸣曲之后的是大奏鸣曲作品第53号,严格地讲,它只有两个乐章,因为贝多芬自己把短短的绝妙的柔板乐章称为序奏。再下去便是许多两个乐章的奏鸣曲:作品第54号、第78号、第90号、第111号,奏鸣曲作品第81号a的第二乐章也好象是末乐章的序奏一般。

第一乐章

     c小调奏鸣曲作品第10号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的形式(奏鸣曲式快板)相当紧凑。主部在主调上一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一小节休止以后开始了过度的段落,它建立在新的主题素材之上。这个段落由平静的四分音符进行陈述出来,它以平行大调(降E大调)属音上8小节的停顿结束。第二主题在平行大调上。这是宽广的小提琴性质的主题,它在左手八分音符音型的背景上出现。副部以强拍上有力的重音(sf)和第二拍上短促和弦ff结束,同时主部的附点节奏重又出现了。安详如歌的结束部主题(12小节)结束了呈示部。
    展开部在同名大调(C大调)上从主部的素材开始。12小节以后出现了新的主题,它与副部有些相似,它和副部一样,在八分音符音型背景上由八度陈述出来。安静的四分音符进行以crese和ff结束,导致属音上的短持续音,其后就是和呈示部相差无几的再现部。

第二乐章

    这个柔板乐章式贝多芬奏鸣曲慢乐章的一个卓越的典范,其中高声部始终凌驾一切,它时而带由自由的即兴性质。这个柔板乐章的音乐,寓意深刻,高尚纯朴。旋律线条的进行自由,有些地方节奏精巧,贝多芬把这些写的异常仔细小心。所有的奏法和力度变化都必须做的很精确。这里应当防止庸俗的表情和不合适的rubato,它们只能歪曲贝多芬明确的艺术构思。
    要在这个乐章里找到正确的统一的脉动也是很困难的。最可靠的办法是把比较小的音符(十六分音符)作为脉动的基础。当你弹经常出现的小音符型(例如一个半拍上有12个六十四分音符)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些音型不要有忙乱的经过句的性质,而且不能失去其旋律的本质。找到这些段落的正确速度,就容易从中得到基本速度,这个基本速度将是最自然的,因为在这类作品中贝多芬的构思总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脉动。
要把这个乐章的节奏弹的准确是十分困难的事。
     这个乐章(Adagio molto)就其形式而论,事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呈示部里有两个主题。其一是一个16小节的乐段,它在主调(降A大调)上以完满的终止结束。在副部以前是一个不大的连接段落(7小节),它带有某种即兴性。副部在属调(降E大调)上呈示出来,有21小节之长,它的节奏多样化,最初尽是迅速的、很难弹的装饰音。在副部最后的8小节里,出现了绵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新进行,好象是结束部一般,再现部和呈示部相隔一小节(主调的琶音式的属和弦)。再现部重复了呈示部,其中稍有变化。
    尾声(22小节)结束了整个乐章,它建立在主部素材的基础之上,由于音响的变化,听起来象一段新的音乐,十分光明和安详。

第三乐章

    贝多芬创作的特征是:富有感召力的思想感情和重大深刻的内容与炽热的热情和坚毅的意志结合在一起。虽然贝多芬创作的和声语言和钢琴风格与我们时代的音乐语言相差甚远,然而他的作品的内在力量和深刻的含义使他的创作至今仍然感动着现代的听众,使他们心向神往,而在感动的程度上恐怕是其它任何一个作曲家都望尘莫及的。
许多人把热情理解为难以抑制的激昂和控制不住的急速。其实一个艺术家真正的热情只有当它与分寸感和聪明的沉着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可贵的。这两个辨证地对立的因素——炽热的热情与高度的分寸感——的结合在极大的程度上是贝多芬天才的禀性。
     许多演奏家对热情持有不正确的看法。他们不理解,沉着的态度和自制力在高潮的时候对听众所产生的影响要比“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热情要强烈得多。他们不懂得,潜伏的力量的作用往往要比赤裸裸的激动大得多。
贝多芬坚强的天性在他的早期作品里就显露出来了。譬如说,G小调三重奏作品第1号,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末乐章和本末乐章。
    这个末乐章简洁紧凑。演奏者在这里运用力度时要十分慎重。不应该用cresc和dim来削弱贝多芬所特有的p和f的对比。这些对比时潜伏的力量须臾之间的爆发。
就形式而论,这个末乐章(奏鸣曲式快板)十分紧凑和简洁,主部以属和弦上的停顿结束(半终止),副部紧接着主部开始。它建立在平行大调(降E大调)上,具有精神勃勃、刚毅的性质,副部的结尾和主部的结尾一样,也出现了十六分音符的进行。
    结束部(10小节)十分肯定和有力。其中ff和p急剧交替着。
     展开部异常压缩(12小节)。它建立在主部主题素材的基础之上。
    再现部近似呈示部。在再现部结尾处(结束部)插入了一个华采部类型的扩充段落,这段落有贝多芬作品收尾常见的那种放慢的情况。末乐章的最后是短短的尾声(8小节),它在ff以后从突然的p开始,具有逐渐消逝的性质。但是,一直到结束都不放慢速度。


Op.10  no 2 (1798) Piano Sonata No. 6 in F major
 

本奏鸣曲与第一首奏鸣曲相同,也是三个乐章的。贝多芬在其中使用了一些异乎寻常的手法:在第一乐章的展开部里出现了崭新的主题。再现部在D大调上开始。小步舞曲式的小快板乐章代替了缓慢的第二乐章。末乐章是用赋格段的形式写成的(这是贝多芬在奏鸣曲套曲形式中采用对位形式的第一个例证)。
本奏鸣曲的内容清楚简单,它不包含什么戏剧性因素。它的末乐章十分幽默。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的形式是奏鸣曲式快板。主部是一个12小节的乐句,它在主调(F大调)上以完满终止结束。接着开始了新的6小节的乐句,它并没有结束乐段,而停在a小调的属和弦上,紧跟着在属调(C大调)上开始了宽广如歌的副部,它在左手十六分音符华采音型的背景上由和弦与八度陈述出来。第二主题的陈述在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华采音型背景上以(G大调上)相当强烈的结尾收场。
    在两小节由高音声部级进的十六分音符单声部进行充实起来的停顿以后,便是有些幽默的主题(也在C大调上),在它的中间出现了三十二分音符的进行。朝气蓬勃的结束部在这段之后加入进来,它陈述在左手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和三十二分音符和声音型背景上。呈示部以两小节的八度进行:C—G—C结束。在展开部里,这个呈示部结束的进行起着很大的作用。展开部从这个动机在a小调上的反复开始。接着(在d小调上)它由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和普通十六分音符的旋律音型伴随着,新主题跟着(也在d小调上)出现,它由分解八度陈述出来,这些分解八度与左手的伴奏进行联合组成了绵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进行。这个主题的陈述在向g小调和c小调离调以后,便出现在降B大调上。呈示部结束的动机又在降B大调上出现。在一系列离调(降b小调,f小调、c小调、降E大调)之后,便是d小调属音上的停顿,再现部在延长的休止以后开始(又在D大调上!),它在短促的转调过渡以后,又回到了主调(F大调)。
    在再现部中,副部(在F大调上)紧跟着主部,它的陈述里多了一个富有歌唱性的扩充(在f小调上)。再现部以后和呈示部相差无几。

第二乐章

    这个乐章的速度近似很平稳的小步舞曲的速度。假如进行是以整整一小节为单位,那么,要找到自然的速度便不困难。

第三乐章

    这个生气勃勃、洋溢着海顿式俏皮和愉快的幽默的末乐章式一个赋格段。
    末乐章是用具有奏鸣曲式特点的单三部曲式写成的。第一主部紧接着转入了以主部素材为基础的结束部(C大调)。
    篇幅相当大的展开部把同样的主题材料加以发展。它(在降A大调上)从八度进行开始,以后便具有了对位的性质。结束部主题的素材出现在(D大调上)在展开部的中央,在回到F大调以后,便是第二声部(八度的复对位)的再现部。向小调的下属音(降b小调)离调以后,主题便由分解八度陈述出来,随后是结束部(在F大调上),它以短短的尾声(10小节)结束。

Op.10  no 3 (1798) Piano Sonata No. 7 in D major
 

D大调奏鸣曲作品第10号是贝多芬早期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
    它的第一乐章的结构富有逻辑。内容深刻、形式异常完美的第一乐章,就构思的规模而论,是很交响化的。第二乐章广板,乃是贝多芬创作的深刻和热情方面的一个出色的范例。明亮如歌的小步舞曲替换了悲痛严峻的广板乐章。最终的回旋曲是紧凑和压缩的,在节奏方面很有意思,并且具有贝多芬这一创作时期许多末乐章所具有的典型的朝气勃勃的幽默情绪。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部是一个10小节的乐段,它在主调上是以完满的终止结束。这乐段的第二句以八分音符进行变奏地重复了一次。接着仿佛又是主部,由分解八度称述出来,在第6小节中被平行小调(b小调)属音上的停顿(延长号)截断,随后在b小调上出现了一个中间段落(明亮、轻盈、如歌的主题,它在左手八分音符和声音型的背景上陈述出来)。在升f小调上的终止以后,音乐继续发展,这段是连接部类型的,在属调(A大调)上以完全终止结束。副部由此在A大调上开始,它洋溢着欢乐的幽默之情。这个主题的陈述同样是高度发展的。在结束整个副部的终止后,结束部在A调上出现,它的结构也是复杂的。 最初是一个活泼的主题(在延长的属音上),与主部在节奏上有相同的地方。这个主题陈述在按音级步步上升的低音和八分音符华彩音型的背景上。整个结构经过纵向移动构成了复对位,接着进行便中断了,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八小节乐句,它部分是八度进行,部分是四声部,并且由均匀的二分音符陈述出来,在这个乐句之后在延长的属音A上,在低音部中开始了一个新的段落,它由主部的第一个四分音符的级进在不同音区内的呼应组成。这段在调性上并没有结束,而回到了基本调(D大调),它或向呈示部的反复过渡,或转入展开部。
    展开部的规模也相当大,其中采用了主部的素材。从第9小节起,它整个在八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从调性上看,在一系列离调(d小调、降B大调、g小调、降E大调)以后,展开部停在D大调属和弦的五六和弦上。延长号后便是再现部。再现部与呈示部无多大区别,可是在再现部的结束部以后跟着一个很发展的尾声,它以结束部第一段的素材为基础。这个充满了运动和生命的尾声开始是p,而最后增强到响亮的ff。

第二乐章

    这个广板乐章就内容的深度和含义而论,属于贝多芬创作高峰之列。演奏它的时候,钢琴家面临着“宽广气息”的问题,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学得好这种“宽广气息”艺术。这乐章里绵绵不断的音乐线条要求演奏者感觉到活生生的节奏脉动(在目前的情况下八分音符是它的基础)。没有这样内心的脉动感觉,就不可能把这个充满了严峻的、凝聚其中的、潜在的戏剧性的广板乐章演奏得有机和生动。
    这个广板乐章的形式是奏鸣曲式快板,其中插部代替了展开部。主部在浓厚的和弦的背景上由平静的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陈述出来(8小节的乐句)。第二乐句也是8小节(旋律声部在十六分音符音型的背景上),它向C大调转调并且在C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紧接着这个终止在属调(a小调)上出现了宣叙调性质的第二主题,它是四小节的乐句。这个乐句(以变奏的形式)重复了一次,接着便是四小节的结束部主题(或补充),这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旋律句,在十六分音符的旋律音型(对位)的背景上陈述出来。
    代替展开部出现的是一个新的宽广的主题。它在F大调上开始,在重复的和弦(八分音符)的背景上由八度陈述出来。这个主题从p一直增长到ff,同时逐渐达到悲剧性热情的地步。中段以透亮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华采音型结束,并且逐渐过渡到再现部。它的背景是左手轻柔重复的八分音符以及低音声部里延长的属音。
再现部捎带变奏地把呈示部重复了一遍,而且调性也改变了(第二主题在d小调上)。高度发展的尾声紧接着开始,代替了结束部的主题。在低音声部中,在低音区里,第一主题出现在右手三十二分音符三连音和六十四分音符的和声音型的背景上,从pp一直增强到f和ff。Ff转为subito p。中段末尾的三十二分音符音型在低音声部延长的属音上重又出现。结尾本身以主部的素材为基础,稍稍带有宣叙调的性质,它的进行十分平稳和安详,pp的中间有cresc到f(八度进行)。最末又是pp,一切仿佛消逝了。

第三乐章

    在广板乐章的悲痛的紧张以后,贝多芬仿佛向明媚的春天的早晨敞开了窗户。阴暗的浓重的色彩被阳光代替了,空气里仿佛弥漫着鲜花初开的大自然的芬芳,心中变得高兴和喜悦起来。

第四乐章

    这首回旋曲的特点是形式简洁压缩,它的性质愉快、俏皮、略带幽默之情,有大量的力度对比和节奏对比(许多延长号),它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说明贝多芬怎样善于用看来不足轻重的萌芽创作出一大段美妙的音乐来。
从形式上讲,这首回旋曲是相当复杂的。在主部压缩的陈述之后便是连接部的主题,它在十六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它的级进的旋律线条与时断时续的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它在主调上开始,以后来到A大调的属和弦上,接着在A大调上出现了简短的(8小节)第一插部,这插部的主题建立在半音阶进行的基础之上。它停在D大调属和弦的五六和弦上。这以后是主题的反复,这次主部并不以主音结束而突然地解决到降六级音(降B大调)上。第二插部在降B大调上开始,洋溢着俏皮的幽默,它以降E大调上十六分音符的八度进行和减三和弦E-G-降B上的停顿结束。主部的片段在降B大调上出现,又是延长号,其后是稍微精致的八分音符的八度进行,这进行引向D大调属和弦上的延长号。随后是再现部。在再现部中,连接部主题转到一个在b小调上开始而且以主部的第一节奏动机为基础的插部。这个插部又导致主调的属音上的停顿和主部最后一次(变奏的)反复,然后就是相当大的尾声。尾声具有华采部的性质。它一开始模仿地陈述了那由第一主题产生的新动机,接着在短短的即兴性的插部(切分和弦)以后,一切以透明的结束告终。在低音声部延长的主音上,主部主题的短动机在低音中不断地反复着,其背景起初是十六分音符的半音进行,以后改变为十六分音符的琶音进行。整个结束是p,而且应当造成音响逐渐消逝的印象。

Op.13(1799) 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Pathetique"

在前几首奏鸣曲的注释中已指出,贝多芬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前7首奏鸣曲中,当然,特别是在第8奏鸣曲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这种探索的例子。
再这首悲壮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只有三首奏鸣曲有这种缓慢的引子:升F大调奏鸣曲作品第78号、降E大调奏鸣曲作品第81号a和奏鸣曲作品111号。
    贝多芬在自己的创作中,除了以一定的文学著作作为题材的作品(《普罗米修斯》、《爱格蒙特》、《柯列奥兰》等)以外,很少采用标题性的标记。在钢琴奏鸣曲中,我们只有两个这样的例子,本奏鸣曲由贝多芬命名为《悲怆》,将E大调奏鸣曲作品第81号a的三个乐章被他称为《告别》、《分离》、《归来》。另外一些奏鸣曲的标题如《月光》、《黎明》、《热情》等并非出自贝多芬之手,而是后人随意题上的。
贝多芬所具有戏剧性、“悲壮”性质的作品都是用小调写的。其中有许多作品正如本奏鸣曲一样是用c小调写成(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0号之一、c小调三重奏作品第一号、c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第30号、c小调钢琴32变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柯列奥兰》序曲、钢琴奏鸣曲作品111号等等)。
可以看出,悲壮奏鸣曲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主题毫无疑问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第一乐章

    引子在速度、性质及节奏型方面与急速的快板部分完全不同。但是,正如贝多芬作品中通常所有的那样,他在引子及快板部分实际上保持了同一个脉动,虽然慢速的引子有着复杂的、精美的旋律线条,而快板部分的进行相当急速。为了使构思、内容和陈述形式得到统一,贝多芬天才地运用了同一的节奏脉动,这是辨证的因素,它将作品中往往是强烈对比的、互相对立的因素统一了起来。
    在2/2的快板部分,进行是以二分音符为单位的。如果说在引子中每一拍有四个十六分音符,也就是说进行是以十六分音符为单位,那么,引子的一个十六分音符等于快板部分的一个二分音符,这样,在速度和性质上尖锐对立的引子和快板部分就用共同的脉动统一起来了。
    引子音乐的悲剧性质不能表现为松散的演奏和任意的rubato,而是极端严肃的处理和绝对准确的节奏。
在开始弹引子以前,应该根据快板部分的速度,仿佛做一个节奏练习一样先在内心里感觉一下。应当先在心里默默地唱一唱快板部分开始的一段,确定快板部分二分音符的脉动,然后再把快板部分的二分音符的进行转换为引子的十六分音符的进行。
    快板部分的结构是不很平常的。主部(16小节的乐段)是以半终止结束的,然后又加上了一个反复的四小节的补充。在这之后进来的是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连接部,它导向平行大调属音上的停顿。但是,副部不是在平行大调上,而是在它的同名小调(降e小调)上开始的。主部与副部的这种调性关系(c小调和降e小调)在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中是十分不平常的。在以四分音符进行为背景的柔和的,富有歌唱性的副部之后,结束部(降E大调)再次回到八分音符的进行,而且带有生气勃勃的、又是急速的性质。在这之后是一个反复的四小节的补充,然后是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第二个补充。
    呈示部在调性上并没有结束,它中断在属调的属和弦的五六和弦上(升F-A-C-D)。当呈示部反复的时候,这个五六和弦转向e小调的属和弦,而当转入展开部时,这个五六和弦又重复了一遍。
在延长号后,展开部(在g小调上)开始了,它是从回到引子的主题素材(四小节)开始的,然后又从g小调转到e小调上。两次两个小调相差一个小三度的对照是很有意思的:c小调-降e小调,g小调-e小调。在又一个延长号之后再次(在e小调上)开始了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快板部分并导向在主调属音上的一个持续的停顿。在华采部式的8小节单声部的过渡(均匀的八分音符进行)以后出现了再现部。
    在再现部中,副部的第一段出现在下属调(f小调)上,第二段则在主调上(这次在小调上)。
    结束部突然中断在减七和弦(升F-A-C-降E)上(在本乐章中每次在升四级音-升F上的停顿式很有意思的,这种手法在巴赫的作品中是常常可以遇到的)。引子的段落(四小节)重新出现,这之后是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急速的结束(12小节),开始时是p,一直达到ff。

第二乐章

    这个柔板乐章十分高雅淳朴。弹奏它时应避免多情善感,要准确作到作者为数不多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指示。它的音响接近于弦乐四重奏。
    本柔板乐章在形式上是复三部式,带有缩减了再现部。主部有三个段落,它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在主调(降A大调)上。主部宽广如歌的旋律出现在十六分音符均匀的进行的背景上,中间的乐句在陈述上是比较自由的,而且稍有朗诵音调的性质。
    在主部之后直接(在降a小调上)开始了中间段落(好象是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之间的对白)。在移到降六级音的调上(降F大调,被E大调用等音的方法替换了)之后,又回到A大调,接着开始了再现部。它是在重复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背景上出现的,这个进行也保持在再现部中。
再现部缩减了:它只由主部重复的(和开始一样)第一乐句组成,并且正如贝多芬在大段落结束时所常作的那样,以高音声部中有着新旋律的8小节补充结束。

第三乐章

    这个回旋曲的性质常常被认为是表现演奏技巧的,因而把它弹的太快。在速度太快的情况下,就会丧失这一乐章的亲切性质——它的歌唱性。
    这个回旋曲的形式相当简单。主部有着乐句扩充了的形式,这一乐句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在主调(C小调)上。在一个不大的连接段落以后,在平行大调(降E大调)上进来了副部。它具有明亮的性质,在节奏上很多样化,出现了八分音符的三连音。8小节用四分音符的和弦陈述出来的乐段(补充),接着又回到三连音的进行——向再现部过渡。主调属音上的停顿(延长号)结束了副部主题,接着重复了主部。在反复之后直接开始了中间段落,它具有或多或少的对位性质,是以二分音符平稳的进行开始的,然后出现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进行,最后(停在主调的属音上)是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
    再现部在陈述上和呈示部十分接近。再现部中的副部是在同名大调(C大调)上,而不是在平行大调上。结束时加上了一个尾声,正如贝多芬作品中所常有的那样,在尾声中出现了新的旋律进行。
尾声具有鲜明的、生气勃勃的性质。在完全结束以前(同样是贝多芬常用的手法)出现了一个安静的旋律句(p和pp)。而最后是ff的鲜明一击(下行音阶式的进行)。



参考录音:W.Kempff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1961-1964年录制,立体声,DG

下载地址:

http://www.moonpiano.com/download/moonpiano-9/lxj_1228/complete-beethoven.rar

感谢lxj_1228提供下载!!

2楼
azure_sea 发表于:2006-10-26 12:39:19

有的乐评家说悲怆充满了贝多芬“青春期的哀伤感”……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5 MoonPiano.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3 queries.